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
一、“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之前的如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佛陀所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这方法的有效时机一过,就会变成不安全而无效的方法了。
二、“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诸法不二体性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说无常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常住之法。也就是无常之法的本体,就是非无常之法。所谓诸佛所说生灭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也就是生灭之法的本体,就是非生灭之法。如此林林总总,请大家可以深入观照,我就不多说了。
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镜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证悟的法,就像镜子中所映现的所有的景像,都是在镜子中,也同时不可以说有哪一个「镜中相」是镜子。同样的,一切诸佛所证悟之法,都是心镜中像,没有一个是真的是心镜。但是,这些心镜中法,又没有一个是离开过心镜的。
因此,我说:如明镜中像,非镜不离镜,如心镜中法,非心不离心。
如此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正确理解“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就不多说了,请众佛友们自行深入观照,如实理解。
我要提醒大家!当您所理解的,在实际上没有这样的现象或道理时,您就要知道,您理解有误差,那请您就要修正之了。
好了!我接着继续讲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须陀洹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须陀洹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须陀洹”的意思是:预入圣流,而实际上并没有入任何一法。当一个人,能不入色尘、不入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时,才有资格称为证到“须陀洹”果。因此,如果以为入须陀洹果位,就入六尘相,反而不是须陀洹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斯陀含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斯陀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再来人间投胎一次就能解脱。而实际上他的心已经证到本体无来无往,因此随时安住本心,不再追逐生灭尘相了,才叫证得斯陀含,因此,如果有人还真以为有一个我会再来人间投胎一次,那就不是真地证得斯陀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那含果位时,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阿那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再来人间投胎,而直接在五不还天中修行证得解脱。而实际上他已证知一切诸法本无来无不来,因此,才称为证得阿那含果。如果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我不会来人间,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那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时,会作如此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罗汉”的意思就是不生,也就是不再投生。而实际上,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了解一切法,不是一定生,也不是一定会不生。所以才叫证得阿罗汉果位。因此,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生的我,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罗汉了。
【经文】“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释经】世间最尊贵的觉者,佛陀啊!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证得阿罗汉,而又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自以为真地自证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自证悟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再投生的境界可以被证,或被悟到,或自以为有一个不能被证被悟的,或不在自能证悟的范围的那个不再投生的境界,而这些思念,都跟实际不合。
【经文】“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释经】世尊!当佛陀说我:“得无诤三昧,而且是诸声闻人中最为第一,是声闻人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这时,我不作如此的思念:“我是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则表示我根本没有证到阿罗汉道,这时反而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的人。”又正因为须菩提实际上已知道修行只是展现我们本自具足的而已,所以才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1日
讲别:第二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如来过去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得到这个法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实际上不能说有所得。”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释经】佛陀又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菩萨有修行如何庄严佛国净土吗?”
【经文】“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如此说啊!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庄严佛土是为了摄受众生,因此,并非只是摄受庄严的佛土来摄受众生,所以才称为庄严佛土。”
【说明】
如《维摩诘所说经》载世尊对宝积菩萨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众佛友,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各有本愿。依其本愿而摄受佛土。或有菩萨摄取清净佛土,以摄受多福、心清净之众生。或有菩萨摄取秽恶佛土,以摄受多恶、心不清净之众生。其目的,都是为了依众生的根基,来教化他们,令他们能悟入佛之知见。
因此,才说实际上菩萨在庄严自己的佛土之时,不一定是庄严的,所以才叫庄严。因为都可以令众生的心,由不清净转为清净,由清净而转为圆满,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有关这样的观念,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就有这样的说明。如经云: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众佛友!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释迦牟尼佛的娑婆国土,是五浊恶土。如果我们心清净,则能见娑婆国土,是清净国土。这都是因为,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心所造的业所感应之不同之缘故。又一方面,请大家要知道,有很多众生喜造恶业,是十方净土所不容受的,所以无法往生十方净土。因此,这时,如果没有人来教化这些众生,则这些众生将会轮回恶道,难以出离。而释迦如来,于行菩萨道时,观此现象,发大悲心,为了摄受这些下劣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受者,所以就发愿创造娑婆世界,来摄受这些下劣众生,令他们有机会被教化。
如《大方等大集经》载:“善男子,彼娑婆世界有诸众生,不到…
《《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