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no.1428,p.940,b12)。
四、“比丘”是什么意思呢?
答: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之音译,又作苾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
五、这“比丘”的大小,是依什么标准来分的呢?
答:有关“比丘”的大小的分类。如《十诵律》载:
「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有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
佛言:『应受。』
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
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CBETA, T23, no. 1435, p. 151, a13~29)
从这律典的数据,可以得到下列的结论:
出家受戒才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者,为「小比丘」,或称为「年少比丘」。
出家受戒满五岁,而且对五法都已成就的人,是不可以再依止其它的比丘。
出家受戒岁多(多于五岁),而还不知五法的人,则要依止成就五法的人,乃至如果尽寿都还不能成就五法,就要尽寿依止已经成就五法的比丘。
如果大比丘(满五岁,也就是第六岁开始),而还未成就五法,则可以依止已成就五法而受戒未满五岁的小比丘。
当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时,应承事供养小比丘,除礼足,余尽应作。
又如《法华义疏》载:“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此种说法,不合律典。
因为「大比丘」如果一定是要证阿罗汉,才能称为大比丘。则当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陀就不应说:『应受。』。为什么呢?哪有阿罗汉应依止凡夫或三果以下的比丘的道理呢?更哪有凡夫比丘应接受阿难汉承事供养的呢?
可见,「大小比丘」是依受戒年资来分,而不是依修行成就来分的。所以《法华义疏》的说法,是作者个人之见,非依经律,故不采用。
【经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释经】这时,世尊到了用餐时间,就穿上托钵时应当穿的袈裟,拿着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
【说明】
一、“食时”是指什么时候呢?
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译本而了解这“食时”的含意。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于日前分,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国而行乞食。”(CBETA,T08,no.236b,p.757,a27~28)。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着已,器上给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CBETA,T08,no.238,p.766,c19~21)。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CBETA,T08,no.239,p.771,c26~27)。
说明:佛陀时代,他们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分为“六时”。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因此,可以常在经中看到“昼夜六时”,也就是等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我们从《金刚经》本身的经文中,就可以知道,是如此分类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CBETA,T08,no.235,p.750,c7~9)
又,这昼夜六时,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时间,是如何分的呢?
答:初日分:06am~10am;中日分:10am~02pm;后日分:02pm~06pm。
初夜分:06pm~10pm;中夜分:10pm~02am;后夜分:02am~06am。(注:am-早上,pm-下午)
因此,我们就知道,这《金刚经》中所说的“食时”,是指“日初分”,也就是“初日分”,也就是“早上六点到十点”这个时段去托钵乞食的。
二、“着衣”是着什么衣呢?
答:衣,在佛陀时代分为“三衣”。
三衣,梵语trinicivarani,巴利语tinicivarani,乃指僧人三种袈裟。
(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或九衣。
(二)郁多罗僧(梵uttarasavga,巴同),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或称七衣。
(三)安陀会(梵antarvasa,巴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或称为五衣。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佛陀要出去托钵了,就穿上“九衣”,也就是“僧伽梨”。
三、“持钵”是持什么钵呢?
答:我让大家看看佛陀第一次乞食的经文,大家就知道佛陀持什么钵了。
《方广大庄严经》:“尔时,世尊告四天王言:“出家之法不合受汝如是金钵”,乃至展转奉七宝钵皆悉不受。是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昔者有青身天,将四石钵来与我等。复有一天,名曰遍光,来白我言:慎勿用此石钵,宜应供养而作塔想,何以故?未来有佛出兴于世,名释迦牟尼,当以此钵奉上彼佛。”尔时毗沙门天王语余天王言:“欲施石钵,今正是时”。四天王各还自宫,与诸眷属持彼石钵,盛满天花以香涂之,奏诸天乐供养石钵,来诣佛所,各各以钵奉上如来,而白佛言:“世尊,惟愿如来哀受我等所献石钵,受商人食,令我长夜获大安乐,得成法器,怜愍我故。”尔时,世尊作是念言:“四大天王以净信心而施我钵,然我不合受持四钵,若惟受一,不受余三,而彼三王必生嫌恨。是故我今总受四王所献之钵。”……尔时,世尊受四天王钵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际分明。””
从这经文中,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佛陀是持“有四际分明的石钵”。所以,当一个人要画佛像,画到佛陀持钵时,如果懂得画“佛陀持四际分明的石钵”,则表示他是有考究的,非是自己想象而画的。
因此,这句经文,我们总地来说就是:“这时,释迦牟尼佛世尊,到了早上六点到十点该乞食的时候,就穿上僧伽梨大衣,拿着四际分明的石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上周,给大家的功课是“在佛经中,如何分类大小比丘?”我想有佛友一定找过相关资料了。今天,我来做个说明,以圆满上次的因缘。
首先,我要引经文来说明在佛经律中,对“大小比丘”一词的不同含义。
一、依新学、旧学、新受戒、久受戒来分。
如《中本起经》:“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俱行,诣贤者阿难,而问言:“阿难,是诸长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见谛。云何当使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礼?”(CBETA,T04,no.196,p.159,a17~20)。
又如《菩萨本生鬘论》:“是时,长者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值佛游化,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见其熟老,不为摄受。如是遍至五百罗汉,悉不肯度。时,彼长者即出寺外,发声大哭。于是,世尊从后而至,种种诲喻,令其心悦,即语目连,收其出家,与受其戒,乃为新学小比丘辈。”
二、依年龄来分。
《出曜经》:“不羞反羞者,或有行人年岁长大,不肯从小比丘承受教诫。小比丘所说随顺法教,长老羞耻,内自思惟:为少年比丘所授,极怀惭愧,藏颜无处。于彼不应起羞而羞,是故说不羞反羞也。”(CBETA,T04,no.212,p.703,a4-6)。
三、依身材来分。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尼揵闻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学道。时,跋难陀在彼众中,色貌姝长,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才智若斯,而况堂堂者乎?”(CBETA,T22,no.1421,p.114,b2)。
四、依鄙视心来分。
《十诵律》:“时,居士随后来至,闻比丘尼作二种语,语偷兰难陀比丘尼言:“汝弊恶贼比丘尼!一头两舌!适言小小比丘,复言大龙,若更入我舍者,当如贼法治汝。”复语其妇言:“汝若更前是比丘尼者,我当唱言:汝非我妇,当弃汝去。””
那幺,佛陀时代的僧团之中,究竟是如何分类大小比丘的呢?我让大家看下列的资…
《《金刚经》讲解 上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