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品第四
戊四、觉他行之事业义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断;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断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略说任运;二、略说相续不断。
辛一、略说任运:
所化界与调方便,所化界之调伏事,
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
佛在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时,虽了知一切所化众生的界、意乐与随眠,然无此者彼者的分别勤作任运而行。如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显示折摄等种种调伏方便,也无勤任运而行;将所化众生安置于增上生、决定胜的调伏事业,也无勤任运而行;无边世界之中何处有所化众生,佛即前往彼处,何时所化众生堪可调化,佛即应时赴往,于此等遍主佛陀恒时无勤任运而行。
辛二、略说相续不断:
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福慧日,
诸乘无余定成就,广无中边如空遍。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
烦恼所知云罗网,诸佛大悲风令散。
由出离因——具足总持三摩地等功德胜宝聚并且充满无垢智慧水的十地大海,及显示因——能成熟众生的福德智慧资粮日光,圆满具足令众生成就无余道乘的因,彼等之果是圆满获得无有中边广阔如虚空周遍一切的大菩提,得菩提后见如宝藏般具有力等无垢功德的胜义如来藏于一切有情无别安住,而作摄受彼等的事业。摄受的根据是:自性清净的佛性如虚空故,须遣除能障客尘烦恼障及所知障云网故,能断此障者即是以诸佛大悲猛风能吹散之事业相续不断故。
庚二、广说分二:一、宣说任运;二、宣说相续不断。
辛一、宣说任运:
何者依于何方便,调所化业何处时,
于彼不生分别念,是故能仁恒任运。
何者种种所化界,彼彼诸多调方便,
所化种种之事业,何处何时任运行。
为何者所化,以何种方便及调伏的事业,当于何处何时而行调伏,对于此者彼者的所化事业不生分别且无勤作动摇故,能仁佛陀恒时任运成办彼等。此亦,为何者种种意乐的所化界,相应各自所化的信解,而以三乘等众多彼彼的调伏方便而调伏,以及如暂时增上生及决定胜的何种调伏事业,于何处何时调伏的处所及时间等中,调伏事业任运而行。
辛二、宣说相续不断分五:一、以名宣说分类;二、宣说义之本体;三、以比喻表示彼等;四、广说喻义;五、相续不断之摄义。
壬一、以名宣说分类:
出离以及彼显示,彼果以及摄受彼,
彼障以及断障缘,于此无有分别故。
出生事业的出离因,彼依处的助缘,由彼等因缘成就的果相,摄受彼果事业的行境,应断除所行境的障碍,能断彼障的事业,于此等所缘佛皆无任何分别念自然而行故。
壬二、宣说义之本体:
所谓出离即十地,二种资粮是彼因,
彼果乃为大菩提,菩提摄受诸有情。
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
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
何为义的六种根据?即:能达究竟出离位的是能出离的十地,二种资粮令十地的功德愈来愈增上且是显示因,彼等之果是无上殊胜大菩提,获得菩提后摄受众生。(摄受众生)其根据是彼如来藏上有能障的无边烦恼及随眠烦恼与习气,一切时中恒具能断障碍的助缘——以大悲心开示正道,故佛事业相续不断。
壬三、以比喻表示彼等:
应知此等之六处,如其次第而宣说,
犹如大海与日轮,虚空宝藏及云风。
应知此等六处如其次第:十地如大海,二资如日轮,大菩提如虚空,所摄受的众生界如宝藏,彼障垢诸烦恼如云,能断彼者的大悲如猛风。
壬四、广说喻义:
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
为众受用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
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
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
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
住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
喻义有何相同处?由具智慧水及神通等功德宝珠故,诸地如大海;由是一切众生利乐的受用处及是资生的根本故,二资如日轮;由周遍广大及无中边故,菩提如虚空界;由具正等正觉的法性无尽功德财故,众生如宝藏;由所断法是客尘且能周遍于自性以及不是佛性界之自性故,清净佛性的障碍烦恼如云聚;由是开示能散尽彼障的邻近道故,大悲如猛烈风。
壬五、相续不断之摄义:
由于他因得出离,自身有情见平等,
事业尚未圆满故,轮回未空业不息。
往昔于十地修集二资时立誓救度一切有情而精进利他,由此得出离故,今得菩提见到在法界中自己和众生本来平等,之后了知作事业有意义故,以大悲能断无边世间众生障碍的事业尚未圆满故,乃至轮回未空事业相续不断。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总标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庚一、总标以比喻分类:
譬如帝释法鼓云,亦如梵天及日轮,
摩尼宝王与谷响,以及虚空与大地。
