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跟各位簡單地說明了七個詞,也就是“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智慧、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便大家能分清楚這些詞基本含義及差別之處。而如果想再深入地去了解如何修證到這七個境界,則是我們大家要相互共勉、各自努力的。因此,請大家深入經藏,解如來真實之義,照見諸法實相,以便再深入體會及修證這七個境界。我在這兒就先不多說了。如果有想要深入再討論的人,將來遇到時再來討論。上次已說明“經題”及“般若波羅蜜”了。我今天要開始來跟大家談談《金剛經》的譯者。

  【譯者】姚秦天竺叁藏鸠摩羅什譯

  一、“姚秦”是什麼意思?

  答:“姚秦”是指中國“後秦”的“姚苌”所建的帝國。

  二、“天竺”是什麼意思?

  答:天竺,就是印度,是中國古代時印度的名字。

  叁、“叁藏”是什麼意思?

  答:“叁藏”有下列的意思:

  (一)指叁種寶藏。

  (二)指“經藏、律藏、論藏”。

  (叁)指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法師。例如:唐叁藏。

  四、“鸠摩羅什”是什麼意思?

  答:“鸠摩羅什”是一個法師的名字。

  (一)鸠摩羅什法師生于何年?圓寂于何年?

  答:鸠摩羅什,生于西元344年,圓寂于西元413年。另一說法是:生于西元350,圓寂于西元409年。

  (二)、“鸠摩羅什”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呢?

  答:“鸠摩羅什”是梵語,Kumarajiva 的音譯。又作“究摩羅什”、“鸠摩羅什婆”、“拘摩羅耆婆”,略稱“羅什”、“什”,意譯作“童壽”,也就是“年少德高”之意。

  (叁)“鸠摩羅什”是哪一國人?

  答:“鸠摩羅什”法師,是東晉龜玆國(新疆疏勒)人。

  現在來解說《金剛經》的經文。

  【經文】如是我聞。

  【釋經】如此是我所聽聞來的。

  【說明】

  一、說“如是我聞”的人是誰呢?

  答:這有很多答案,都是正確的。

  (一)指佛陀,因爲當佛陀臨入涅槃時,阿難問佛陀,當將來在講經時,在講經之開始(經首),應該講什麼。這時佛陀回答:當冠上“如是我聞”。

  (二)指阿難,因爲當佛陀入滅後,首次在七葉崛中經典集結時,是由阿難尊者首次說“如是我聞”的。

  (叁)指曆代佛弟子最初未用文字寫下經文時,是以口耳相傳將經典記在心中。當要講經時,都要先說“如是我聞”。

  (四)指古代的譯經僧,從各國來到中國時,他們用漢文將梵文的經典翻譯出來時,就是在經首依佛製冠上“如是我聞”。

  (五)指現在講經的人,在講經時,也要以“如是我聞”的心來講經。別自大,別自以爲是,別以佛陀的代言人自居的方式來講經。

  二、在漢譯經典中“如是我聞”一詞,是否還有其他不同的翻譯詞呢?

  答:有。有時被譯爲“聞如是”、或“我聞如是”。

  叁、“如是我聞”一詞,還有什麼深一層的含義嗎?還是只是“如此是我所聽聞來的”而已呢?

  答:“如是我聞”一詞,確實有更深的含義。就如同任何佛陀所說的法,都有更深層的含義,當我們在不同層次下修證時,就會有不同的體會。而此“如是我聞”一詞,也是如此。

  四、“如是我聞”一詞,有何深層的含義呢?

  答:“如是我聞”可以算是一個法門。

  (一)“如是我聞”是一個什麼法門呢?

  答:“如是我聞”是進入佛法大海的法門,是通達一切佛法的法門。爲什麼呢?如《首楞嚴經》載:“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而這“如是我聞”就是屬于“聞”。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爲第一,聽聞正法爲第二,如理思量爲第叁,如法修證爲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CBETA, T03, no. 159, p. 305, a17~29) 。而這“如是我聞”是屬于“聽聞正法”的法門。

  (二)“如是我聞”的法門,要如何修呢?

