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校量功德品第五

  校量功德品第五

  丁叁、于四金剛處生起信解之利益分二:一、以殊勝贊歎之方式宣說;二、以異門說彼。

  戊一、以殊勝贊歎之方式宣說分二: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

  己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

  佛種性與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業,

  清淨有情亦難思,此等唯是諸佛境。

  有垢真如的佛種性、彼上客塵垢障極爲清淨的佛菩提、十力等功德的佛法以及佛事業之此四金剛處,即使是大部分客塵障垢清淨的有情——諸大菩薩也不能如實思議,其他更不待言故,此四金剛處唯是導師諸佛的行境。

  己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分二:一、超勝其余方便善根;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庚一、超勝其余方便善根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

  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若具慧者依教信解佛陀的四種境界,彼即成爲盛取不可思議佛功德聚的法器。于凡庸不可思議、具功德聚的四金剛處生起歡喜的善根,能映蔽未與彼相應的一切有情布施等所有福德聚,因爲沒有能超過此者的法故。

  辛二、廣說分叁:一、超勝布施供養;二、亦超勝持戒;叁、亦超勝修行。

  壬一、超勝布施供養:

  若人爲求菩提果,珠寶嚴飾黃金刹,

  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布施德更多。

  若已發起求取無上大菩提的意樂,以無量佛刹微塵數的無量如意寶珠嚴飾的廣大黃金刹土,日日相續不斷,于殊勝對境一切法王出有壞恒興供養,雖能增上極多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而生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布施所生廣大福德更多。

  壬二、亦超勝持戒:

  若有具慧爲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

  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

  若有具慧者已發起求取無上菩提的意樂,曆經多劫久時,由身口意叁門的串習,不須難行勤作趨入之力,即能護持不被微細過失所染的戒律,由此雖生廣大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生起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持戒所生廣大福德更多。

  壬叁、亦超勝修行:

  若人修持能息滅,叁有煩惱火靜慮,

  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

  若人于世間修持具有能息滅叁有煩惱火功德的靜慮、諸天四禅、梵處四無量達到究竟,獲得于菩提不動的方便,由此雖生廣大福德,然與此相比,無須說證悟此四金剛處,若人即使僅聞文句生起信解,所獲善根也較前靜慮所生廣大福德更多。此等僅是將《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之義攝爲偈頌而已。

  庚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

  慧斷煩惱所知障,此勝聞彼爲慧因。

  如是與布施、持戒及修行所生的廣大福德相比,聽聞四金剛處所生的智慧更殊勝,其根據如何呢?布施能成就圓滿受用、持戒能得善趣之身、修靜慮僅能壓伏煩惱,然如是證悟的智慧是能斷一切種智障——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真實方便故,聞此四金剛處更殊勝,又因爲證悟的智慧是由聽聞四金剛處之因出生故。

  戊二、以異門說彼分二:一、得究竟利益;二、得入道利益。

  己一、得究竟利益:

  自性住與彼轉依,彼功德及成就義,

  如來智慧之境界,四處如上已宣說。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諸功德,

  成就速疾能獲得,善逝果位之緣分。

  自性住種性、彼轉依之菩提、菩提之功德、由功德成就他利之事業,此等唯是勝尊佛陀智慧的境界,本論以上已說此四處。于此,諸具慧者依次對一切衆生周遍具有種性生起勝解信,于能得菩提之力生起欲樂信,于與彼無離本具的功德生起清淨信,也就是說具有叁種清淨增上信解,由此成就入菩提行疾得善逝果的緣分。

  己二、得入道利益分二: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

  庚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

  如此不可思議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諸功德,于此由信勝解故,

  欲勤正念及靜慮,智慧等諸功德器,

  菩提心于此等中,定當恒時善安住。

  爲何速疾能得無上菩提果呢?因爲相信存在或具有不可思議四種境界、信如我者亦可得彼以及信所得果具足二利究竟的功德,由具此叁種信心而生勝解故,于聖法之欲、于善法勇悍之精進、于所緣不忘失之正念、一心專注之靜慮以及辨別諸法之智慧等不可思議功德之源——如器皿般的菩提心寶,在彼等菩薩相續中恒時極善安住,因爲了知自他一切悉皆具有且能獲得故。

  庚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分四:一、圓滿波羅蜜;二、彼等攝于叁類福中;叁、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辛一、圓滿波羅蜜: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轉,

  圓滿福德波羅蜜,以及諸善得清淨。

  福德五種波羅蜜,于彼無有叁輪執,

  是故彼等皆圓滿,斷除違品是清淨。

  彼者恒時安住菩提心故,諸學道佛子當于圓滿菩提中不退轉。由福德聚的五波羅蜜已圓滿並得清淨故,能映蔽其余福德並獲得諸多善根。此亦,所謂福德即是前五波羅蜜,于彼,無有施者、受者、施物等能作、所作、作業的叁輪分別故,福德圓滿;斷除施等各自違品悭等五障故,善根清淨。

