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道。何以故?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聖人、犯四重禁。如是衆生,十方淨土所不容者,皆生彼國。是諸衆生于叁惡道,長夜受于種種諸苦。彼衆生等雖出叁塗,已無清淨業因緣故。釋迦如來本願力故,還複生于彼娑婆界。”

  衆佛友!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業。當我們在責怪所生的世界不好時,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身口意業所攝受而來的。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造了什麼樣的業因,就會去感應到別人所造的業緣。

  例如:我們常常開車時,貼著前車的車尾開,要人家閃開讓您。如果這習慣不改,則依此業因,則在業緣的變化中,終有一天就會撞上前車的。這種行爲習慣,就叫:“不定報業”,因爲“習慣不改”,而轉爲“定報業”。

  同樣的,我們在身業、口業、意業,在平時就有很多習慣,我們都要一一去反省,去了解,如果這些行爲習慣不改,將會有怎樣的定報會出現。

  例如:習慣隨手亂放鑰匙的人,習慣不改,就會因爲忘記放哪兒了,而會常常找不到鑰匙。

  又如:習慣說人背後閑話的人,習慣不改,就會因爲被對方聽到,而對方又不願意您到處傳,因此造成口角而吵架,嚴重者還會被打殺。

  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請衆佛友自己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業的行爲習慣。深入觀照,自然就能照見緣起法則,而自然會起修改之心。如果不去反省,則很難改掉的。

  因此,當有任何好好壞壞的果報出現在我們生命之中時,請大家一定要去反省,究竟是我自己的身口意的哪一部份的行爲習慣,所攝受來的。並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爲習慣,則這些惡報就會消失,這些善報就會增長。

  又,還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爲習慣,則就能保持在避開危險、避開無效、避開後患下來攝受一切善報。

  又,要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爲習慣,則能令我于一念中,就能想要令現象生就能令生,想要令住、異、滅,就能令住、異、滅。

  又,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爲習慣,則能保持在沒有危險、沒有無效、沒有後患下來增上自己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又,要再深入觀照,我要如何改變行爲習慣,能令我一念則能覺遍十方叁世。

  如此層層深入,澈法源底,遊于法海,遊戲自在。

  當知,每一個衆生,都是自己在攝受自己的國土。當知,每一個衆生,都是自己在攝受自己的國土,而感應于別的衆生跟我們相應的國土。因此,才有所謂的“物以類聚”的現象。

  例如:餐廳之中,有分吸煙區,及非吸煙區。當您進餐廳時,服務人員問您,要吸煙區還是非吸煙區。這時,您的意業的決定,口業的說出,就是業因。就會感應于其業緣。一切現象,業因感應業緣的法則,也是如此。都是在當下一念的決定,加上身口之造作而呈現的。如果您不想要,請您改變您的習慣。

  又,請您要知道,每一個當下,都是可以改變的。不需要等未來,也不需要依過去。因爲,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做!”或“不要做!”。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繼續!”或“不要繼續!”。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改變!”或“不要改變!”。

  又,每一個當下的業緣來時,您的業因,都可以做抉擇“要停止!”或“不要停止!”。

  而這些決定權,實際上,可以不需要依過去的習慣,也可以不需要未來的期待,而實際上,是當下一念,都可以轉的。只是,當下這一念清淨,則成就清淨業。當下這一念不清淨,則成就不清淨業。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當下這一念心。所以,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心。

  您要如何莊嚴當下這一念呢?

  您可以決定去莊嚴之,也可以決定不理它,任它依過去的習慣。也可以決定修正之。而這些,也都是在當下這一念下,來莊嚴之,修正之,或任由之。

  當您要覺照過去的種種,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覺照過去。

  當您要計劃未來,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計劃未來。

  當您要發展現在,也是在當下這一念來發展現在。

  您有永恒的當下可以運用,您有永恒的當下可以起這一念。

  衆佛友!我們要如何運用當下這一念,來莊嚴自己的國土,就看我們自己的決定了。當您所成就的國土,不是您想要的時候,您要如何來學習及修正,也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我的建議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爲我們的參考,來創造我們自己的國土。

  因此,“真正莊嚴佛土者是爲了衆生,所以不一定就非要攝受清淨莊嚴的佛土,而是依衆生的教化的需要來攝受佛土,這樣才叫真正地莊嚴佛土。”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釋經】因爲這個緣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們,因此而生起莊嚴佛土的清淨心,當他們在攝受自己的佛土時,不是因爲自己想要什麼色相的佛土而來發展他們的菩提心。也不是因爲自己想要什麼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的佛土而來發展他們的菩提心。而是爲了衆生而攝受佛土,因此應該不要被任何六塵相給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而應該善用一切六塵相來莊嚴佛土攝受衆生以幫助自己及衆生的菩提心的發展。”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祝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二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講別:第二十二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時我是如此解釋此經文的:“應該不要被任何六塵相給障礙住,而是依衆生的需要來攝受佛土,來發展他的菩提心。”

  今天我要針對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深入探討。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安住方式。爲什麼如此說呢?因爲,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佛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我們要訓練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被六塵相給障礙住我們莊嚴佛土、攝受衆生的心。這就是我們應安住的,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個要義。

  二、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來安住在菩提心的發展上,才能真正清淨我們的菩提道心。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衆佛友!叁世諸佛的共通教法,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又衆佛友!對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教法,很多人知道“諸惡莫作”的重要,也有很多人知道“衆善奉行”的重要,但是,很少人知道“自淨其意”的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起邪見,以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已經是“自淨其意”了,其實不然,叁世諸佛,以無上智慧,所說的教法,是字字珠玑的。

  我們就以“倒水給人家喝”這樣的事,作爲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諸惡莫作: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倒水給人喝之便,而行報複的行爲,不可以故意弄翻杯子灑得人家一身水。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爲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任何因緣來造惡。

  二、衆善奉行: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當有客人來時,我們都應主動倒水給人家喝,甚至如果我們並不窮困,我們也可以親切詢問對方需要喝什麼。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衆生的東西,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爲,也是如此,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衆生,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

  叁、自淨其意: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當我們不會故意利用倒水之便而起報複行爲,也懂得以不傷害對方及別的衆生下來歡喜供養了,但是,當我們做倒水給人家喝這件事情以後,如果心想:“我好意倒水給他喝,他怎麼連一個謝謝都不說呢?”這時,心意就不清淨了。因此,我們不應有如此的想法,爲什麼呢?因爲“主動倒水給客人喝”是我們應修的布施之行,而“人家要不要修感謝之言”那就不是我們應去在意的了。

  又,我們從對方不懂得說謝謝,而造成我們心中不適這件事來看,我們更要學會:“我要主動倒水給客人喝,而不管對方要不要說謝謝;但是,當我到別人家做客,他有沒有倒水給我喝都沒有關系,只要他懂得倒水給我們,我都要心存感念,並對人家說謝謝,思圖報答。”

  如此,就是一步步在“自淨其意”。

  因此,衆佛友,連倒水給人家喝,都是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才能朝向解脫,否則,就會延生出很多當下及未來的苦惱出來。可知“自淨其意”的重要性了。

  如今,我們在研究《金剛經》,在學習菩薩行,在學習如何降伏我們菩提心發展上的障礙,在學習如何令我們的菩提心,能堅固安住如金剛不壞,直向無上正等菩提發展,因…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