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事業品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向空抛散妙花等,

  爲能獲得如琉璃,淨心中現能仁果,

  具極歡喜諸佛子,善能發起如是心。

  譬如一切大地遠離沙礫等險難處後,具有摩尼光明、妙嚴、離垢功德的無垢琉璃寶自性所成的地面平正如掌。由地基如此清淨故,彼中映現帝釋宮殿、天主帝釋及其天人眷屬的影像,最終由地之明淨等功德逐漸消失故,彼等色像不複現前。由已見圓滿帝釋爲了獲得彼果而修持八關齋戒等禁戒並上供下施等的男女諸衆發起願得帝釋果而散花燒香並發願。如是,爲得如離垢琉璃的自心所現能仁果,對佛具極大歡喜的諸佛子也如諸衆欲得天主位般,善能發起欲得如來之心。

  壬叁、攝義說無生滅相:

  猶如清淨琉璃地,映現天主身影像,

  如是衆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

  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

  衆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

  佛影雖現生與滅,然不能作生滅觀。

  猶如遠離塵等的淨琉璃地上顯現天主身像般,如是遠離不信等的衆生清淨心地上顯現具有相好的能仁身影像。如是佛身影像是隱是現由自心有無不信等塵垢故,如世間由地淨與不淨,帝釋影像示現顯現與隱沒的生滅相,然帝釋于自住處毫無動搖。如是由所化心之差別,如來色身雖有現與不現,然不能視爲現時是有、不現滅時是無,因爲此者僅爲自現而勝義如來無生滅故。

  辛二、應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說教誡之理分叁:一、以天鼓妙音說聖法;二、亦超此等諸喻;叁、彼等由緣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說聖法分二:一、廣說喻義相同之根據;二、又複善加對應攝義。

  癸一、廣說喻義相同之根據分叁:一、無勤作;二、由業出生;叁、由此成就寂滅。

  子一、無勤作:

  如天界中由諸天,往昔白法善業力,

  法鼓無勤無生處,亦無意色與分別,

  同時能說無常苦,無我寂靜之法音,

  依此數數作警策,令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雖遠離,勤等然于諸有情,

  如來法音能周遍,于諸有緣宣說法。

  猶如天界中由天人往昔白法善業力,法鼓無有欲說的勤作、舌鄂等發音處、也無意色與分別動機的同時,能反複演說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及涅槃寂靜,以此對散亂于欲妙而放逸的一切天人數數作警策。如是,遍主諸佛雖離勤作、處所及分別等,然于所化諸有情前相應各自的語言佛語能周遍,以此對叁種種性的諸有緣者演說叁乘妙法。

  子二、由業出生:

  猶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業生,

  如是世間佛說法,其音衆生自業生。

  猶如天界中諸天妙法鼓聲是由彼等自己的善業而出生。如是,在世間能仁宣說無量法門也是由宿願力及所化各自的善業力而出生。

  子叁、由此成就寂滅:

  如離勤作處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靜,

  如是離勤等法音,令諸衆生得寂靜。

  如離欲說的勤作、發音處、意身及分別動機的天鼓妙音令諸天成就寂滅放逸之果。如是,佛陀四種妙法音遠離勤作等,盡管如此,但也能成就寂靜涅槃。

  癸二、又複善加對應攝義:

  譬如天城妙鼓聲,彼因産生無畏施,

  煩惱心起戰鬥時,破諸修羅與嬉戲。

  如是由佛于世間,說法四禅四無色,

  彼因摧毀煩惱苦,開示無上寂靜道。

  譬如以天城中妙法鼓聲爲因于諸天出生並賜無畏之理是:當諸天以嗔煩惱與非天作戰時,(法鼓發出)“汝等天人切莫怖畏”等音聲,由此勝伏非天,故能除怖畏;當以貪煩惱嬉戲放逸于欲妙時,以四法印斷除放逸。如是,在所化世間界中,依佛說法暫令修持四禅四無色等靜慮,由彼因極能摧毀衆生煩惱與痛苦的怖畏,究竟顯示無上寂靜涅槃無我之道,故能得彼果位。

  壬二、亦超此喻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由于能遍衆生界,具有利樂叁神變,

  是故如來妙語聲,超勝天界铙钹等。

  由具有能周遍一切衆生界、令得究竟決定勝之利、暫時增上生之樂、身之變化神變、意之普化神變、語之教誡神變,由叁神變依次令生信心、徹了法器、契理說法,如是以神變令于痛苦中獲得安慰及四種功德,也超勝天鼓妙音,所以能仁佛陀的妙音超勝不能作利樂與安慰的普通铙钹等又何須說呢?

  癸二、廣說:

  天界妙鼓發巨響,地居衆生耳不聞,

  佛鼓妙音能遍行,輪回下界諸世間。

  天界樂器百千萬,爲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諸佛僅一音,亦令息滅痛苦火。

  天界美妙铙钹聲,唯增心之掉舉因,

  大悲自性如來音,能令心入叁摩地。

  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

  此等無余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

  天界妙鼓雖發出巨響聲,然僅天人可聞,地居衆人卻不聞,故是少分,而佛鼓妙音應時之時地居衆生也能遍聞,故非少分;若連天鼓妙法也能超勝,則超勝铙钹等又何須說。如是,與天界百千萬樂器相合的妙音是爲增欲火而奏,故不是利,而大悲自性的諸佛不必說衆多妙音,僅僅一音也是爲令息滅叁有苦及苦因,故是利;在天界中演奏聞已心悅的種種铙钹妙音僅是增長于所緣境掉舉及散亂的因,故非安樂之因,而大悲自性的如來妙音能滅掉舉與散亂,能勸令心入于叁摩地等善法中,故是安樂。總之,在所有世間界中,何者是天與地居人類等無余安樂之因呢?彼者具足叁神變故,所有世間中無法遏製而周遍顯現,此是依佛圓音宣說故,從于痛苦中安慰的角度也能超勝彼者。

