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變心態才能轉變一切

  轉變心態才能轉變一切

  皈依是一種最基本的修法,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非常難。如果你真正能夠皈依叁寶,走進佛門,會得到很多的功德和利益。僅僅皈依了,這個功德與利益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佛在經中講過:皈依的功德,若是有個形狀的話,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了。非常大,非常不可思議。

  你真正能夠皈依上師叁寶,走進佛門了,就生生世世不離上師叁寶的光明,能夠得到上師叁寶的加持,能夠得到一切善神護法的護持。皈依叁寶的人不用怕一切鬼神與惡魔,不會被任何外在的鬼神所侵害。皈依叁寶是對自身最好的一種保護,以前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你只是皈依叁寶了,沒有修任何的法,但是在輪回的過程中,再也不用墮落惡趣,最起碼也能得到人天的福報。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對我們的利益非常大。這都是佛講的,都是事實,都是一定的。

  但是我們能不能皈依佛門,能不能走進這個佛門還是個問題。你有沒有這個機緣,有沒有這個條件?什麼是皈依的條件?皈依的前提條件就是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皈依的基礎也是信心。如果你對上師叁寶沒有信心的話,無法能夠皈依到上師叁寶,無法能夠進入這個佛門。所以說最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信心。

  但是這個所謂的信心,是明信,不是迷信。不能迷信,一定要明信。很多人已經皈依了上師,皈依了叁寶,可是沒有多大的成就,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信心不足。有的人所擁有的所謂的信心也不是明信,而是一種迷信的狀態。

  信心有叁種: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什麼叫清淨信心呢?就是一種完全清淨的歡喜之心。上師叁寶有好多無漏的功德,有廣大的智慧,無僞的慈悲心,清淨的戒律。你知道了以後,對這些生起了歡喜之心,特別喜歡這些,並且非常喜歡具有這些功德的人物,比如佛、菩薩。在“暇滿難得”的課程裏,也講過意樂圓滿。意樂圓滿就是這種希求正法的心。但是現在很多人沒有希求正法的心,也不是很了解、很喜歡這些功德。

  不清淨的欲樂、不清淨的歡喜之心,叫貪心。這種清淨的欲樂、清淨的歡喜之心,叫信心。什麼叫清淨、不清淨呢?對境不一樣。信心的對境是超越的、無漏的功德,具有無漏的功德的人物也是超越世間的。貪心的對境是世間的,你喜歡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這叫貪心,這與歡喜之心、追求之心是非常不一樣的。信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若是你有這樣一個迫切的心情,你肯定會去學、去修,而且肯定會非常的清淨。

  自己能夠放下,就沒有什麼事了。我們在《掌握完美》裏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知足了,少欲了就是完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隨緣了,放下了,就是完美。就是緣聚緣散,緣生緣滅。緣聚就是生,緣散就是滅。因緣和合,這都是宇宙的真相。

  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有高就有低,有貴就有賤,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這都是相對的。其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也沒有什麼可痛苦的。如果你都明白了,心能夠達到那種如如不動,不爲境轉的時候,那你就解脫了,自在了。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了。

  爲什麼我們現在在輪回,在受苦?就是因爲我們的心爲境轉。順境來了我們高興,逆境來了我們傷心;好的來了高興,走了傷心;聚了高興得不得了,散了傷心得不得了;貴了好,賤了不好;賺錢了好,賠錢了不好。這個心就是被境轉,所以不自由,累。

  我們會找很多很多的理由與原因。有工作,忙的時候認爲,是不是因爲我有工作,工作太忙了,所以苦啊?有的人根本不要上班,也沒有什麼事要做,閑的不得了,然後想,是不是因爲我沒有工作,太閑了,是不是應該找個工作?或者因爲什麼什麼原因,然後也煩惱。其實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們現在修什麼?就是要把一些事情、事物看淡、看破,讓自己的心超越。我們的心要超越、脫離,不爲境轉。讓境爲心轉,那個時候就解脫了,那才是在淨土中,才是快樂。所有的順境、逆境都是,你不隨順它,不理它的時候,它就跟隨你來。你特別隨順它的時候,它就牽著你走。自己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做自己的主人。

  想開、想通、隨緣,放下、知足、少欲,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你真正看破了,才能放得下。什麼叫看破呢?看破就是看明白,看透徹。把人世間的一切緣法,事實真相和真理,都看明白,看透了,才是看破,才能放下。否則要知足、要少欲是很難的,要想開、要想通是很難的。有的人有時候很煩惱,然後東想西想,想一想就好一點。但這不叫想通。真正的想通了、想開了,心根本不動,根本不在乎,是很自然的。你了解了以後,就是這樣的。它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什麼。佛法不可思議,一定能讓我們從煩惱中,痛苦中解脫。

