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空抛散妙花等,
为能获得如琉璃,净心中现能仁果,
具极欢喜诸佛子,善能发起如是心。
譬如一切大地远离沙砾等险难处后,具有摩尼光明、妙严、离垢功德的无垢琉璃宝自性所成的地面平正如掌。由地基如此清净故,彼中映现帝释宫殿、天主帝释及其天人眷属的影像,最终由地之明净等功德逐渐消失故,彼等色像不复现前。由已见圆满帝释为了获得彼果而修持八关斋戒等禁戒并上供下施等的男女诸众发起愿得帝释果而散花烧香并发愿。如是,为得如离垢琉璃的自心所现能仁果,对佛具极大欢喜的诸佛子也如诸众欲得天主位般,善能发起欲得如来之心。
壬三、摄义说无生灭相:
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
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
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
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
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
犹如远离尘等的净琉璃地上显现天主身像般,如是远离不信等的众生清净心地上显现具有相好的能仁身影像。如是佛身影像是隐是现由自心有无不信等尘垢故,如世间由地净与不净,帝释影像示现显现与隐没的生灭相,然帝释于自住处毫无动摇。如是由所化心之差别,如来色身虽有现与不现,然不能视为现时是有、不现灭时是无,因为此者仅为自现而胜义如来无生灭故。
辛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分三:一、以天鼓妙音说圣法;二、亦超此等诸喻;三、彼等由缘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说圣法分二: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癸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分三:一、无勤作;二、由业出生;三、由此成就寂灭。
子一、无勤作:
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
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
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
犹如天界中由天人往昔白法善业力,法鼓无有欲说的勤作、舌鄂等发音处、也无意色与分别动机的同时,能反复演说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以此对散乱于欲妙而放逸的一切天人数数作警策。如是,遍主诸佛虽离勤作、处所及分别等,然于所化诸有情前相应各自的语言佛语能周遍,以此对三种种性的诸有缘者演说三乘妙法。
子二、由业出生:
犹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业生,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
犹如天界中诸天妙法鼓声是由彼等自己的善业而出生。如是,在世间能仁宣说无量法门也是由宿愿力及所化各自的善业力而出生。
子三、由此成就寂灭: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如离欲说的勤作、发音处、意身及分别动机的天鼓妙音令诸天成就寂灭放逸之果。如是,佛陀四种妙法音远离勤作等,尽管如此,但也能成就寂静涅槃。
癸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譬如以天城中妙法鼓声为因于诸天出生并赐无畏之理是:当诸天以嗔烦恼与非天作战时,(法鼓发出)“汝等天人切莫怖畏”等音声,由此胜伏非天,故能除怖畏;当以贪烦恼嬉戏放逸于欲妙时,以四法印断除放逸。如是,在所化世间界中,依佛说法暂令修持四禅四无色等静虑,由彼因极能摧毁众生烦恼与痛苦的怖畏,究竟显示无上寂静涅槃无我之道,故能得彼果位。
壬二、亦超此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由于能遍众生界,具有利乐三神变,
是故如来妙语声,超胜天界铙钹等。
由具有能周遍一切众生界、令得究竟决定胜之利、暂时增上生之乐、身之变化神变、意之普化神变、语之教诫神变,由三神变依次令生信心、彻了法器、契理说法,如是以神变令于痛苦中获得安慰及四种功德,也超胜天鼓妙音,所以能仁佛陀的妙音超胜不能作利乐与安慰的普通铙钹等又何须说呢?
