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圓、藍色等,然彼虛空非如所見那樣。
壬二、意義:
如是于佛見一切,然而其義非如是。
如是,見佛有入胎、誕生等無量遊戲相,然真實而言佛非如是。
辛九、應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譬如種種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譬如種種草木花卉依止大地生起,然大地無有欲生彼等的分別念及勤作,而令無者增、有者固及彼等展轉增上廣大成就,故能作衆生的受用。
壬二、意義:
如是衆生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如是,從叁種種性者、外道下至邪定聚衆生,依止正覺佛地彼等諸善根生起,然佛無有分別、勤作而令善根增長、堅固及廣大成就,故能作一切衆生的受用。
庚叁、宣說必要並歸攝該處之義分二:一、宣說必要並以喻義分類;二、別說以比喻表示之理。
辛一、宣說必要並以喻義分類分四:一、成就必要與必要之必要之理;二、歸攝彼等喻義而說;叁、所立等叁義之對應;四、該處無勤作之理。
壬一、成就必要與必要之必要之理:
由于未見無勤作,而能成辦事業故,
爲除所化之疑惑,宣說此等九譬喻。
于彼修多羅教中,廣說此等九譬喻,
經名佛境智莊嚴,亦示此等之必要。
由聞此等所生智,廣大光明所莊嚴,
具足智慧之菩薩,速入佛陀諸境界。
由于未見無勤作任運成辦事業故,世間人想:既無任何勤作,爲何佛能作他利等呢?爲斷所化之疑惑,經中明顯宣說帝釋天等九種比喻。如是,也是爲斷除“既無生滅爲何會顯現生滅”的疑惑,經中廣說表示如來事業的此等九喻及其根據,彼經名爲《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依彼經所說九喻也善巧顯示了此等的必要與必要之必要。由聞佛經及釋經密意的論典生起清淨智慧大光明所莊嚴的具慧菩薩速入無勤任運成就佛事業的境界。(如何入呢?)最初以了知的方式趣入,爾後也能以修行的方式趣入。此亦,直接斷疑是必要,間接入佛境界是必要之必要。
壬二、歸攝彼等喻義而說:
爲示無勤事業義,已曾廣說琉璃地,
帝釋影像等九喻,攝彼要義當了知,
示現言說與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
身口意之叁秘密,獲得大悲自性者。
爲表示無勤能作利他事業,如上已廣說琉璃地映現影像等九種比喻。此處當知彼等之要義,即以帝釋喻宣說示現身之變化,以天鼓妙音喻宣說語之教誡,以雲喻宣說意之智慧周遍,以梵天喻宣說身語無量事業幻化相,以日輪喻宣說智慧照射衆生,以摩尼寶喻宣說意之秘密,以谷響喻宣說語之秘密,以虛空喻宣說身之秘密,以大地喻宣說獲得大悲之自性。
壬叁、所立等叁義之對應:
一切勤作相續滅,無有分別之智慧,
猶如離垢琉璃上,映現帝釋影像等。
寂滅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是能立,
爲能成立自性義,喻爲帝釋影像等。
諸如來出有壞爲利他寂滅一切勤作戲論相續而入,因爲無分別具光明的究竟智慧已現前故,喻如無垢琉璃地映現帝釋影像等,如是顯示身的顯現等九義是宗法,對此承許寂滅一切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慧是成就彼者的能立根據,如是雖無任何勤作,爲成立成就所化利益的自性義,于諸所化前以帝釋影像等九喻宣說。
壬四、該處無勤作之理:
此處所表此義者,已說顯現等九種,
導師遠離生與死,無有勤作任運轉。
在宣說如來事業的此處,以九喻表示的此等義如下:身示現變化、語宣說教誡等九義顯示導師佛已遠離生滅等有爲法以及無有分別、勤作、加行任運轉入。
辛二、別說以比喻表示之理分二:一、宣說比喻之分類;二、宣說喻義對應。
壬一、宣說比喻之分類:
猶如帝釋妙鼓雲,梵天日輪如意寶,
響空地般盡輪回,無勤利他瑜伽知。
能表如來事業的比喻是如帝釋、天界妙鼓、雲、梵天、日輪、諸珍寶中的殊勝如意寶、谷響、虛空及大地般,乃至輪回未空之間無勤任運利他,此是諸殊勝瑜伽師能了知處,非平凡者所能了知。
壬二、宣說喻義對應:
現身如寶現帝釋,善說教誡如天鼓,
遍主智悲廣大雲,遍至有頂無邊衆,
如梵不動無漏界,示現種種變化相,
如日智慧放光明,意密如淨摩尼寶,
佛語無字猶如響,身遍非色恒如空,
如地衆生白法藥,一切所依爲佛地。
