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道。何以故?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圣人、犯四重禁。如是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者,皆生彼国。是诸众生于三恶道,长夜受于种种诸苦。彼众生等虽出三涂,已无清净业因缘故。释迦如来本愿力故,还复生于彼娑婆界。”

  众佛友!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业。当我们在责怪所生的世界不好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身口意业所摄受而来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什么样的业因,就会去感应到别人所造的业缘。

  例如:我们常常开车时,贴着前车的车尾开,要人家闪开让您。如果这习惯不改,则依此业因,则在业缘的变化中,终有一天就会撞上前车的。这种行为习惯,就叫:“不定报业”,因为“习惯不改”,而转为“定报业”。

  同样的,我们在身业、口业、意业,在平时就有很多习惯,我们都要一一去反省,去了解,如果这些行为习惯不改,将会有怎样的定报会出现。

  例如:习惯随手乱放钥匙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忘记放哪儿了,而会常常找不到钥匙。

  又如:习惯说人背后闲话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被对方听到,而对方又不愿意您到处传,因此造成口角而吵架,严重者还会被打杀。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请众佛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业的行为习惯。深入观照,自然就能照见缘起法则,而自然会起修改之心。如果不去反省,则很难改掉的。

  因此,当有任何好好坏坏的果报出现在我们生命之中时,请大家一定要去反省,究竟是我自己的身口意的哪一部份的行为习惯,所摄受来的。并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这些恶报就会消失,这些善报就会增长。

  又,还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就能保持在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下来摄受一切善报。

  又,要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令我于一念中,就能想要令现象生就能令生,想要令住、异、灭,就能令住、异、灭。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保持在没有危险、没有无效、没有后患下来增上自己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能令我一念则能觉遍十方三世。

  如此层层深入,澈法源底,游于法海,游戏自在。

  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而感应于别的众生跟我们相应的国土。因此,才有所谓的“物以类聚”的现象。

  例如:餐厅之中,有分吸烟区,及非吸烟区。当您进餐厅时,服务人员问您,要吸烟区还是非吸烟区。这时,您的意业的决定,口业的说出,就是业因。就会感应于其业缘。一切现象,业因感应业缘的法则,也是如此。都是在当下一念的决定,加上身口之造作而呈现的。如果您不想要,请您改变您的习惯。

  又,请您要知道,每一个当下,都是可以改变的。不需要等未来,也不需要依过去。因为,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做!”或“不要做!”。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继续!”或“不要继续!”。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改变!”或“不要改变!”。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停止!”或“不要停止!”。

  而这些决定权,实际上,可以不需要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不需要未来的期待,而实际上,是当下一念,都可以转的。只是,当下这一念清净,则成就清净业。当下这一念不清净,则成就不清净业。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当下这一念心。所以,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心。

  您要如何庄严当下这一念呢?

  您可以决定去庄严之,也可以决定不理它,任它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决定修正之。而这些,也都是在当下这一念下,来庄严之,修正之,或任由之。

  当您要觉照过去的种种,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觉照过去。

  当您要计划未来,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计划未来。

  当您要发展现在,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发展现在。

  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运用,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起这一念。

  众佛友!我们要如何运用当下这一念,来庄严自己的国土,就看我们自己的决定了。当您所成就的国土,不是您想要的时候,您要如何来学习及修正,也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的建议是,依诸佛菩萨的本愿,为我们的参考,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国土。

  因此,“真正庄严佛土者是为了众生,所以不一定就非要摄受清净庄严的佛土,而是依众生的教化的需要来摄受佛土,这样才叫真正地庄严佛土。”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经】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们,因此而生起庄严佛土的清净心,当他们在摄受自己的佛土时,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色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也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而是为了众生而摄受佛土,因此应该不要被任何六尘相给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而应该善用一切六尘相来庄严佛土摄受众生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的发展。”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二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讲别:第二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时我是如此解释此经文的:“应该不要被任何六尘相给障碍住,而是依众生的需要来摄受佛土,来发展他的菩提心。”

  今天我要针对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深入探讨。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们应该要学的安住方式。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我们要训练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六尘相给障碍住我们庄严佛土、摄受众生的心。这就是我们应安住的,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个要义。

  二、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来安住在菩提心的发展上,才能真正清净我们的菩提道心。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佛友!三世诸佛的共通教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又众佛友!对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教法,很多人知道“诸恶莫作”的重要,也有很多人知道“众善奉行”的重要,但是,很少人知道“自净其意”的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起邪见,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已经是“自净其意”了,其实不然,三世诸佛,以无上智慧,所说的教法,是字字珠玑的。

  我们就以“倒水给人家喝”这样的事,作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一、诸恶莫作: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我们不可以故意,利用倒水给人喝之便,而行报复的行为,不可以故意弄翻杯子洒得人家一身水。同样的,其它的一切行为也是如此,我们不可以故意利用任何因缘来造恶。

  二、众善奉行: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当有客人来时,我们都应主动倒水给人家喝,甚至如果我们并不穷困,我们也可以亲切询问对方需要喝什么。只要是不会伤害到对方,不会伤害到别的众生的东西,并且是对方欢喜接受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供养。同样的,其它的一切行为,也是如此,只要是不会伤害到对方,不会伤害到别的众生,并且是对方欢喜接受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供养。

  三、自净其意:以倒水给人家喝为例,当我们不会故意利用倒水之便而起报复行为,也懂得以不伤害对方及别的众生下来欢喜供养了,但是,当我们做倒水给人家喝这件事情以后,如果心想:“我好意倒水给他喝,他怎么连一个谢谢都不说呢?”这时,心意就不清净了。因此,我们不应有如此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主动倒水给客人喝”是我们应修的布施之行,而“人家要不要修感谢之言”那就不是我们应去在意的了。

  又,我们从对方不懂得说谢谢,而造成我们心中不适这件事来看,我们更要学会:“我要主动倒水给客人喝,而不管对方要不要说谢谢;但是,当我到别人家做客,他有没有倒水给我喝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懂得倒水给我们,我都要心存感念,并对人家说谢谢,思图报答。”

  如此,就是一步步在“自净其意”。

  因此,众佛友,连倒水给人家喝,都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朝向解脱,否则,就会延生出很多当下及未来的苦恼出来。可知“自净其意”的重要性了。

  如今,我们在研究《金刚经》,在学习菩萨行,在学习如何降伏我们菩提心发展上的障碍,在学习如何令我们的菩提心,能坚固安住如金刚不坏,直向无上正等菩提发展,因…

《《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