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no.1428,p.940,b12)。
四、“比丘”是什麼意思呢?
答:比丘,梵語bhiksu,巴利語bhikkhu之音譯,又作苾刍、備刍、比呼,意爲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煩惱、除馑、怖魔。
五、這“比丘”的大小,是依什麼標准來分的呢?
答:有關“比丘”的大小的分類。如《十誦律》載:
「爾時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歲、二歲、叁歲、四歲、五歲,少大比丘。……佛以是因緣集僧。集僧已。佛種種因緣贊戒贊持戒。贊戒贊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聽比丘有五法成就滿五歲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叁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提木叉利廣說。雖複受戒歲多,不知五法,應盡壽依止他住。』長老優波離問佛:『大比丘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住不?』
佛言:『應受。』
優波離複問:『大比丘應承事供養小比丘不?』
佛言:『除禮足余盡應作。』」(CBETA, T23, no. 1435, p. 151, a13~29)
從這律典的數據,可以得到下列的結論:
出家受戒才一歲、二歲、叁歲、四歲、五歲者,爲「小比丘」,或稱爲「年少比丘」。
出家受戒滿五歲,而且對五法都已成就的人,是不可以再依止其它的比丘。
出家受戒歲多(多于五歲),而還不知五法的人,則要依止成就五法的人,乃至如果盡壽都還不能成就五法,就要盡壽依止已經成就五法的比丘。
如果大比丘(滿五歲,也就是第六歲開始),而還未成就五法,則可以依止已成就五法而受戒未滿五歲的小比丘。
當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時,應承事供養小比丘,除禮足,余盡應作。
又如《法華義疏》載:“凡夫叁果名小比丘,羅漢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此種說法,不合律典。
因爲「大比丘」如果一定是要證阿羅漢,才能稱爲大比丘。則當優波離問佛:『大比丘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陀就不應說:『應受。』。爲什麼呢?哪有阿羅漢應依止凡夫或叁果以下的比丘的道理呢?更哪有凡夫比丘應接受阿難漢承事供養的呢?
可見,「大小比丘」是依受戒年資來分,而不是依修行成就來分的。所以《法華義疏》的說法,是作者個人之見,非依經律,故不采用。
【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釋經】這時,世尊到了用餐時間,就穿上托缽時應當穿的袈裟,拿著缽,進入舍衛大城乞食。
【說明】
一、“食時”是指什麼時候呢?
答: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譯本而了解這“食時”的含意。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爾時,世尊于日前分,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國而行乞食。”(CBETA,T08,no.236b,p.757,a27~28)。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爾時,世尊前分時,上裙著已,器上給衣持,聞者大城搏爲入。”(CBETA,T08,no.238,p.766,c19~21)。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爾時,世尊于日初分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CBETA,T08,no.239,p.771,c26~27)。
說明:佛陀時代,他們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是分爲“六時”。晝叁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叁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因此,可以常在經中看到“晝夜六時”,也就是等同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天二十四小時”。
我們從《金剛經》本身的經文中,就可以知道,是如此分類的。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CBETA,T08,no.235,p.750,c7~9)
又,這晝夜六時,如果換算成現在的時間,是如何分的呢?
答:初日分:06am~10am;中日分:10am~02pm;後日分:02pm~06pm。
初夜分:06pm~10pm;中夜分:10pm~02am;後夜分:02am~06am。(注:am-早上,pm-下午)
因此,我們就知道,這《金剛經》中所說的“食時”,是指“日初分”,也就是“初日分”,也就是“早上六點到十點”這個時段去托缽乞食的。
二、“著衣”是著什麼衣呢?