  答:想要修“如是我聞”,有下列的法門應修。

  如《大智度論》:“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隨衆生意故,種種說法。或說有、或說無,或說常,或說無常,或說苦、或說樂,或說我、或說無我,或說勤行叁業攝諸善法,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如是等種種異說,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叁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叁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毗昙門,叁者空門。”(CBETA, T25, no. 1509, p. 192, a23~29)。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有關這叁個法門,以後再教大家。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四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四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跟大家約略解說了我對“如是我聞”一詞的心得,現在接著經文來說明。但是有關學習“如是我聞”的叁個法門,所謂“昆勒門”、“空門”、“阿毗昙門”則要專章討論,不宜在講經時講,否則會說遠了,現在接著來說明經文。

  【經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釋經】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說明】

  一、“舍衛國”是什麼意思呢?

  答:舍衛國,爲中印度古王國名,以城名而做國名。舍衛,梵名Cravasti,巴利名Savatthi。又作舍婆提國、室羅伐國、屍羅跋提國、舍啰婆悉帝國。意譯聞物、聞者、無物不有、多有、豐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産勝物,故稱聞物國。爲北憍薩羅國(梵Uttara-Kocala)之都城名,爲別于南憍薩羅國(梵Daksina-Kocala),故以都城代稱。(請參考《佛光大辭典》舍衛國條)。

  二、“舍衛國”是現在的哪裏呢?

  答:有關此國之位置,根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爾之奧都(Oudh,古稱沙只,巴aketa),北方約九十多公裏處,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瑪赫(SahetMahet)地方。因近年在該處發掘銘刻有記載,及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記卷六所說周長約五公裏之城壁,及記述布施祇園精舍田地之銅板等,足資證明此處即舍衛國故址之地。

  叁、“祇樹給孤獨園”是什麼意思?

  答:“祇樹給孤獨園”梵名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位于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南,略稱祇園或祇樹、祇園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爲松林、勝林。“祇樹”乃祇陀太子所捐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即舍衛城長者須達(梵Sudatta)之異稱,因長者夙憐孤獨,好布施,故得此名。此園乃須達長者以黃金鋪地而買下地,而祇陀太子因感動而捐出樹林,共同爲佛陀及其教團所建之僧坊、精舍,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四、“祇樹給孤獨園”在當時是何建築規模呢?

  答:“祇樹給孤獨園”與王舍城之竹林精舍並稱爲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園林之地平正,約有八十頃,內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諸房舍。園林中央爲香室(梵gandha-kuti,相當于今之佛殿),周圍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淨,樹林茂盛,衆花異色,蔚然成觀。圍繞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藍。又精舍本爲七層之建築,然玄奘于七世紀參訪此地時,該精舍業已荒廢。

  五、“祇樹給孤獨園”是現在的哪裏呢?

  答:“祇樹給孤獨園”位置約當于現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馬赫特(Sahet-mahet)之遺迹。

  【經文】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釋經】與大比丘們共約一千二百五十位住在一起。

  【說明】

  一、爲什麼常常看到經典的開始大都是“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呢?

  答:在佛弟子中,雖然有很多弟子都已經是成就解脫的阿羅漢聖果,但是其中有很多,是發願“常隨佛學”的,所以佛陀不論走到哪裏弘法,一般地,這“常隨衆”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

  二、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中,都是哪些人呢?

  答:指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無所證,後承佛化導,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會常隨不舍,稱爲常隨衆,故諸經之首列衆皆稱千二百五十人。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普曜經》卷八,佛光大辭典p732。

  叁、“比丘”有分大小的嗎?

  答:有。如《四分律》:“小比丘應禮大比丘。”(CBETA,T2…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