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事业品第四▪P3

  ..续本文上一页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

  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

  大悲云降圣法雨,善能平息此诸苦。

  轮回生死无前后际,众生流转于五道处,亦即三恶趣与人天趣。如不净粪中无香气,如是,五道之中何时也无安乐,因被三苦、八苦所缠缚故,轮回痛苦恒如烈火焚烧、利刃割截、新伤撒盐等触所生之苦。如是,为了善能平息诸痛苦火,契合众生根机从大悲云聚中降下圣法妙雨。

  癸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

  已知天中死堕苦,人中亦有寻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胜亦不求。

  智慧以及随佛语,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

  已了知所谓“天中有死堕苦,人中有无者寻求、有者守护、饥渴劳累等苦”,故了知轮回实相的智者对人天自在如帝释、轮王的胜位也不希求。因为以俱生智与随顺佛语作闻思的补特伽罗或随法慧根者与随佛信根二者或具内外助缘者,以闻等智慧照见有漏果是苦、苦因业惑是集、灭尽苦因苦果是涅槃寂灭、证悟无我的方便是道性故。

  癸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如病应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

  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

  如应了知所离之病、所断之病因、安住无病之乐是所得、彼方便是依止药般。如是,轮回痛苦、彼因之集、彼灭之果以及如实之五道,彼等依次是应知、应断、应触或所得以及相续中应依止修行,了知此后当作取舍。

  辛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分二: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壬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分三: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癸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

  犹如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

  遍于欲天一切处,无勤自然而示现,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

  于世有缘无勤作,自然示现变化等。

  无勤作者:如色界大梵天安住梵宫——初禅无量宫中毫不动摇的同时,然于欲天六处无勤示现相应各自的幻化相。如是,能仁诸佛于胜义法身中何时也无动摇,然于世间有缘众生前以幻化色身无勤示现能调所化的种种神变。

  癸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

  如梵恒住无量宫,不动遍入欲界天,

  诸天见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乐。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动示现诸世间,

  有缘众生见欢喜,由此恒能净诸障。

  无过失者:如大梵天恒住自之无量宫中不动摇的同时,幻化身遍入欲天,诸欲天见彼妙相后,由此色界吉祥圆满的助缘,见者也为求得梵天果而能遣除对自欲界五欲功德的贪著。如是,善逝佛陀于法身中不动之同时,于诸世间示现能调伏的幻化色身,有缘者见后生起欢喜,为求彼果也恒时勤断一切二障之垢。

  癸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如依梵天昔誓愿,及与诸天善业力,

  梵天无勤而显现,佛陀化身亦复然。

  犹如依梵天往昔所发利益诸天的誓愿与欲界诸天能见梵天的善根力,梵天无勤而显现。如是,自生诸佛的化身也以宿愿与所化的善根力示现能调伏的色身。

  壬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降入胎诞往父国,嬉乐苦行降魔军,

  证大菩提转*轮,涅槃无缘者不见。

  对应调化的众生,佛示现从兜率天降世、入于母胎、身体诞生、前往迦毗罗卫城、与诸妃眷嬉乐、出家后在静处修苦行、诣菩提座降伏魔军、证大菩提、转大*轮开示涅槃道、此后示现涅槃,于不见能仁佛陀的薄福无缘者前则不显现。

  辛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分四:一、于利害无分别;二、无分别而利他;三、由缘分差异而次第显现;四、超胜比喻之理。

  壬一、于利害无分别:

  如日普照诸莲花,有花闭合有花绽,

  日于功过无分别,佛陀日轮亦复然。

  如日光极强,一时普照诸莲,水莲开敷白邬波罗花闭合,然日轮对开启水莲的功德及闭合白邬波罗花的过失无分别而行。在世间,佛陀日轮也是如此,即出生妙语时,于所化智慧水莲开敷以及非所化心识白邬波罗花闭合无有分别。

  壬二、无分别而利他分三:一、由无分别利他;二、由放射光明利他;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癸一、由无分别利他:

  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

  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

  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

  无分别者:如日轮没有作彼彼的分别而一时光芒遍照,令水花增长、其它庄稼成熟、白邬波罗花闭合。如是,如来日轮放射无量圣法光明开启所化众生的慧莲、增盛利乐的庄稼、闭合非所化众生的白邬波罗花意,于彼等无有欲作彼彼的分别而照入。

