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修問答(彙集九)▪P2

  ..續本文上一頁要能夠具足這四個條件、遠離兩種違緣,臨終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只要相信就行。

  

  修法、念誦儀軌一定要得到傳承以後再修、再念嗎?

  

   上師解答:傳承就是上師、善知識把這個法、儀軌傳給你,讓你學、讓你修,使你有學、修的資格,這也是一種許可。

   沒有傳承地念和有傳承地念,加持力不一樣。沒有傳承地念,不是特別如法,加持力也特別小;有傳承地念,比較如法,加持力也特別大。如果上師、善知識沒有把這個法傳給你,按道理來說你沒有資格念這個儀軌,沒有資格修這個法。

   顯宗也講傳承,但是密宗更講傳承,密宗裏所有的法都是通過傳承傳下來的。如果沒有傳承,你學得再好、修得再好,不會有太大的意義,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所以,傳承特別重要。

  

  修法需要得到傳承,接受傳承的時候具足什麼條件才算得到傳承呢?

   上師解答:在接受傳承的過程中,一定要具足叁個條件。

   第一,上師想要給這個傳承。

   第二,自己想要得到這個傳承。要發心,願意接受傳承。如果不願意接受傳承,即使當場都聽到了,也得不到傳承。想接受傳承的話,要用恭敬心、虔誠心來接傳承。

   第叁,一定要聽完整,不能間斷。這個過程中,都要聽清楚,不能有遺漏。如果沒有聽清楚的話,你所得到傳承就不圓滿。在接受傳承的過程中,即使自己會也不能跟隨念誦。

  

  我們修叁想破瓦法的時候,要在體內觀想中脈。中脈有什麼特點?每個特點都有著什麼樣的含義?

   上師解答:中脈有四個特點。

   第一,它是深藍色的,表示法身恒常不變,這個法身也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第一代上師法身普賢王如來,他的身也是深藍色的。

   第二,整個中脈特別的薄,比氣球還薄,這表示習氣障薄弱。

   第叁,中脈特別明亮,表示能遣除無明黑暗。

   第四,它特別挺直端正,從肚臍下面四個手指的位置,一直到頂輪梵淨穴,沒有絲毫的偏斜和彎曲。這表示不入邪道和劣道。中脈下端完全封閉,沒有絲毫的漏洞,這表示封閉了叁惡趣和輪回的門。上端完全打開、開通,沒有一點點遮蓋,這表示打開了叁善趣和解脫的門。

  

  什麼叫一門深入?

   上師解答:一門深入就是要一心專注。你修什麼法就思維什麼法,這個時候不能去思維其他的。我們解釋禅定的時候說過,禅是心專注于某一個對境、某一個內容,或者某一個正知正見上。東想西想,東抓西抓,觀想的時候也不好好觀想,觀想金剛薩垛的時候,也是想這個想那個的,又想其他的藥師佛、阿彌陀佛什麼的。這都是雜念,不是一門深入,不是專心修學,這都是不如法的。

  

  爲什麼學佛修行不能離開忏悔?

   上師解答:我們都造過很多很多業,都犯過很多很多戒,在我們的相續中,已經有了墮落惡趣的因緣,我們要把這些惡業統統忏悔掉。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消除業障、忏除罪過的過程。

   忏悔,簡單地說就是認錯、改錯。成佛之前不可能沒有錯,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如果你自己沒有發現,沒有感覺到,這就是業障。只是沒有發現,沒有感覺到而已,不可能沒有。看看自己是不是佛?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有沒有圓滿?都圓滿了才是佛。如果還沒有斷證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還沒有圓滿,還有煩惱習氣,有想不開、想不通的事情,那你還沒有成佛。當我們證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了,那個時候才不需要忏悔,之前都要忏悔。

  

  什麼是叁恩根本上師?

   上師解答: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因不同的緣分遇到各種上師:有的給你皈依,有的給你傳承,有的給你灌頂,有的給你竅訣、令你證悟。這些上師可能是一位,也可能是幾位,看自己的緣分。給你傳承、灌頂、令你證悟自性、證悟空性、證悟真理的上師是你的叁恩根本上師,他是對你最有恩、最有幫助的人。這樣的上師是我們皈依對境的總體——叁寶的總體、叁本尊的總體、叁身佛的總體。

  

  依止上師有哪幾個階段?

   上師解答:依止上師有叁個階段:觀察,依止,修習上師的意行。

   首先要用智慧來仔細地觀察、分辨,當自己能確認他是個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師肯定會有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清淨的傳承,也一定有圓滿的灌頂、殊勝的竅訣、清淨的戒律、攝受弟子的能力。這些功德都具足了,才算是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師。但是你要依止的話,還要考慮自己能不能隨時親近,隨時溝通。

   觀察好以後,你對他有信心了,覺得跟他很有緣分,你想依止他,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從心裏做決定:從今以後,我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跟他學佛、修行。這樣你就可以依止他了。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完全供養給上師,使它們變成上師利益衆生的工具。

   修習上師的意行就是修上師瑜伽,跟上師相應。修上師瑜伽,最好是他怎麼做你也怎麼做,他怎麼說你也怎麼說,他怎麼想你也怎麼想。慢慢地你的身口意就和上師的身口意相應了。最好是把自己的心融入到上師的智慧當中。

  

  皈依時爲什麼要把父母觀想在身邊,卻把怨敵觀想在前面?

