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
一、“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依之前的如筏喻來理解,即是:所謂佛陀所說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當這方法的有效時機一過,就會變成不安全而無效的方法了。
二、“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依諸法不二體性來理解,即是:所謂諸佛所說無常之法,因爲是永遠的,所以就是常住之法。也就是無常之法的本體,就是非無常之法。所謂諸佛所說生滅之法,因爲是永遠的,所以就是不生不滅之法。也就是生滅之法的本體,就是非生滅之法。如此林林總總,請大家可以深入觀照,我就不多說了。
叁、“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依鏡像喻來理解,即是:所謂諸佛所證悟的法,就像鏡子中所映現的所有的景像,都是在鏡子中,也同時不可以說有哪一個「鏡中相」是鏡子。同樣的,一切諸佛所證悟之法,都是心鏡中像,沒有一個是真的是心鏡。但是,這些心鏡中法,又沒有一個是離開過心鏡的。
因此,我說:如明鏡中像,非鏡不離鏡,如心鏡中法,非心不離心。
如此林林總總,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正確理解“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就不多說了,請衆佛友們自行深入觀照,如實理解。
我要提醒大家!當您所理解的,在實際上沒有這樣的現象或道理時,您就要知道,您理解有誤差,那請您就要修正之了。
好了!我接著繼續講經文。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當修行人證到須陀洹果位時,他會作這樣的思念:“我得到須陀洹果位了”嗎?
【經文】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須陀洹”的意思是:預入聖流,而實際上並沒有入任何一法。當一個人,能不入色塵、不入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時,才有資格稱爲證到“須陀洹”果。因此,如果以爲入須陀洹果位,就入六塵相,反而不是須陀洹了”。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當修行人證到斯陀含果位時,他會作這樣的思念:“我得到斯陀含果位了”嗎?”
【經文】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斯陀含”的意思是:再來人間投胎一次就能解脫。而實際上他的心已經證到本體無來無往,因此隨時安住本心,不再追逐生滅塵相了,才叫證得斯陀含,因此,如果有人還真以爲有一個我會再來人間投胎一次,那就不是真地證得斯陀含了。”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意下如何呢?當修行人證得阿那含果位時,會作這樣的思念:“我得阿那含果位了”嗎?”
【經文】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再來人間投胎,而直接在五不還天中修行證得解脫。而實際上他已證知一切諸法本無來無不來,因此,才稱爲證得阿那含果。如果修行人自以爲真地有一個我不會來人間,那就不是真地證得阿那含了。”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意下如何呢?當修行人證得阿羅漢時,會作如此思念:“我已證得阿羅漢道的果位了”嗎?”
【經文】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阿羅漢”的意思就是不生,也就是不再投生。而實際上,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了解一切法,不是一定生,也不是一定會不生。所以才叫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如果有修行人自以爲真地有一個不生的我,那就不是真地證得阿羅漢了。
【經文】“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釋經】世間最尊貴的覺者,佛陀啊!如果有修行人,自以爲證得阿羅漢,而又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羅漢道的果位了”,那麼這個人就是:自以爲真地自證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爲真地自證悟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爲真地有一個不再投生的境界可以被證,或被悟到,或自以爲有一個不能被證被悟的,或不在自能證悟的範圍的那個不再投生的境界,而這些思念,都跟實際不合。
【經文】“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釋經】世尊!當佛陀說我:“得無诤叁昧,而且是諸聲聞人中最爲第一,是聲聞人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這時,我不作如此的思念:“我是離欲的阿羅漢!”世尊!我如果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羅漢道!”則表示我根本沒有證到阿羅漢道,這時反而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于在無诤處修行的人。”又正因爲須菩提實際上已知道修行只是展現我們本自具足的而已,所以才說:須菩提是樂于在無诤處修行。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一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1日
講別:第二十一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釋經】佛陀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如來過去在燃燈佛時代學習時,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有得到這個法嗎?”
【經文】“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時代學習時,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實際上不能說有所得。”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釋經】佛陀又問:“須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菩薩有修行如何莊嚴佛國淨土嗎?”
【經文】“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能如此說啊!世尊!爲什麼呢?實際上莊嚴佛土是爲了攝受衆生,因此,並非只是攝受莊嚴的佛土來攝受衆生,所以才稱爲莊嚴佛土。”
【說明】
如《維摩诘所說經》載世尊對寶積菩薩說:“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衆佛友,菩薩在行菩薩道時,各有本願。依其本願而攝受佛土。或有菩薩攝取清淨佛土,以攝受多福、心清淨之衆生。或有菩薩攝取穢惡佛土,以攝受多惡、心不清淨之衆生。其目的,都是爲了依衆生的根基,來教化他們,令他們能悟入佛之知見。
因此,才說實際上菩薩在莊嚴自己的佛土之時,不一定是莊嚴的,所以才叫莊嚴。因爲都可以令衆生的心,由不清淨轉爲清淨,由清淨而轉爲圓滿,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有關這樣的觀念,在《維摩诘所說經》中,就有這樣的說明。如經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衆佛友!因爲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見釋迦牟尼佛的娑婆國土,是五濁惡土。如果我們心清淨,則能見娑婆國土,是清淨國土。這都是因爲,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心所造的業所感應之不同之緣故。又一方面,請大家要知道,有很多衆生喜造惡業,是十方淨土所不容受的,所以無法往生十方淨土。因此,這時,如果沒有人來教化這些衆生,則這些衆生將會輪回惡道,難以出離。而釋迦如來,于行菩薩道時,觀此現象,發大悲心,爲了攝受這些下劣衆生,十方淨土所不容受者,所以就發願創造娑婆世界,來攝受這些下劣衆生,令他們有機會被教化。
如《大方等大集經》載:“善男子,彼娑婆世界有諸衆生,不到…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