..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會因爲說法者說了這個法,不用吃東西,肚子就飽了。這個肚子餓的人,還是得自己去吃東西才能飽。
再例如,當有人說:“您不會中文打字,沒關系,您不用練習,我代替您練習,等我練習好了,您也就會打字了。”當這個人如此說,也如此做,而對方也不可能沒練習就會中文打字了。
第二、說法者,當說“如如不動”的法,而不是說那些“有爲法”。聞法者,就算對方教了方法,自己還是得去練習。可見,說法者教了方法,不表示聞法者就得了法。
說法者,當說“如如不動”的法。而不是說那些“有爲法”。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經文,是屬後面的經文,我們還沒有討論到。但是,我可以先在此說明。
“雲何爲人演說?”:要如何爲人演說佛法呢?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我們不說明那些有爲變化的現象,而是要說明那些不會隨有爲現象變化,一直都是如如不動的法。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有爲變化的法,就像夢、幻、水泡、影子、朝露、閃電。如果我們說這些法,衆生將無法依靠它來修證無上菩提。
所以我們當如此來觀察。有關這個,當依“如如不動”的法來修證的觀念,在《楞嚴經》中也有說過。
《首楞嚴經》:“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還有,佛說:“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因此,說法者所開示的“如如不動”的法,也就是那“不生不滅”的法,其實本來就存在,不是被說出來的。
如《雜阿含經》:“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爲諸衆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因此可知,佛陀所說之法,其實是本來常住的,不論如來出世及未出世,這個法都是“法界常住”的。因此才說,如果說如來有所說法,那是在誹謗佛陀。
衆佛友!我們當訓練自己,在說法時,一定要說那“如如不動”的法,而不要說一些“有爲法”。因爲,當我們所說的法,是屬于那些“有爲法”,連自己尚且都不能依靠這些法來成就無上正覺,更何況將這些有爲法用來教導衆生?一旦有爲之法改變了,衆生將無所適從。因此,衆佛友,當時時去覺照那“如如不動”、“本不生滅”的法!
好了!下課!祝大家健康、平安、吉祥、快樂、進步,早日自覺本自解脫,本具佛性。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四十一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06日
講次:第四十一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釋經】須菩提問佛陀說:“世尊!當佛陀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時只是學會完全運用本有的功能,而實際上根本沒有得到什麼是屬于本來沒有的能力,是嗎?”
【經文】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佛陀回答說:“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須菩提!我對于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時只是學會完全運用本有的功能,于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什麼新功能,乃至對任何的法也並沒有得到一點點什麼是屬于本來沒有的功能,因此才能稱爲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再者,須菩提,應當覺悟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于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本有的功能,衆生之間沒有任何高低差別,所以才能稱爲“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能夠不被“我”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不被“人”、“衆生”、“壽者”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而能修證一切善法,則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釋經】“須菩提!這兒所說的“善法”,如來說,當您知道這個“善法”在什麼情況下運用會變成“不是善法”,這時才能稱爲知道什麼是“善法”。”
【說明】
現在來說明今天所解釋的經文內容更深的含義。
衆佛友!我依然自問,自答,請大家深入觀照。
問:爲什麼佛陀回答說:“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這有下列很多原因:
一、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去覺悟,本來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真理。
一切諸法,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現象及道理,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正因爲不知道,所以才自起虛妄分別,造衆惡業,得衆惡報。有經爲證:
《無量義經》雲:“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衆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衆惡業,輪回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诃薩如是谛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衆佛友!當我們覺悟到,“生我平等”(每一個衆生與我都是平等的),就能體會到,衆生進步,則是我在進步,我進步了,則衆生也能跟著進步的現象及道理。
又一切諸法,也都是如此,都是本具平等性的。
藥,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藥是平等的。
人,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壞。所以人是平等的。
被稱爲是好人的人,也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壞;被稱爲是壞人的人,也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壞。所以好人與壞人,也是平等的。
慈悲心,可以運用來爲衆生拔苦與樂,也可以運用來造成衆生增苦減樂;憎恨心,可以運用來爲衆生拔苦與樂,也可以運用來造成衆生增苦減樂。所以,慈悲心,與憎恨心,是平等的。
有關這個,我舉例說明:
例如:有人很慈悲,看到法師肚子餓,就依法師的需要給與支助,幫助法師“拔苦與樂”。
又有人自認爲很慈悲,看到法師,就一直要供養法師,縱然法師已經真的吃不下了還要請法師吃這吃那的,造成法師“增苦減樂”。
又如:有人起憎恨心,就打人、罵人,甚至殺人,造成人們的“增苦減樂”。
又有人起憎恨心,恨自己沒有佛法,所以不能有效地幫助衆生,所以就奮發學習佛法,而能有效地弘法度衆,幫助衆生“拔苦與樂”。
如此,可知,這“慈悲心”與“憎恨心”如何運用,都是平等平等的!
所以當知,我們要對一切法,都去覺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不要被“我、人、衆生、壽者”給障礙住,而來“修一切善法”,就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衆佛友!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但是,很多人,往往拿自己(我)當理由,而障礙住(限製住)自己菩提心的發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人」當理由,來障礙住(限製住)了自己菩提心的發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衆生」當理由,來障礙住(限製住)了自己菩提心的發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又有很多人,往往拿“時間及次數”當理由,來障礙住(限製住)了自己菩提心的發展,而不能去“修一切善法”。
因此,造成無法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法成佛。
衆佛友!請將剛剛所說的兩點,加在一起來觀察。
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完全覺悟,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爲已經完全,所以才說“無上”;因爲正確了解其平等性,所以說“正等”;因爲正確覺悟了這些,所以才說“正覺”。
因爲諸法本來就是平等的,只是“衆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衆惡業,輪回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才造成輪回的現象。所以,只要我們覺悟諸法平等性,就能知道如何解脫輪回。
例如:要知道起“戒定慧的心”與“起貪嗔癡的心”,都可以用來做善,或用來做惡。所以“戒定慧”與“貪嗔癡”,都是平等的。
如果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懂得,不論是“起戒定慧的心”或“起貪嗔癡的心”,都用來“修一切善法”,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要懂得,在修一切善法之時,不要被自已、或別人、或衆生、或時間次數給障礙住了。
什麼叫“善法”呢?當您知道這個方法如何運用會造成不善,您也知道要如何避開不善的結果,就懂得修一切善法了。
有關這個現象與道理,在《圓覺經》中說明得很清楚。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