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因此,我們就可以請問對方:請問,您是從《金剛經》的哪一段經文而得知,《金剛經》是在講“空”呢?
這時,如果他回答說:《金剛經》本來就是在說“空”,因爲很多解釋《金剛經》的大德們都是如此說的。
這時,我們就要跟他提醒說:如果依“四大教法”的第二大教法所說:
“複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國,和合衆僧,多聞耆舊,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于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于彼衆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持此,莫爲人說,當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者何?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爲人說,慎勿捐舍。此爲第二大教法也。”
因此,這時,就要告訴這個人說:如果您舉不出經文,則您不宜說《金剛經》在講“空”。因爲無此經文故,您當舍棄。如果《金剛經》的經文,真地有說明,請您舉出來。
這時,如果有人說:有!如《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這就是在說明“空”。這時,我們就可以“空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來觀察,而問他:您所引用的經文,是教我們“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及“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而沒有用到“空”這個字,您如何解釋這是在談“空”呢?
如果他說:“離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這時,我們依然依“四大教法”來問他:您從哪部經中而得知“離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呢?
就像如此,我們自己無任何成見,純粹運用“四大教法”及“空門”來提問,讓他自己自答自解。如此,則能幫助他成長,或幫助我們學到他的法。好了!今天,就講到這兒了。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十五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16日
講別:第十五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在第十叁講中,提醒大家要學“叁法門”,並已簡單說明了其中“空門”的基本概念。在第十四講中,是依《金剛經》的經文來說明,運用“空門”正解理解別人的語義。今天,則要繼續講我對《金剛經》經文的理解。在這其中,還是會運用到“空門、昆勒門、及阿毗昙門”,當我在運用時,我會說明。
【經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說明】
一、問:爲什麼“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呢?
答:因爲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度任何人,其實,都是自己度自己。而我們在說:“這個人是我度的”時,其實是:“我幫助這個人自己度自己。”
例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五祖雲:“合是吾渡汝?”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雲:“如是!如是!””。
從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對話中,我們就知道“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其實,迷時,是師父幫助我們自性自度,從迷轉悟。因此,我們要將“迷時師度”解釋爲“迷時要有善知識幫助我們自悟自度。”千萬別以爲只要有師父,有佛菩薩,我們就可以得度,就不用修行了。《首楞嚴經》中記載著,阿難尊者當時就有這樣錯誤的觀念,後來就修正了。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因此可知,“若不修行”是“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所以,我們當知道,我們在度衆生時,實際上並沒有在度衆生。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衆生不願修行,我們再怎麼說,也是度不動他的。這個觀念,在《首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中,就有這樣的教導。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從這經文中我們知道,當我們要學習菩薩行時,就算時時刻刻念著度衆生,這時,如果衆生逃逝,我們也無能爲力。如果衆生願意學、願意修,那就容易多了。
爲了讓我們自己能夠真地“有效幫助衆生自己度自己。”我們自己也就要學習更多的佛法,學習更多的方便善巧,來更有效地幫助衆生。因此,我們自己也要打開心胸,隨時歡迎一切諸佛、菩薩、諸聖賢衆、一切善知識,隨時都可以來教導我,以便令我早日成就無上菩提,廣度一切衆生。從這裏,我們就知道“親近善知識”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是如此理解這句經文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當我如此這般有能力,幫助無量、無數、無邊衆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時,要知道,其實並沒有一個衆生真地是只要我,就可以令他們入無余涅槃而滅度的,而是他們自己自悟、自修、自度的。
因此,再提醒大家!度衆生,其實是:幫助衆生自悟、自修、自度。
二、問:這“無量、無數、無邊”這些詞,究竟是何義呢?