如琉璃寶地上映現天主像般,示現身之變化;如天界大法鼓般,無勤宣說法音教誡;如空中雲聚般,遍主如來智慧大悲雲聚遍覆乃至有頂的無量衆生;如梵天王于自住處不動能顯現幻化般,佛于無漏法身界中不動而示現種種幻化;如日輪放射光芒般,智慧放射光芒;如離垢清淨如意寶王般,具有不可思議、無分別、任運成就他利事業的意秘密;如谷響般,尊勝的語秘密雖可聽聞種種然不成文字之自性;身秘密是恒常如空周遍一切世間且雖現種種形色然不成色法之自性;如地般,是能增長、堅固、成就衆生相續的白法草木莊稼等一切的所依或根本,即是如來轉依的智慧地,或者,此亦,如清淨地是信心等。
庚四、複歸納說差別分二:一、色身顯現生滅而法身無生滅之理;二、相似故顯現相同法然亦超勝彼者。
辛一、色身顯現生滅而法身無生滅之理分二:一、以帝釋喻宣說無生滅;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宣說相續不斷。
壬一、以帝釋喻宣說無生滅:
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爲現見佛陀因,
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
由自善根生與滅,故佛色身現生滅,
然如帝釋天主身,法界之身無生滅。
如淨琉璃般的淨心成爲見佛之因,淨治自心的方便是讓以無信等違品不能傾奪的信根等增長。由自相續信心等善根的生滅,故如來世俗色身依次顯現生與滅,然而如同由地的淨與不淨,帝釋影像會忽現與忽隱,而帝釋無忽然生滅、不動搖安住自處,如是能仁如來是法身自性故,無有生滅。
壬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宣說相續不斷。
如是遠離諸勤作,無生無滅法身中,
乃至叁有未空時,轉入示現等事業。
如九種比喻般,諸如來也無任何勤作,于無生無滅的法身中不動搖的同時,乃至叁有未空之間示現身的變化等事業都是任運而轉。
辛二、相似故顯現相同法然亦超勝彼者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以此諸喻攝要義,及其前後之次第,
前喻難表不同分,後喻就同分宣說。
能表如來事業的諸喻的攝義是以下所說的內容,並且也是由彼宣說比喻前後的次第。如何宣說呢?先說前前喻不能完全表示,後對前前喻能表示處,以後後喻明了顯示,亦即由排除喻義不同分的方式依次宣說。
壬二、廣說:
諸佛如來如影像,非具音故非如彼,
具妙音故如鼓音,非普利故非如彼,
能普利故如大雲,非斷惑故非如彼,
能除貪故如梵天,非競熟故非如彼,
能競熟故如日輪,非常照故非如彼,
能常照故如摩尼,非難得故非如彼,
不可得故如谷響,依他緣故非如彼,
不依緣故如虛空,非善依故非如彼,
如是世間出世間,衆生一切之圓滿,
乃爲彼等所依處,是故猶如大地般。
即依如來大菩提,出生出世間道故,
亦成善法與諸禅,四無量及四空故。
彼義如何?諸如來示現身的變化與帝釋影像相同,然帝釋影像不能演說法語妙音故,不同于彼,以彼不能表示故,佛身勝彼;如是從具有說法妙音宣說四法印的角度與天界妙鼓相同,然天鼓僅是少分,不能遍于下地等一切衆生普作利益故,不同于彼;從周遍一切普作利益的角度與大雲相同,然僅能作成熟莊稼之利益,不能斷無義貪等惑種故,不同于彼;從能斷除對五欲之貪煩惱的角度與大梵天相同,然梵天僅是一次利益成熟衆生,不能成熟于畢竟寂靜處故,不同于彼;從恒時能成熟所化莊稼的角度與日光恒時成熟莊稼相同,然日輪僅能成熟莊稼、破除晝暗及照明,不能破除無明暗故,不同于彼;從恒時能破暗的角度與如意寶恒時盡破晝夜黑暗相同,然連龍等旁生也有,不難獲得與産生故,不同于彼;從難得的角度與內外均不可得的谷響相同,然谷響是依他緣生起故,不同于彼,因爲是自生無爲法故;從無爲法的角度與非依緣生的虛空相同,然虛空不是善根的根本或依處故,不同于彼;從是世出世間衆生的一切圓滿的無余所依或根本故,與大地是一切萬法的所依相同,然地也僅此而已,因爲依于諸如來獲得大菩提出生出世圓滿叁乘之道,且依彼成就世間圓滿之因——欲界十善業道、色界四禅四無量以及無色界圓滿之因的四空定故。
大乘無上續論辨叁寶種性中如來事業品第四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叁寶種性界之自性中如來事業品第四釋竟。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事業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