癸二、广说:
天界妙鼓发巨响,地居众生耳不闻,
佛鼓妙音能遍行,轮回下界诸世间。
天界乐器百千万,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诸佛仅一音,亦令息灭痛苦火。
天界美妙铙钹声,唯增心之掉举因,
大悲自性如来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
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天界妙鼓虽发出巨响声,然仅天人可闻,地居众人却不闻,故是少分,而佛鼓妙音应时之时地居众生也能遍闻,故非少分;若连天鼓妙法也能超胜,则超胜铙钹等又何须说。如是,与天界百千万乐器相合的妙音是为增欲火而奏,故不是利,而大悲自性的诸佛不必说众多妙音,仅仅一音也是为令息灭三有苦及苦因,故是利;在天界中演奏闻已心悦的种种铙钹妙音仅是增长于所缘境掉举及散乱的因,故非安乐之因,而大悲自性的如来妙音能灭掉举与散乱,能劝令心入于三摩地等善法中,故是安乐。总之,在所有世间界中,何者是天与地居人类等无余安乐之因呢?彼者具足三神变故,所有世间中无法遏制而周遍显现,此是依佛圆音宣说故,从于痛苦中安慰的角度也能超胜彼者。
壬三、彼等由缘而入:
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
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
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犹如离耳根故,不能闻微细音声,如是,诸无缘者丝毫不闻佛陀妙音。如具天耳的有缘者纵然能闻微细之声,然而彼也不能听闻一切差别声,如是,佛陀甚深微妙法音是微细智慧之境故,仅是某些具缘无烦恼者的耳根中方能闻受,不是一切有情都能听闻。
辛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慧周遍之理分四: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二、以器变易相似而对应;三、以不观待相似而对应;四、与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
壬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分二:一、略说无勤作之理;二、宣说由缘而入。
癸一、略说无勤作之理:
犹如夏季之云聚,庄稼茂盛圆满因,
水蕴丝毫无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
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
众生善根庄稼因,无有分别自然降。
犹如夏日大云涌聚,农民庄稼圆满之因的水蕴丝毫无勤降澍于大地。如是,依佛大悲云,众生善根庄稼增上因的佛语圣教妙法雨,也无分别之动机的勤作自然降下。
癸二、宣说由缘而入:
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
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轮涅住虚空,
三昧总持净水藏,佛云善根庄稼因。
犹如世间不放逸行持善道时,则由诸天之力起风吹动诸云令其集聚而纷然降下雨水。如是,由佛起慈悲风为令众生善根庄稼增长而从佛云中降圣法妙雨。此亦,为利益三有轮回众生,依智慧与大悲不染偏堕变迁轮回及无变涅槃之过而住于离边虚空,具有无漏无量三摩地门、陀罗尼门之无垢净水库藏的佛云是增上无尽善根庄稼之因。
壬二、以器变易相似而对应分二:一、宣说比喻;二、宣说其义。
癸一、宣说比喻:
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甜轻软水,
由令地上盐咸等,变成种种诸异味。
犹如水触觉清冽、味甘甜,不损身故柔软,易消化故轻,依此类推澄净、无臭味,任饮几许不损咽喉、肠胃,具此八分功德一味之水从云中降下,由与地上具盐咸及无盐咸等异处相合故,变成苦、甘、咸等诸味。
癸二、宣说其义:
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
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
如是,从极广阔的慈悲云聚中普降具八圣道支的佛法真如一味之雨,由与众生相续的界、根、意乐种种差别处相合故,变成三乘等种种异解味。
壬三、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分三:一、以三喻略说;二、广说其义;三、无观待而入。
癸一、以三喻略说:
于彼最胜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三聚似三类,人类孔雀与饿鬼。
真如一味理:于胜乘具净信的正定聚、信与不信之间的中品不定聚以及嗔恨大乘的邪定聚,此三者依次犹如降雨时人类、孔雀及饿鬼的感受。
癸二、广说其义:
犹如夏季无云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诸饿鬼受灼苦。
诸佛大悲云聚中,法雨世间降不降,
于法具信及嗔者,世间之中此譬喻。
犹如春末夏初无云时,众人不喜,不能飞空的旃达嘎鸟,以不观待水故住于中品或舍受中,诸饿鬼则不欢喜。夏季地上降雨时众人欢喜,旃达嘎住舍受,饿鬼前出现热沙受苦而不欢喜。如是,由诸佛大悲云聚中。降澍圣法雨,于法具信者当欢喜,无喜诸中品者住舍受,于法嗔恨诽谤者当不欢喜,相反若不降法雨,则具信者不喜,中品者住舍受,谤法者欢喜。在世间当以此等比喻类推而知。
癸三、无观待而入:
犹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类金刚火,
微细含生入谷人,云于彼等无分别。
善巧方便智悲云,普降细广妙法雨,
惑净我见随眠众,佛于彼等无分别。
尽管如此,但空中下雨时会降下大雨、冰雹,有些地带降下石砾等以及金刚火即霹雳时,对微细含生有害、避入山谷的诸人无害,由降石类等对饿鬼众生有害,云雨等不分别利害涌动而降。对诸人有利,对饿鬼等有害,然是彼咎非云雨之过。如是,从佛善巧方便的智悲云聚中降下甚深微细的空性以及布施等广大妙法雨时,对烦恼清净的诸有缘者,对具嗔恚我见随眠坚固的诸无缘众生暂时无利并且有害,然于彼等恒无分别而降下。
壬四、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分三:一、能寂灭苦火聚;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癸一、能寂灭苦火聚:
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
犹如粪秽…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事业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