  佛法說難也難,這些機緣也都很難。雖然很多人也學佛修行,但是都在盲修瞎練,這樣的話永遠不會有成就。修行是有次第的,是非常有程序的。現在都東學西學,東抓西抓,這樣不如法地學修,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所以就要如理如法地學,如理如法地修,這樣才能得到圓滿的功德。

  其實這些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也不是很重要,主要是心,內心的轉變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內心沒有轉變,煩惱依舊,習氣依舊,那是不行的。佛法和相續是一定要結合的,修行和生活是一定要結合的。所以我講,佛法是一種活法,生活就是修行。你真正達到了這個標准,你才能在工作中、生活中解脫,在煩惱中、痛苦中解脫。我們這些煩惱、痛苦都是從哪裏起來的?就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來的。我們如果要從這些煩惱痛苦當中解脫,一定要把修行和生活結合起來,一定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脫煩惱與痛苦。學佛修行人,照樣可以工作,可以生活,而且應該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

  學佛修行就是了緣了債,有什麼樣的緣就了什麼樣的緣,有什麼樣的債就還什麼樣的債,最後才能了脫生死。但是你要面對這些事情,面對生活、工作的時候,心一定要放平放正。任何時候都能夠心平氣和地,心甘情願地接受、付出,這樣才能了緣,才能還債。要不然的話,你再努力也沒有用,這個債還不了,這個緣了不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輪回就是這樣,今天你欠他,明天你還他。欠啊還啊,欠啊還啊,它是輪的,沒有始也沒有終。有始有終就不是輪回了。你在這邊還,在那邊欠,你還是有外債麼,心裏還是不平靜,就是痛苦。沒有外債,不欠不還了,就好了。

  就這樣輪回,都是自己的業。今生今世,它是很大的輪回中一個很小的短片,一個過程。前世來世,前世來世,這樣不斷地循環,不斷的還、欠,這叫輪回。它沒有始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時候。所以就要想辦法結束這些。

  在坎坷、挫折來臨的時候,尤其是在逆境當中,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接納,能夠心甘情願、無私地付出,那是有一定智慧,有一定定力,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凡夫,做到了就是聖者,就是佛菩薩。說容易,做起來難,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我們現在爲家人、爲他人,也付出,也做很多事,但這都不是無私的,都是有私的。佛講破“我”,先把“我”破掉,把這個“我”去掉。我們現在是被“我”牽動,這樣不行。爲什麼你能這樣關心家人,照顧孩子?就是因爲有“我”——因爲是“我”的家,“我”的兒女,“我”親生的,始終是爲了“我”。那是自私的,所以你還不了債。

  爲什麼你對家人再好,也感化不了他們呢?因爲有“我”在牽動。你的發心不清淨,是自私的。你爲兒女也付出很多,但是爲什麼感化不了他?爲什麼還不了這個債呢?爲什麼越來越不好呢?也是因爲有“我”。“因爲是我的兒子,是我的閨女,是我親生的啊!”

  我說了要平等,你可以照顧家人,可以關心孩子,這是應該的。但是你要轉念,不能因爲是我的孩子,才這樣做。而是因爲他們是與我最有緣分的衆生,是最需要我的衆生,所以我要特別的關心照顧他們,這個發心就對了。其實,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的兒女,但是對今生今世來說也不一樣。有的緣分遠,有的緣分近,有的特別需要我們,有的不是特別需要我們。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一個是離你最近的衆生,一個是最需要你的衆生。你出于這樣一個觀念、一個心態,一個發心,然後去付出、去照顧他們,你一定能了這個緣。

  還有欲樂信心。什麼叫欲樂信心?不僅是喜歡,而且自己也想得到這些功德,自己也想變成佛菩薩那樣偉大的人物,就是想成爲菩薩、想成爲佛。欲樂信心是有這個欲望。

  然後是勝解信心。什麼是勝解信心?佛曾經講:奇哉奇哉,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都有佛性,絕對都可以成佛。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功德是學來的,福報是積來的、修來的,智慧也是修來的,每一個人原本就有這個能力,這叫佛性。都可以學功德,都可以修福報,都可以修智慧。功德會越學越圓滿,福德也會越修越圓滿,最後也一定會達到最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是佛。你明白這個道理了,生起信心了,自己也可以學、可以修,可以當菩薩、可以當佛,成佛就沒有問題了。勝解信心,是堅定不移的信心,是不退轉的。

  第一是喜歡,第二是想得到,第叁個是堅定不移。這叁種信心都是明信,不是迷信。這叁種信心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相當于發動機,若沒有這個發動機,你無法能夠發動整部機器。我們看現在很多人修行都是反反複複、斷斷續續的,有時候相信,有時候不相信。偶爾學一學,修一修,一有事就不學、不修了。爲什麼這樣斷斷續續,翻來覆去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叁種信心…

《轉變心態才能轉變一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