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上 (慧祥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

  因此,我们就可以请问对方:请问,您是从《金刚经》的哪一段经文而得知,《金刚经》是在讲“空”呢?

  这时,如果他回答说:《金刚经》本来就是在说“空”,因为很多解释《金刚经》的大德们都是如此说的。

  这时,我们就要跟他提醒说:如果依“四大教法”的第二大教法所说: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因此,这时,就要告诉这个人说:如果您举不出经文,则您不宜说《金刚经》在讲“空”。因为无此经文故,您当舍弃。如果《金刚经》的经文,真地有说明,请您举出来。

  这时,如果有人说:有!如《金刚经》:“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就是在说明“空”。这时,我们就可以“空门: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来观察,而问他:您所引用的经文,是教我们“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而没有用到“空”这个字,您如何解释这是在谈“空”呢?

  如果他说:“离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这时,我们依然依“四大教法”来问他:您从哪部经中而得知“离一切相就是空”、“不住生心就是空”呢?

  就像如此,我们自己无任何成见,纯粹运用“四大教法”及“空门”来提问,让他自己自答自解。如此,则能帮助他成长,或帮助我们学到他的法。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了。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0月16日

  讲别:第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在第十三讲中,提醒大家要学“三法门”,并已简单说明了其中“空门”的基本概念。在第十四讲中,是依《金刚经》的经文来说明,运用“空门”正解理解别人的语义。今天,则要继续讲我对《金刚经》经文的理解。在这其中,还是会运用到“空门、昆勒门、及阿毗昙门”,当我在运用时,我会说明。

  【经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说明】

  一、问:为什么“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

  答:因为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度任何人,其实,都是自己度自己。而我们在说:“这个人是我度的”时,其实是:“我帮助这个人自己度自己。”

  例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五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是!如是!””。

  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对话中,我们就知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其实,迷时,是师父帮助我们自性自度,从迷转悟。因此,我们要将“迷时师度”解释为“迷时要有善知识帮助我们自悟自度。”千万别以为只要有师父,有佛菩萨,我们就可以得度,就不用修行了。《首楞严经》中记载着,阿难尊者当时就有这样错误的观念,后来就修正了。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因此可知,“若不修行”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所以,我们当知道,我们在度众生时,实际上并没有在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众生不愿修行,我们再怎么说,也是度不动他的。这个观念,在《首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中,就有这样的教导。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从这经文中我们知道,当我们要学习菩萨行时,就算时时刻刻念着度众生,这时,如果众生逃逝,我们也无能为力。如果众生愿意学、愿意修,那就容易多了。

  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真地“有效帮助众生自己度自己。”我们自己也就要学习更多的佛法,学习更多的方便善巧,来更有效地帮助众生。因此,我们自己也要打开心胸,随时欢迎一切诸佛、菩萨、诸圣贤众、一切善知识,随时都可以来教导我,以便令我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广度一切众生。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亲近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是如此理解这句经文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当我如此这般有能力,帮助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时,要知道,其实并没有一个众生真地是只要我,就可以令他们入无余涅槃而灭度的,而是他们自己自悟、自修、自度的。

  因此,再提醒大家!度众生,其实是:帮助众生自悟、自修、自度。

  二、问:这“无量、无数、无边”这些词,究竟是何义呢?

  依“空门:无,如实知无;有,如实知有。”来看待《金刚经》的经文,我们知道,在《金刚经》的经文中,并没有对“无量”、“无数”、“无边”这三个词做深入的说明。因此,现在就得依“昆勒门”(依有说明完整的经文,来理解未说明的经文),依《华严经》的经文,来说明这“无量”、“无数”、“无边”三个词的含义。这经文很长,请仔细看。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彼复教我菩萨算法,所谓百千为一洛叉。”也就是100×1000=100000=10^5=1洛叉

  “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也就是100×100000=10000000=10^7=1俱胝

  “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10^7×10^7=10^14=1阿庾多

  又接着“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矜羯罗矜羯罗为一阿伽罗。阿伽罗阿伽罗为一微湿伐罗。微湿伐罗微湿伐罗为一钵啰伐罗。钵啰伐罗钵啰伐罗为一钵啰么。钵啰么钵啰么为一婆[口*缚]罗。婆[口*缚]罗婆[口*缚]罗为一阿婆罗。阿婆罗阿婆罗为一多婆罗。多婆罗多婆罗为一獶钵弥耶。獶钵弥耶獶钵弥耶为一阿枲摩。阿枲摩阿枲摩为一普摩。普摩普摩为一祢摩。祢摩祢摩为一阿婆钤。阿婆钤阿婆钤为一微婆伽。“微婆伽微婆伽为一微婆奢。微婆奢微婆奢为一没哩[口*缚]迦。没哩[口*缚]迦没哩[口*缚]迦为一那贺罗。那贺罗那贺罗为一毗逻伽。毗逻伽毗逻伽为一弥[口*缚]伽。弥[口*缚]伽弥[口*缚]伽为一毗伽婆。毗伽婆毗伽婆为一僧羯逻摩。僧羯逻摩僧羯逻摩为一毗萨罗。毗萨罗毗萨罗为一毗赡婆。毗赡婆毗赡婆为一慈汦伽。慈汦伽慈汦伽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为一毗噜陀。毗噜陀毗噜陀为一微皤诃。微皤诃微皤诃为一微薄帝。微薄帝微薄帝为一毗佉担。毗佉担毗佉担为一都逻那。都逻那都逻那为一阿睹[里*也]。阿睹[里*也]阿睹[里*也]为一[口*缚]逻那。[口*缚]逻那[口*缚]逻那为一微皤兰。微皤兰微皤兰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为一微睹罗。微睹罗微睹罗为一奚婆罗。奚婆罗奚婆罗为一陀[口*缚]罗。陀[口*缚]罗陀[口*缚]罗为一微度栗娜。微度栗娜微度栗娜为一奢弥陀。奢弥陀奢弥陀为一[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仁-二+尔][口*尸][口*缚]啰为一微者啰。微者啰微者啰为一微舍啰。微舍啰微舍啰为一微[仁-二+尔]萨多。微[仁-二+尔]萨多微[仁-二+尔]萨多为一阿瓢孽哆。阿瓢孽多阿瓢孽哆为一微悉步多。微悉步多微悉步多为一泥[口*缚]啰。泥[口*缚]啰泥[口*缚]啰为一波哩杀陀。波哩杀陀波哩杀陀为一微目差。微目差微目差为一钵哩哆。钵哩哆钵哩哆为一喝哩多。喝哩多喝哩多为一阿噜迦。阿噜迦阿噜迦为一印[宁*吉]哩耶。印[宁*吉]哩耶印[宁*吉]哩耶为一系噜迦。系噜迦系噜迦为一奴[口*缚]那。奴[口*缚]那奴[口*缚]那为一何噜那。何噜那何噜那为一婆噜陀。婆噜陀婆噜陀为一谜噜陀。谜噜陀谜噜陀为一乞羼耶。乞羼耶乞羼耶为一阿差目多。阿差目多阿差目多为一翳噜婆耶。翳噜婆耶翳噜…

《《金刚经》讲解 上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