  辛二、彼等攝于叁類福中: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

  忍定二種是修福,精進遍行于一切。

  此亦,在福德分的五波羅蜜中,施所生福是施類福,戒波羅蜜所生福是戒類福,忍定二者所生福是修類福,精進則是遍行于叁者的助伴,此等與如上叁類福相同。

  辛叁、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

  叁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所知障,

  悭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爲煩惱障。

  彼之所斷者,承許對能作、所作、作業叁輪的虛妄分別心是圓滿波羅蜜的障礙——所知障,承許違品悭吝、毀禁等的虛妄分別心是清淨波羅蜜的障礙——煩惱障。

  辛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若離智慧無余因,能斷煩惱所知障,

  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聞故聞最勝。

  若離證悟殊勝義的智慧,更無其余能徹底根斷二障的因故,較前五波羅蜜,智慧最爲第一。智慧的依處是如理聽聞宣說四金剛處義理的諸經論故,聞法較施等叁類福更殊勝。

  乙叁、圓滿作業分二:一、廣說所講之義;二、由講解之方式攝義而宣說。

  丙一、廣說所講之義分叁:一、如何造論之理;二、斷損害正法之理;叁、回向造論善根。

  丁一、如何造論之理分四:一、依何及爲何而說;二、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叁、所講經典之體相;四、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戊一、依何及爲何而說:

  如是依于正教理,爲令自心純一淨,

  具信善圓之智者,亦爲攝彼宣說此。

  如是所說的此七金剛處之義並非臆造而是依靠《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等诠示了義法的可信賴之清淨教典以及暫時的“因之作用理”、“果之觀待理”、“證成理”與究竟的“甚深法性理”四種正理而宣說。爲何者而說呢?即爲造論作者自己獲得唯一法界連微細障亦清淨的究竟涅槃。有的論師說:“僅是爲清淨乃至微細習氣之間的一切障礙。”而有的論師說:“此處針對的是具信解者以及具有較此更殊勝的圓滿善根具慧者,或者,對甚深處難以信解然具信解的善根圓滿具慧者,爲攝受彼等而說此論。”

  戊二、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

  依燈電寶日月光,具眼能見諸境界,

  如是依佛義詞法,樂說光明說此法。

  猶如依燈、電、摩尼、日、月光明的外緣並有內緣眼根,能見所境色法般。如是,依靠能仁佛陀了知諸法自相共相的義無礙解、無礙了知一切語言的詞無礙解、了知能表義異名的法無礙解及無礙了知彼等法分類的辨無礙解的四種無礙解光明之外緣以及內緣的智慧眼照見深義後,彌勒我宣說了此論。

  戊叁、所講經典之體相:

  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叁界煩惱語,

  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余翻此。

  經典的所诠具深廣之大義,能诠的無垢詞語與法相應,其作用是成爲能斷叁界所斷所攝諸煩惱的語言,對治或果是顯示寂靜涅槃的利益並能獲得功德,若具此四即是大仙佛陀之法,與此相反其它則非佛經。

  戊四、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何者唯依佛教法,無散亂心而宣說,

  與得解脫道相應,亦如佛經當頂受。

  論典所講的差別是唯依佛陀教法之義作爲所诠義而並非臆造;造論作者的差別是無有求利益等的散亂心並善巧通達法與義而宣說的士夫;果的差別是獲得解脫果;方便的差別是與能得彼果的道相應,若是具此四種功德的論典,也應如對佛經般以信心頂戴受持。

  丁二、斷損害正法之理分叁: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二、認定毀壞之因而教誡斷除;叁、斷甚深法失壞之果。

  戊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分二:一、斷自臆造;二、斷偏袒執。

  己一、斷自臆造:

  何故較佛善巧者,于此世間一亦無,

  無余真如殊勝者,如理遍知知非他,

  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經勿錯亂,

  若壞能仁聖教規,則彼亦損聖教法。

  爲何在世間較佛更善巧的補特伽羅連一個也沒有呢?因爲如理以遍智照知一切所知相的盡所有法及殊勝真如的如所有法故,大仙佛陀自己所安立的種種了不了義相,于如是諸契經,切勿以自臆造而錯亂執不了義爲了義、了義爲不了義。若錯亂則毀壞能仁佛陀的法規或所立教典的本義故,彼也定當損壞聖法故,過患極大。因此宣說具殊勝如來藏的此論所針對的也僅僅是具有極爲殊勝智慧的士夫,如密咒具甚深義故,大補處出語告誡:于當來末世,切勿以自心不解爲由就執此爲不了義而錯亂佛陀法規。何以故?由下文所說執如來藏…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校量功德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