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耶爲一微麼噜耶。微麼噜耶微麼噜耶爲一曼弩婆耶。曼弩婆耶曼弩婆耶爲一微灑[馬*犬]耶。微灑[馬*犬]耶微灑[馬*犬]耶爲一叁麼陀。叁麼陀叁麼陀爲一缽啰麼怛啰。缽啰麼怛啰缽啰麼怛啰爲一阿啰麼怛啰。阿啰麼怛啰阿啰麼怛啰爲一勃麼怛啰。勃麼怛啰勃麼怛啰爲一阿畔麼怛啰。阿畔麼怛啰阿畔麼怛啰爲一伽麼怛啰。伽麼怛啰伽麼怛啰爲一那麼怛啰。那麼怛啰那麼怛啰爲一奚麼怛啰。奚麼怛啰奚麼怛啰爲一鞞麼怛啰。鞞麼怛啰鞞麼怛啰爲一缽啰麼怛啰。缽啰麼怛啰缽啰麼怛啰爲一屍麼怛啰。屍麼怛啰屍麼怛啰爲一翳啰。翳啰翳啰爲一薜羅。薜羅薜羅爲一帝羅。帝羅帝羅爲一偈羅。偈羅偈羅爲一窣步啰。窣步啰窣步啰爲一製羅耶。製羅耶製羅耶爲一泥羅。泥羅泥羅爲一計羅。計羅計羅爲一細羅。細羅細羅爲一媲羅。媲羅媲羅爲一謎羅。謎羅謎羅爲一娑邏茶。娑邏茶娑邏茶爲一謎噜陀。謎噜陀謎噜陀爲一冥噜陀。冥噜陀冥噜陀爲一契噜陀。契噜陀契噜陀爲一摩睹羅。摩睹羅摩睹羅爲一珠噜哆。珠噜哆珠噜哆爲一娑母羅。娑母羅娑母羅爲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爲一迦麼羅。迦麼羅迦麼羅爲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爲一阿婆啰。阿婆啰阿婆啰爲一系噜婆。系噜婆系噜婆爲一吠嚧婆。吠嚧婆吠嚧婆爲一迦澀[口*縛]羅。迦澀[口*縛]羅迦澀[口*縛]羅爲一何婆羅。何婆羅何婆羅爲一毗婆啰。毗婆啰毗婆啰爲一那婆羅。那婆羅那婆羅爲一甯畔多。甯畔多甯畔多爲一摩婆羅。摩婆羅摩婆羅爲一娑啰那。娑啰那娑啰那爲一勃邏摩。勃邏摩勃邏摩爲一勃邏麼那。勃邏麼那勃邏麼那爲一微伽摩。微伽摩微伽摩爲一邬波跋多。邬波跋多邬波跋多爲一[仁-二+爾]哩泥舍。[仁-二+爾]哩泥舍[仁-二+爾]哩泥舍爲一阿差耶。阿差耶阿差耶爲一叁姥馱。叁姥馱叁姥馱爲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爲一阿[口*縛]摩娜。阿[口*縛]摩娜阿[口*縛]摩娜爲一優缽羅。優缽羅優缽羅爲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爲一僧祇。僧祇僧祇爲一阿婆儉弭耶。阿婆儉弭耶阿婆儉弭耶爲一孽[亭*也]。孽[亭*也]孽[亭*也]爲一阿僧祇。”
到這兒,才是“阿僧祗”。共是(10^7)^(2^123)=1阿僧祗
呵呵!真是天文數字。未完哦!繼續!
“阿僧祇阿僧祇爲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爲一無量。”終于看到"無量"了!
1無量=(10^7)^(2^125)
未完哦!繼續!
“無量無量爲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爲一無邊。”終于看到"無邊"了!