  癸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虚空中,

  显现遍知大日轮,智慧光芒照群生。

  放射光明者:如由虚空中显现的日轮光明能遣除黑暗,依靠自利法身与他利色身二者现前的菩提藏法界——极净虚空中显现遍知法王日轮,对众生也放射出遣除黑暗的智慧光芒。

  癸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由于所化清净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来日轮之影像,无量一时皆显现。

  由于所化众生的心或相续之水器清净故,于彼一切中如来日轮无量变化的影像一时同现而作利益,然于污水般的不净所化前则不显现。

  壬三、由缘分差异而次第显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恒时周遍于一切,法界虚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轮,应所化山次第照。

  如在虚空中央生起大日轮般,于一切有法恒时无分别周遍的法界极净虚空中,生起遍知佛陀日轮,于如山所化众生随机次第照射。亦即,于初者菩萨、次后缘觉、中间声闻、复次不定聚众生以及最后邪定聚依次照射。

  癸二、广说: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众生。

  犹如升起具广大千光的日轮朗照一切四洲世间,亦即如日出时次第初照高山,次照中山,后照低山,末后照丘陵乃至平原。如是,佛日也是依次照临所化众生聚,亦即于殊胜所化、中品者、下品者及最后邪欲者依次照射而成熟。

  壬四、超胜比喻之理分二:一、以光明超胜之理;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癸一、以光明超胜之理:

  一切国土虚空中,日轮不能普照射,

  无力破除无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体性遍放射,种种彩色光明网,

  能为众生照明了,真实微妙所知境。

  日轮不能遍照十方一切国土的虚空,不仅如此,也不能破除无明暗覆及显示所知境之义,然由大悲自性佛日所放射具三乘等种种彩色的智慧光明的显现,能显示十方一切国土、遣除有情无明黑暗、照明微妙所境之义。

  癸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佛陀进入聚落时,无目盲人重得目,

  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

  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当见不见处。

  日轮虽现世间,然无力令盲人见色等、拔轮回苦、现见甚深法性等。佛日入聚落时,令盲者见色、聋者闻声、狂者得正、贫家现宝等,并能遣除善趣损害及恶趣等无所求之义,故远离诸障后见如来之义,由此感受殊胜的安乐。或者,佛入聚落时,以见身、闻声等能远离诸种无义并寂灭恶趣,及以无明因瞎智慧眼而沉沦三有大海并被颠倒邪见黑暗覆盖的诸有情,由佛日次第开显智慧光明后,现前无见处——所知真如,将少分见到。

  辛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分二: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二、难得故说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分二: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癸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如是依佛如意宝,种种意乐诸有情,

  虽闻种种差别法,然佛于彼无分别。

  犹如如意宝王虽无欲作此等的分别,然同处并祈祷的诸有情有求粮药衣食等,一时之中无不随欲满愿。如是,依佛如意宝王,三种种性等种种意乐的有情虽闻相应各自意乐的三乘等种种法,然佛无有分别而为彼说法。

  癸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

  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犹如如意宝珠在无分别的同时,于他众能无勤赐予所求财物。如是,能仁佛陀也于无勤作的同时,应众生根机为利他宣说法等,乃至三有未空之间恒时安住。

  壬二、难得故说相似:

  蕴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虽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宝,薄福众生亦难获。

  如是劣缘诸有情,为诸烦恼所执持,

  当知于彼垢心前,极难亲睹诸善逝。

  譬如由蕴藏深海或住于大地下故,虽欲求并寻找如意宝,然薄福赡部洲众生难以获得随欲皆满的善妙如意宝。如是,当知被烦恼所执持的极劣缘诸有情的垢心前,极难面见善逝佛陀。

  辛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譬如山谷等回音仅是依各自所说生起闻者的耳识而已,山谷等虽无欲说此等的分别,亦无舌鄂等相触而说的造作或勤作,然回音不住外也不住内。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如是,如来的种种妙法音仅是相应所化闻者的意乐在彼心中生起而已,佛虽无对此者说此法的分别,亦无改造或勤作,然佛语不住身外也不住身内。

  辛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

  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

  譬如毫无自体且于根识前无显现故,无有所观之相、无所依处。若分别而言则超越眼识境界故,无色法且彼者不可指示,于此虚空中虽见中高边低…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事业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