  壬叁、彼等由緣而入:

  猶如遠離耳根故,不能聽聞細音聲,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聞一切聲。

  如是微妙勝法音,微細智慧之境界,

  若心無有煩惱垢,彼人耳中方聞受。

  猶如離耳根故,不能聞微細音聲,如是,諸無緣者絲毫不聞佛陀妙音。如具天耳的有緣者縱然能聞微細之聲,然而彼也不能聽聞一切差別聲,如是,佛陀甚深微妙法音是微細智慧之境故,僅是某些具緣無煩惱者的耳根中方能聞受,不是一切有情都能聽聞。

  辛叁、應以雲喻了知智慧周遍之理分四:一、與生長莊稼相似而對應;二、以器變易相似而對應;叁、以不觀待相似而對應;四、與寂滅諸火相似而對應。

  壬一、與生長莊稼相似而對應分二:一、略說無勤作之理;二、宣說由緣而入。

  癸一、略說無勤作之理:

  猶如夏季之雲聚,莊稼茂盛圓滿因,

  水蘊絲毫無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

  如是依于大悲雲,佛陀聖教妙法雨,

  衆生善根莊稼因,無有分別自然降。

  猶如夏日大雲湧聚,農民莊稼圓滿之因的水蘊絲毫無勤降澍于大地。如是,依佛大悲雲,衆生善根莊稼增上因的佛語聖教妙法雨,也無分別之動機的勤作自然降下。

  癸二、宣說由緣而入:

  猶如世間行善時,風起雲湧降雨霖,

  如是慈風爲增善,佛雲降澍聖法雨。

  于彼叁有依智悲,不染輪涅住虛空,

  叁昧總持淨水藏,佛雲善根莊稼因。

  猶如世間不放逸行持善道時,則由諸天之力起風吹動諸雲令其集聚而紛然降下雨水。如是,由佛起慈悲風爲令衆生善根莊稼增長而從佛雲中降聖法妙雨。此亦,爲利益叁有輪回衆生,依智慧與大悲不染偏墮變遷輪回及無變涅槃之過而住于離邊虛空,具有無漏無量叁摩地門、陀羅尼門之無垢淨水庫藏的佛雲是增上無盡善根莊稼之因。

  壬二、以器變易相似而對應分二:一、宣說比喻;二、宣說其義。

  癸一、宣說比喻:

  猶如雲聚中普降,清涼甘甜輕軟水,

  由令地上鹽鹹等,變成種種諸異味。

  猶如水觸覺清冽、味甘甜,不損身故柔軟,易消化故輕,依此類推澄淨、無臭味,任飲幾許不損咽喉、腸胃,具此八分功德一味之水從雲中降下,由與地上具鹽鹹及無鹽鹹等異處相合故,變成苦、甘、鹹等諸味。

  癸二、宣說其義:

  如是廣闊慈悲雲,普降八支聖道雨,

  由合衆生分類處,遂成種種異解味。

  如是,從極廣闊的慈悲雲聚中普降具八聖道支的佛法真如一味之雨,由與衆生相續的界、根、意樂種種差別處相合故,變成叁乘等種種異解味。

  壬叁、與不觀待相似而對應分叁:一、以叁喻略說;二、廣說其義;叁、無觀待而入。

  癸一、以叁喻略說:

  于彼最勝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叁聚似叁類,人類孔雀與餓鬼。

  真如一味理:于勝乘具淨信的正定聚、信與不信之間的中品不定聚以及嗔恨大乘的邪定聚,此叁者依次猶如降雨時人類、孔雀及餓鬼的感受。

  癸二、廣說其義:

  猶如夏季無雲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諸餓鬼受灼苦。

  諸佛大悲雲聚中,法雨世間降不降,

  于法具信及嗔者,世間之中此譬喻。

  猶如春末夏初無雲時,衆人不喜,不能飛空的旃達嘎鳥,以不觀待水故住于中品或舍受中,諸餓鬼則不歡喜。夏季地上降雨時衆人歡喜,旃達嘎住舍受,餓鬼前出現熱沙受苦而不歡喜。如是,由諸佛大悲雲聚中。降澍聖法雨,于法具信者當歡喜,無喜諸中品者住舍受,于法嗔恨誹謗者當不歡喜,相反若不降法雨,則具信者不喜,中品者住舍受,謗法者歡喜。在世間當以此等比喻類推而知。

  癸叁、無觀待而入:

  猶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類金剛火,

  微細含生入谷人,雲于彼等無分別。

  善巧方便智悲雲,普降細廣妙法雨,

  惑淨我見隨眠衆,佛于彼等無分別。

  盡管如此,但空中下雨時會降下大雨、冰雹,有些地帶降下石礫等以及金剛火即霹雳時,對微細含生有害、避入山谷的諸人無害,由降石類等對餓鬼衆生有害,雲雨等不分別利害湧動而降。對諸人有利,對餓鬼等有害,然是彼咎非雲雨之過。如是,從佛善巧方便的智悲雲聚中降下甚深微細的空性以及布施等廣大妙法雨時,對煩惱清淨的諸有緣者,對具嗔恚我見隨眠堅固的諸無緣衆生暫時無利並且有害,然于彼等恒無分別而降下。

  壬四、寂滅諸火相似而對應分叁:一、能寂滅苦火聚;二、次第生起能寂滅之智慧;叁、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癸一、能寂滅苦火聚:

  輪回生死無始際,衆生流轉于五道,

  猶如糞穢…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事業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