1無邊=(10^7)^(2^127)
“無邊無邊爲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爲一無等。無等無等爲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爲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爲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爲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爲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爲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爲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爲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爲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爲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爲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爲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爲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哇!在這段經文中,並沒有說明到“無數”。那怎麼辦呢?請別著急。請學會用“昆勒門”(依有說明完整的經文,來理解未說明的經文)。因此,我們又找到:
另一段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受受名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名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名一無量。無量無量名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名一無分齊。無分齊無分齊名一無分齊轉。無分齊轉無分齊轉名一無周遍。無周遍無周遍名一無周遍轉。無周遍轉無周遍轉名一無數。”因此:
1無數=(10^7)^(2^131)
好了!可知,“無量”、“無邊”、“無數”,在佛經中,都是屬于“計數單位”,就跟“個、十、百、千、萬”等等的詞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因此,“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句經文又可以理解爲:
就算我們能夠幫助(10^7)^(2^383)這麼多的衆生,都讓他們有能力進入無余涅槃界,實際上並沒有任一衆生是我們度的,都是他們自己度自己的。
哈哈!有趣吧!“昆勒門”的解經法。
好了!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十六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30日
講別:第十六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我們上次在第十五講中,說明到“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其中,也舉《華嚴經》的經文來說明“無量”、“無數”、“無邊”這些詞的含義就是“計數單位”。並且,引《六祖壇經》中五祖弘忍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對話,來說明“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道理。因此而說,其實衆生都是自覺、自悟、自度的。正如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真正的覺,是要自覺;真正的悟,是要自悟;真正的度,是要自度。
雖然是自覺,自悟,自度,但是,當我們在迷失方向,不知門徑之時,善知識的領導入門,走向正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因此,當一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男子或女人,在度衆生時,應當如此想:其實,當我度成功一位衆生成佛時,並不是我度他,我只是幫助他自己度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只是創造因緣來讓衆生自己度自己。如果衆生不長進,則我們也是無能爲力的。雖然如此,而我們行菩薩道者,要難行能行。
我爲什麼說,對不長進的衆生,我們也是無能爲力呢?如《解深密經》中說:「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衆生事;由彼一向怖畏衆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
但是,如果他們自己懂得長進,則又不一樣了!
如《解深密經》中說:「若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爲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于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
因此,各位!希望您們常常長養慈悲心,則易于進趣無上菩提。希望大家常常爲了無上菩提而不畏艱難困苦,能廣學法門,來突破困境,直趣無上菩提。
各位!當我們在度衆生時,要有「其實沒有一位衆生是我度的,都是他們自覺、自悟、自度的。我只是給予得度因緣,我也願意永遠給予得度因緣,好讓他們有機會自己選擇正確的方法,因而自己得自度。」
各位!諸佛菩薩,都是願意爲我們創造很多得度的因緣,而我們自己要懂得珍惜,別辜負了佛菩薩所安排的因緣。正因爲所有的佛菩薩都願意爲我們安排得度因緣,只要我們面對一切境界時,能「正行、法行、持戒清淨,所願必得」。
但是,我們面對一切境界時,往往都是「危險行、非法行、不清淨行。」因此,才會下叁惡道而受苦受難的。
各位!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佛菩薩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常常從經典、律典中去與佛菩薩接心,去學習佛菩薩的悲、智、願、行。
善知識,是可以幫助我們圓滿我們的清淨行(全梵行)的。例如在《增一阿含經》就有記載: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爲。』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各位!善知識者,「與共從事,將視好道。」
因此,各位!當我們看到《金剛經》中載,佛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我們要如此來深入體會佛陀的教導:
一、我們要發願自己進步,好讓我們不論遇到任何一類的衆生,我們都有能力爲他們創造得度因緣。
二、我們要自我心理建設,雖然我們爲任何種類的衆生創造得度因緣,其實都是他們自己自覺、自悟、自度的,而沒有一位是我們度的。
叁、諸佛菩薩也是如此,隨時在爲我們創造得度因緣,我們要自求上進,以免辜負了他們精心安排的得度因緣而自尋苦果。
四、當我們遇到某些衆生度不動時,不要起懈怠心,而應起增上心,發願要再學更多法門,以便能度這類的衆生。
五、當我們在度衆生時,不要執著一定要“我”來度他們,其實只要衆生有得度因緣,誰來度都是一樣的。
六、當我們在度衆生時,不要執著我只度某一類“人”,有些人我不想度他們。我們要發願,不論遇到哪一類人,我都希望能有足夠的慈悲、智慧、能力、方便、善巧、因緣來幫助他們自度。
七、當我們在度衆生時,不要執著我只度某一類“衆生”,有些衆生我不想度他們。我們要發願,不論遇到哪一類衆生,我都希望能有足夠的慈悲、智慧、能力、方便、善巧、因緣來幫助他們自度。
八、當我們在度衆生時,不要被“時間”及“次數”障礙住我們度衆生的菩提心。我們要發願,不論要經過多久,也不論要經過多少次嘗試,我都希望能不放棄任何一位衆生,要開創更多的方法來幫助他們自度。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經】爲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在創造讓衆生得度的因緣時,卡在一定要我來創造衆生的得度因緣,或卡在只爲某類人來爲他們創造得度因緣,或卡在只爲某類衆生來爲他們創造得度因緣,或卡在有時間次數的限製之下來爲衆生創造得度因緣,則這個菩薩,就不能成功地行菩薩道。
好了!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二十講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