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香氣,五道之中無安樂。
輪回痛苦恒如觸,烈火利刃鹽生苦,
大悲雲降聖法雨,善能平息此諸苦。
輪回生死無前後際,衆生流轉于五道處,亦即叁惡趣與人天趣。如不淨糞中無香氣,如是,五道之中何時也無安樂,因被叁苦、八苦所纏縛故,輪回痛苦恒如烈火焚燒、利刃割截、新傷撒鹽等觸所生之苦。如是,爲了善能平息諸痛苦火,契合衆生根機從大悲雲聚中降下聖法妙雨。
癸二、次第生起能寂滅之智慧:
已知天中死墮苦,人中亦有尋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勝亦不求。
智慧以及隨佛語,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業惑是苦因,此滅由智所見故。
已了知所謂“天中有死墮苦,人中有無者尋求、有者守護、饑渴勞累等苦”,故了知輪回實相的智者對人天自在如帝釋、輪王的勝位也不希求。因爲以俱生智與隨順佛語作聞思的補特伽羅或隨法慧根者與隨佛信根二者或具內外助緣者,以聞等智慧照見有漏果是苦、苦因業惑是集、滅盡苦因苦果是涅槃寂滅、證悟無我的方便是道性故。
癸叁、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如病應知因須斷,樂住當得藥當依,
苦因苦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觸修。
如應了知所離之病、所斷之病因、安住無病之樂是所得、彼方便是依止藥般。如是,輪回痛苦、彼因之集、彼滅之果以及如實之五道,彼等依次是應知、應斷、應觸或所得以及相續中應依止修行,了知此後當作取舍。
辛四、應以梵天喻了知種種幻化相之理分二:一、于有緣者示現顯現;二、于無緣者不示現顯現。
壬一、于有緣者示現顯現分叁:一、宣說無勤作故相似;二、宣說除過失故相似;叁、宣說對有緣者示現故相似。
癸一、宣說無勤作故相似:
猶如梵天于住處,梵宮不動之同時,
遍于欲天一切處,無勤自然而示現,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動搖之同時,
于世有緣無勤作,自然示現變化等。
無勤作者:如色界大梵天安住梵宮——初禅無量宮中毫不動搖的同時,然于欲天六處無勤示現相應各自的幻化相。如是,能仁諸佛于勝義法身中何時也無動搖,然于世間有緣衆生前以幻化色身無勤示現能調所化的種種神變。
癸二、宣說除過失故相似:
如梵恒住無量宮,不動遍入欲界天,
諸天見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樂。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動示現諸世間,
有緣衆生見歡喜,由此恒能淨諸障。
無過失者:如大梵天恒住自之無量宮中不動搖的同時,幻化身遍入欲天,諸欲天見彼妙相後,由此色界吉祥圓滿的助緣,見者也爲求得梵天果而能遣除對自欲界五欲功德的貪著。如是,善逝佛陀于法身中不動之同時,于諸世間示現能調伏的幻化色身,有緣者見後生起歡喜,爲求彼果也恒時勤斷一切二障之垢。
癸叁、宣說對有緣者示現故相似:
如依梵天昔誓願,及與諸天善業力,
梵天無勤而顯現,佛陀化身亦複然。
猶如依梵天往昔所發利益諸天的誓願與欲界諸天能見梵天的善根力,梵天無勤而顯現。如是,自生諸佛的化身也以宿願與所化的善根力示現能調伏的色身。
壬二、于無緣者不示現顯現:
降入胎誕往父國,嬉樂苦行降魔軍,
證大菩提轉*輪,涅槃無緣者不見。
對應調化的衆生,佛示現從兜率天降世、入于母胎、身體誕生、前往迦毗羅衛城、與諸妃眷嬉樂、出家後在靜處修苦行、詣菩提座降伏魔軍、證大菩提、轉大*輪開示涅槃道、此後示現涅槃,于不見能仁佛陀的薄福無緣者前則不顯現。
辛五、應以日輪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分四:一、于利害無分別;二、無分別而利他;叁、由緣分差異而次第顯現;四、超勝比喻之理。
壬一、于利害無分別:
如日普照諸蓮花,有花閉合有花綻,
日于功過無分別,佛陀日輪亦複然。
如日光極強,一時普照諸蓮,水蓮開敷白邬波羅花閉合,然日輪對開啓水蓮的功德及閉合白邬波羅花的過失無分別而行。在世間,佛陀日輪也是如此,即出生妙語時,于所化智慧水蓮開敷以及非所化心識白邬波羅花閉合無有分別。
壬二、無分別而利他分叁:一、由無分別利他;二、由放射光明利他;叁、由一時同現利他。
癸一、由無分別利他:
猶如日輪無分別,光明一時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長,亦令他物得成熟。
如是如來大日輪,放射聖法無量光,
于諸所化衆生蓮,無有分別而照入。
無分別者:如日輪沒有作彼彼的分別而一時光芒遍照,令水花增長、其它莊稼成熟、白邬波羅花閉合。如是,如來日輪放射無量聖法光明開啓所化衆生的慧蓮、增盛利樂的莊稼、閉合非所化衆生的白邬波羅花意,于彼等無有欲作彼彼的分別而照入。
癸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虛空中,
顯現遍知大日輪,智慧光芒照群生。
放射光明者:如由虛空中顯現的日輪光明能遣除黑暗,依靠自利法身與他利色身二者現前的菩提藏法界——極淨虛空中顯現遍知法王日輪,對衆生也放射出遣除黑暗的智慧光芒。
癸叁、由一時同現利他:
由于所化清淨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來日輪之影像,無量一時皆顯現。