   上師解答:觀修皈依的時候,觀想自己跪在皈依境面前,左邊是今生的父親,右邊是今生的母親,前面是自己的怨敵仇人,後面有很多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以及所有的衆生,都跟著自己一起皈依上師叁寶。

   其實所有的衆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但是爲什麼要把今生的父母觀在自己左右?這代表孝順,我們要盡孝道。佛法裏講衆生平等,但是佛法不離世間,佛門裏也講孝道,所以今生的父母要觀在左邊和右邊。這些冤親債主、怨敵仇人爲什麼要觀在前面呢?我們要斷除對仇敵的怨恨。所以我們做皈依的時候,要把這些冤家、仇敵,我們最討厭,最不願意在一起的,對我們傷害最大的衆生都擺在前面。對其它的衆生要生起慈悲心不太難,但是對怨敵仇人發慈悲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一定要把這個障礙去掉。

  

  身頂禮(磕大頭)的時候心中如何思維觀想?

   上師解答:身頂禮的時候,雙手合十,宛如含苞待放的蓮花一般,空心合攏。依次合掌于頂輪、喉輪、心輪。同時心裏觀想:恭敬頂禮上師叁寶的身口意,使自己和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上師叁寶身口意的加持,使身口意得以清淨。

   然後俯身,雙手觸地向前推出,同時呼氣,心裏觀想呼出貪嗔癡慢疑五毒。然後,前額著地,雙手舉過頭頂,觀想恭敬頂禮上師叁寶,祈請上師叁寶加持我等一切衆生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

   祈請加持後起來,同時吸氣,觀想吸入了佛的五種圓滿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法界性智,自己和一切衆生都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或者,吸氣的時候,觀想吸入了佛的身、口、意、功德、事業,也就是佛身的加持、口的加持、意的加持、功德和事業的加持,這樣觀想也可以。

  

  修四無量心爲什麼要以舍無量心爲基礎?

   上師解答:菩提心的基礎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我們修四無量心的時候,先要修舍無量心。若是要在相續中真正生起慈心和悲心的話,必須要依靠舍無量心,否則慈悲心就無法生起。

   舍無量心就是要舍掉兩種心態:舍掉對親朋好友的貪戀心,舍掉對怨敵仇人的嗔恨心。我們很多人既然都是凡夫,在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這種習氣和觀念。認爲這是我的親人,對我有恩,所以我就應該喜歡他;認爲那是我的敵人,與我有仇,所以我就應該嗔恨他。我們首先要去掉這些念頭。若是舍無量心沒有修好,舍不掉這兩種心態,有親朋好友、怨敵仇人的分別,這就不是平等心,就無法做到對每個衆生都平等地對待。

  

  受持八關齋戒的八條戒律都能到哪些功德?

   上師解答:如果我們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將來能得到佛的色身、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

   (1)戒殺就能得到佛的金剛身的果報;

   (2)戒盜能得到手足千輻輪相的果報;

   (3)戒淫能得到六根無漏、清淨莊嚴的果報;

   (4)戒妄能得到面相圓潤、梵音深遠相的果報;

   (5)戒酒能獲得體相莊嚴、令人生畏相的果報;

   (6)過午不食能獲得四十齒相、齒白齊密的果報;

   (7)不塗抹裝飾能得到圓滿戒定真香的果報,不歌舞等能獲得具足圓滿叁十二相的果報;

   (8)不坐臥高貴床褥能獲得享用叁種法座法墊的果報。

   這都是在《根得吉自求經》中講的。在自己的相續中接受了八關齋戒,然後認真守護的話,僅僅一日一夜也能得到這麼多的功德,能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利益。就這麼殊勝圓滿。

  

  我們得到人身的因緣是什麼?

   斷除十惡業,修持十善業(不殺生,斷除殺生,愛護生命;不偷盜,斷不予取,行持布施;不邪淫,斷除邪淫,護持戒律;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谛實語;不兩舌,斷離間語,化解怨恨;不惡語,斷除惡語,說悅耳語;不绮語,斷除绮語,精進念誦;不貪心,斷除貪心,當持舍心;不害心,斷除害心,修饒益心;不邪見,斷除邪見,當依正見。)並且要有殊勝的願力。這兩個因緣具足了才有可能得到人身。

   我們今生今世得到人身了,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累生累世積累的福德,才有這麼一個機緣,才得到的這個人身。

  

  爲什麼不能輕易談論衆生的過失?

   上師解答:佛經中講過,一地菩薩不能衡量八地菩薩的境界。我也經常跟大家講,我們不能說別人的是非。有些修行人喜歡談論他人的過失、長短,說這個人修行好,那個人修行差;說這個人做的如法,那個人做的不如法。你怎麼知道如法不如法啊?你憑什麼來衡量、來判斷啊?僅僅靠一些直覺,你作爲一個凡夫有那麼大的能力嗎?光靠這雙肉眼,連牆外面的東西都看不到,能看到別人的內心嗎?能看到別人這些有漏無漏的功德嗎?

   談論衆生的過患,還容易誹謗到佛菩薩。有一種說法,“佛和賊不知道在何處。”我們看不出來賊在哪,同樣也看不出來佛在哪。佛菩薩爲了度化衆生,也有化現成狗、豬、蒼蠅、蚊子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能傷害這些衆生,也不能輕易說這些衆生的過患。若真的我們有幸遇到了一位菩薩或是一位成就者,卻誹謗他們了怎麼辦啊?所以,大家都要注意。

  

  如何培養信心?怎樣才能具足信心?

   上師解答:信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信心是一切加持的根源。沒有信心就沒有加持,沒有信心就不能成就。如果信心不是特別具足,就需要多培養信心,多聞思輪回的過患,解脫的利益,上師叁寶的功德,多看這方面的書和光盤。但主要的還是消業積福。懂得再多,如果業障沒有消,沒有積累一定福報的話,要有具足的信心也是很難的。

  

  

《學修問答(彙集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