答:衣,在佛陀時代分爲“叁衣”。
叁衣,梵語trinicivarani,巴利語tinicivarani,乃指僧人叁種袈裟。
(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爲正裝衣,上街托缽時,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或九衣。
(二)郁多羅僧(梵uttarasavga,巴同),即上衣、中價衣,又稱入衆衣。爲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故又稱七條衣,或稱七衣。
(叁)安陀會(梵antarvasa,巴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內衣、五條衣,爲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之貼身衣,或稱爲五衣。
從這裏我們就知道,佛陀要出去托缽了,就穿上“九衣”,也就是“僧伽梨”。
叁、“持缽”是持什麼缽呢?
答:我讓大家看看佛陀第一次乞食的經文,大家就知道佛陀持什麼缽了。
《方廣大莊嚴經》:“爾時,世尊告四天王言:“出家之法不合受汝如是金缽”,乃至展轉奉七寶缽皆悉不受。是時,北方毗沙門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昔者有青身天,將四石缽來與我等。複有一天,名曰遍光,來白我言:慎勿用此石缽,宜應供養而作塔想,何以故?未來有佛出興于世,名釋迦牟尼,當以此缽奉上彼佛。”爾時毗沙門天王語余天王言:“欲施石缽,今正是時”。四天王各還自宮,與諸眷屬持彼石缽,盛滿天花以香塗之,奏諸天樂供養石缽,來詣佛所,各各以缽奉上如來,而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哀受我等所獻石缽,受商人食,令我長夜獲大安樂,得成法器,憐愍我故。”爾時,世尊作是念言:“四大天王以淨信心而施我缽,然我不合受持四缽,若惟受一,不受余叁,而彼叁王必生嫌恨。是故我今總受四王所獻之缽。”……爾時,世尊受四天王缽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際分明。””
從這經文中,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佛陀是持“有四際分明的石缽”。所以,當一個人要畫佛像,畫到佛陀持缽時,如果懂得畫“佛陀持四際分明的石缽”,則表示他是有考究的,非是自己想象而畫的。
因此,這句經文,我們總地來說就是:“這時,釋迦牟尼佛世尊,到了早上六點到十點該乞食的時候,就穿上僧伽梨大衣,拿著四際分明的石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五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五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上周,給大家的功課是“在佛經中,如何分類大小比丘?”我想有佛友一定找過相關資料了。今天,我來做個說明,以圓滿上次的因緣。
首先,我要引經文來說明在佛經律中,對“大小比丘”一詞的不同含義。
一、依新學、舊學、新受戒、久受戒來分。
如《中本起經》:“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見谛。雲何當使爲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禮?”(CBETA,T04,no.196,p.159,a17~20)。
又如《菩薩本生鬘論》:“是時,長者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值佛遊化,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見其熟老,不爲攝受。如是遍至五百羅漢,悉不肯度。時,彼長者即出寺外,發聲大哭。于是,世尊從後而至,種種誨喻,令其心悅,即語目連,收其出家,與受其戒,乃爲新學小比丘輩。”
二、依年齡來分。
《出曜經》:“不羞反羞者,或有行人年歲長大,不肯從小比丘承受教誡。小比丘所說隨順法教,長老羞恥,內自思惟:爲少年比丘所授,極懷慚愧,藏顔無處。于彼不應起羞而羞,是故說不羞反羞也。”(CBETA,T04,no.212,p.703,a4-6)。
叁、依身材來分。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尼揵聞此偈已,不能加報,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學道。時,跋難陀在彼衆中,色貌姝長,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才智若斯,而況堂堂者乎?”(CBETA,T22,no.1421,p.114,b2)。
四、依鄙視心來分。
《十誦律》:“時,居士隨後來至,聞比丘尼作二種語,語偷蘭難陀比丘尼言:“汝弊惡賊比丘尼!一頭兩舌!適言小小比丘,複言大龍,若更入我舍者,當如賊法治汝。”複語其婦言:“汝若更前是比丘尼者,我當唱言:汝非我婦,當棄汝去。””
那幺,佛陀時代的僧團之中,究竟是如何分類大小比丘的呢?我讓大家看下列的資…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