依“空門:無,如實知無;有,如實知有。”來看待《金剛經》的經文,我們知道,在《金剛經》的經文中,並沒有對“無量”、“無數”、“無邊”這叁個詞做深入的說明。因此,現在就得依“昆勒門”(依有說明完整的經文,來理解未說明的經文),依《華嚴經》的經文,來說明這“無量”、“無數”、“無邊”叁個詞的含義。這經文很長,請仔細看。
《大方廣佛華嚴經》:“善男子,彼複教我菩薩算法,所謂百千爲一洛叉。”也就是100×1000=100000=10^5=1洛叉
“一百洛叉爲一俱胝。”也就是100×100000=10000000=10^7=1俱胝
“俱胝俱胝爲一阿庾多。”10^7×10^7=10^14=1阿庾多
又接著“阿庾多阿庾多爲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爲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爲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爲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爲一微濕伐羅。微濕伐羅微濕伐羅爲一缽啰伐羅。缽啰伐羅缽啰伐羅爲一缽啰麼。缽啰麼缽啰麼爲一婆[口*縛]羅。婆[口*縛]羅婆[口*縛]羅爲一阿婆羅。阿婆羅阿婆羅爲一多婆羅。多婆羅多婆羅爲一獶缽彌耶。獶缽彌耶獶缽彌耶爲一阿枲摩。阿枲摩阿枲摩爲一普摩。普摩普摩爲一祢摩。祢摩祢摩爲一阿婆钤。阿婆钤阿婆钤爲一微婆伽。“微婆伽微婆伽爲一微婆奢。微婆奢微婆奢爲一沒哩[口*縛]迦。沒哩[口*縛]迦沒哩[口*縛]迦爲一那賀羅。那賀羅那賀羅爲一毗邏伽。毗邏伽毗邏伽爲一彌[口*縛]伽。彌[口*縛]伽彌[口*縛]伽爲一毗伽婆。毗伽婆毗伽婆爲一僧羯邏摩。僧羯邏摩僧羯邏摩爲一毗薩羅。毗薩羅毗薩羅爲一毗贍婆。毗贍婆毗贍婆爲一慈汦伽。慈汦伽慈汦伽爲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爲一毗噜陀。毗噜陀毗噜陀爲一微皤诃。微皤诃微皤诃爲一微薄帝。微薄帝微薄帝爲一毗佉擔。毗佉擔毗佉擔爲一都邏那。都邏那都邏那爲一阿睹[裏*也]。阿睹[裏*也]阿睹[裏*也]爲一[口*縛]邏那。[口*縛]邏那[口*縛]邏那爲一微皤蘭。微皤蘭微皤蘭爲一叁末耶。叁末耶叁末耶爲一微睹羅。微睹羅微睹羅爲一奚婆羅。奚婆羅奚婆羅爲一陀[口*縛]羅。陀[口*縛]羅陀[口*縛]羅爲一微度栗娜。微度栗娜微度栗娜爲一奢彌陀。奢彌陀奢彌陀爲一[仁-二+爾][口*屍][口*縛]啰。[仁-二+爾][口*屍][口*縛]啰[仁-二+爾][口*屍][口*縛]啰爲一微者啰。微者啰微者啰爲一微舍啰。微舍啰微舍啰爲一微[仁-二+爾]薩多。微[仁-二+爾]薩多微[仁-二+爾]薩多爲一阿瓢孽哆。阿瓢孽多阿瓢孽哆爲一微悉步多。微悉步多微悉步多爲一泥[口*縛]啰。泥[口*縛]啰泥[口*縛]啰爲一波哩殺陀。波哩殺陀波哩殺陀爲一微目差。微目差微目差爲一缽哩哆。缽哩哆缽哩哆爲一喝哩多。喝哩多喝哩多爲一阿噜迦。阿噜迦阿噜迦爲一印[甯*吉]哩耶。印[甯*吉]哩耶印[甯*吉]哩耶爲一系噜迦。系噜迦系噜迦爲一奴[口*縛]那。奴[口*縛]那奴[口*縛]那爲一何噜那。何噜那何噜那爲一婆噜陀。婆噜陀婆噜陀爲一謎噜陀。謎噜陀謎噜陀爲一乞羼耶。乞羼耶乞羼耶爲一阿差目多。阿差目多阿差目多爲一翳噜婆耶。翳噜婆耶翳噜…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