以比喻了知事业,如来虽是无为法然显现生灭,虽无分别然任运自成且相续不断而行,显示彼等不相违。亦即:身变化如帝释喻,语善教诫如妙鼓,意智慧周遍如云聚,显示种种幻化如梵天,智慧照射如日轮,意之秘密如摩尼宝,善逝语之秘密如谷响,身之秘密如虚空,利益众生如大地。
庚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分九:一、应以帝释喻宣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慧周遍之理;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辛一、应以帝释喻宣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分三: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二、与彼者善加对应而宣说;三、摄义而说无生灭相。
壬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分二:一、能表比喻;二、所表之义。
癸一、能表比喻分四:一、净地基中现影像;二、由此安置善业中;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子一、净地基中现影像:
犹如自性净无垢,琉璃所成大地基,
以其清净故映现,天主帝释天女众,
以及胜利妙宫殿,此外其余诸宫殿,
帝释无量宫种种,天界诸物皆现见。
如南赡部洲整个大地基以自性清净琉璃所成,由地基极清净故,如明镜中映现色像般映现出须弥山顶帝释天及天女等无量眷属大众、天主的住处殊胜庄严的胜利妙宫、此外其余看似极为悦意的城市、帝释的无量宫,排列种种车轮牵引等、地基、树木、街道等天界种种物,彼等影像全都见到。
子二、由此安置善业中:
此后地上所居住,善男善女诸群众,
已见彼等诸显现,心中能发如是愿,
我亦无须极久远,即与帝释成同等,
为获彼者真实持,白净善法而安住。
如是见此之后,南赡部洲地居男女群众彼等已见显现的无量财物,心中发愿,我等也不须久远而速疾成就等同受用圆满的帝释,并为获得彼帝释果真实行持受一分戒等白法而安住。
子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
彼等由于白善法,仅见此等影像显,
虽不如实而了知,地上命终亦升天。
彼等诸人由持戒等白净善业,仅见此帝释等的显现影像,并非真实天等来此,虽不如实了知而执影像为真实,然行持善法故,地上命终即升天界。
子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显现影像彼等者,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地基上,成就大义而安住。
在琉璃地基上显现的帝释天影像,彼丝毫无有欲将南赡部洲人类安置于善法中的分别念,也没有勤作动摇。尽管如此,但令地居诸人直接入于善法、间接入于所欲果位中故,是成就大义而安住。
癸二、所表之义分四:一、于净心中现色身;二、以彼成就所欲果;三、无勤成就利益;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子一、于净心中现色身:
如是无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
自心中现正等觉,具有妙相及随好,
从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与卧息,
作诸威仪妙姿态,有时宣说寂灭法,
有时默然入禅定,显示种种神变相,
具大威光极晃耀,有缘众生能见此。
如是远离信勤念等违品无信等垢,自相续渐修信勤等功德,遂于清净自心现出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正等觉佛,或行或住或端坐或卧息或入城市聚落等,显示种种威仪妙姿,或不说法默观入定,或显示神足通等种种神变,如灯被油浸润般的人形圆光具大威势极为晃耀,有缘众生能见此等。
子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见已发起欲求心,为能成佛善修习,
真实受持成佛因,所欲之果能获得。
见佛之后,众生发起欲求彼者之心,以清净心为了能速获得殊胜佛果而加行修持善法,获得彼者的因是真实受持布施等,此后能得自己所欲的佛果。
子三、无勤成就利益:
净心显现之佛陀,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世间中,成就大义而安住。
在净心中显现的彼佛丝毫没有分别念,也没有勤作动摇。尽管如此,但在世间由见佛能直接入于善法中、间接安置于一切种智中故,是成就大义而安住。
子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此乃自心所显现,虽诸异生不能了,
然由现见色身相,亦于彼等有义利,
依见色身亦逐渐,安住大乘诸士夫,
以智慧眼能照见,内具胜义法性身。
其实,所见的此外境佛本是自己内心所现,诸凡夫众生不能了知,尽管如此,但见佛色身也对彼有大义利,依于见色身后为获得彼者,安住大乘的诸士夫渐次以智慧眼照见内各别自证胜义心性光明法身究竟的佛陀。
壬二、与彼者善加对应而宣说:
犹如诸地离险难,具摩尼德光严净,
如是无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净故,
映现天主诸住处,天主及天眷属像,
净地功德渐离故,则此不复再显现。
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布施等,
男女诸众发愿心,…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事业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