由于所化衆生的心或相續之水器清淨故,于彼一切中如來日輪無量變化的影像一時同現而作利益,然于汙水般的不淨所化前則不顯現。
壬叁、由緣分差異而次第顯現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恒時周遍于一切,法界虛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輪,應所化山次第照。
如在虛空中央生起大日輪般,于一切有法恒時無分別周遍的法界極淨虛空中,生起遍知佛陀日輪,于如山所化衆生隨機次第照射。亦即,于初者菩薩、次後緣覺、中間聲聞、複次不定聚衆生以及最後邪定聚依次照射。
癸二、廣說: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間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衆生。
猶如升起具廣大千光的日輪朗照一切四洲世間,亦即如日出時次第初照高山,次照中山,後照低山,末後照丘陵乃至平原。如是,佛日也是依次照臨所化衆生聚,亦即于殊勝所化、中品者、下品者及最後邪欲者依次照射而成熟。
壬四、超勝比喻之理分二:一、以光明超勝之理;二、以作用超勝之理。
癸一、以光明超勝之理:
一切國土虛空中,日輪不能普照射,
無力破除無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體性遍放射,種種彩色光明網,
能爲衆生照明了,真實微妙所知境。
日輪不能遍照十方一切國土的虛空,不僅如此,也不能破除無明暗覆及顯示所知境之義,然由大悲自性佛日所放射具叁乘等種種彩色的智慧光明的顯現,能顯示十方一切國土、遣除有情無明黑暗、照明微妙所境之義。
癸二、以作用超勝之理:
佛陀進入聚落時,無目盲人重得目,
遠離無義諸惡法,見佛獲利而覺受。
無明瞎卻溺有海,邪見暗覆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當見不見處。
日輪雖現世間,然無力令盲人見色等、拔輪回苦、現見甚深法性等。佛日入聚落時,令盲者見色、聾者聞聲、狂者得正、貧家現寶等,並能遣除善趣損害及惡趣等無所求之義,故遠離諸障後見如來之義,由此感受殊勝的安樂。或者,佛入聚落時,以見身、聞聲等能遠離諸種無義並寂滅惡趣,及以無明因瞎智慧眼而沈淪叁有大海並被顛倒邪見黑暗覆蓋的諸有情,由佛日次第開顯智慧光明後,現前無見處——所知真如,將少分見到。
辛六、應以如意寶喻了知意之秘密分二:一、成就所欲故說相似;二、難得故說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說相似分二:一、無分別成就一切所求;二、無勤作恒時安住之理。
癸一、無分別成就一切所求:
猶如如意寶珠王,雖無一切諸分別,
一時同處諸有情,亦隨所願皆能滿。
如是依佛如意寶,種種意樂諸有情,
雖聞種種差別法,然佛于彼無分別。
猶如如意寶王雖無欲作此等的分別,然同處並祈禱的諸有情有求糧藥衣食等,一時之中無不隨欲滿願。如是,依佛如意寶王,叁種種性等種種意樂的有情雖聞相應各自意樂的叁乘等種種法,然佛無有分別而爲彼說法。
癸二、無勤作恒時安住之理:
如如意寶無分別,無勤賜予所求物,
能仁無勤應衆機,利他恒住叁有中。
猶如如意寶珠在無分別的同時,于他衆能無勤賜予所求財物。如是,能仁佛陀也于無勤作的同時,應衆生根機爲利他宣說法等,乃至叁有未空之間恒時安住。
壬二、難得故說相似:
蘊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雖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寶,薄福衆生亦難獲。
如是劣緣諸有情,爲諸煩惱所執持,
當知于彼垢心前,極難親睹諸善逝。
譬如由蘊藏深海或住于大地下故,雖欲求並尋找如意寶,然薄福贍部洲衆生難以獲得隨欲皆滿的善妙如意寶。如是,當知被煩惱所執持的極劣緣諸有情的垢心前,極難面見善逝佛陀。
辛七、應以谷響喻了知語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猶如一切谷響聲,依于他緣而得起,
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譬如山谷等回音僅是依各自所說生起聞者的耳識而已,山谷等雖無欲說此等的分別,亦無舌鄂等相觸而說的造作或勤作,然回音不住外也不住內。
壬二、意義:
如是如來聲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如是,如來的種種妙法音僅是相應所化聞者的意樂在彼心中生起而已,佛雖無對此者說此法的分別,亦無改造或勤作,然佛語不住身外也不住身內。
辛八、應以虛空喻了知身之秘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壬一、比喻:
譬如無物無顯現,無有所緣無所依,
超過眼識之境界,無色不可示虛空,
縱然于彼見高下,而彼虛空非如是。
譬如毫無自體且于根識前無顯現故,無有所觀之相、無所依處。若分別而言則超越眼識境界故,無色法且彼者不可指示,于此虛空中雖見中高邊低…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事業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