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

  

本書詳細講述了密乘弟子依止金剛上師的規範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

  拔毗天大阿阇黎 造頌

  湯芗銘居士 譯

  索達吉堪布 講解

  頂禮妙音菩薩!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爲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

  以最勝信日叁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爲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師或在家新出家,爲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于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爲上師。

  堅牢調伏具足慧,具忍正直無谄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其心專一根調伏。

  于彼同等怙主想,既爲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恒常當得苦。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正說應住于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于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時不應起輕毀。

  諸有恭敬供上師,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燃等侵害,當來亦令不出生。

  于自誓句軌範師,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況複變動諸財物。

  是故無數俱胝劫,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亦于現生能賜予。

  恒常守護自誓句,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于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爲福資糧,資糧令得勝悉地。

  是故弟子應具足,悲舍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不應觀爲有別異。

  可畏等同壞塔罪,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複更所不應踏,若鞋若墊若乘等。

  大覺慧者以歡心,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應違越上師命。

  上師諸物如自命,上師所愛亦如師,

  上師眷屬如親屬,依于等住恒思維。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縛其頂髻,

  置足于墊手置腰,上師面前皆不應。

  上師安住或起立,不應偃臥或端坐,

  恒常于彼諸事業,善巧興作令圓滿。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于坐墊,

  往來經行或诤論,上師面前皆不應,

  摩擦支體或舞躍,歌詠伎樂皆不應。

  加行衆多雜言論,能聞近處不應作。

  鞠躬從座而起立,當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軌範所能現見前,具慧不應旋扭身,

  不應以背倚柱等,不應牽曳其指節。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與撫摩等,

  皆應先行爲作禮,禮已後當隨所喜。

  若當稱說上師名,名後隨行面前文。

  爲令所余起恭敬,故先稱說勝敬詞。

  若于上師請教令,即應說雲如命行,

  雙手合掌勿散亂,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當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當以柔順語啓白。

  師前調順面端坐,善護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爲求聞等叁啓白。

  于作敬事一切行,其心應離于我慢,

  慚羞怖畏善防護,住于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余類此諸所行,自內觀察應遣除。

  善住中圍及護摩,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未得許可不應作。

  若開眼等隨所得,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與所獻取受已,有所余者隨所喜。

  上師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及作禮等當屏退。

  隨于軌範有所獻,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于彼應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無忘失,于自遍行皆精進,

  同法違越自所行,以歡喜心相勸阻。

  有病恭敬師事業,亦未得師賜許可,

  于諸遮製雖現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說何所用,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于彼于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已以諸事,一切爲令上師悅。

  意樂清淨諸弟子,已正皈依于叁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便應施與令記誦。

  此乃施與咒乘等,令得成爲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正所應誦及受持。

  如是弟子隨師轉,生無余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願諸有情速成佛。

  頂禮曆代傳承上師!

  作者簡介:本頌的作者是印度人,從小便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出家後精通顯密論典,成爲一名大班智達。因未被國王重用,他心中不快,離開了寺廟,准備去東方朝拜一聞名的度母像。途中經過大海,非人大興違緣,把他劫持到了非人的居住地,他心中大苦,于是天天祈禱度母,希望早日得以離開,後夢中度母告知,若想去某個地方,晚上頭朝這個方向安寢即可辦到,照辦後果然又回到了印度。但這時已過去很多年,自己寺院裏的老班智達們都已去世,新一輩的班智達們對他的弘法又不支持,爲此轉恨海中的非人對自己所作的障礙,于是念了很多降伏咒,使害他的非人島嶼沈入了海中。後來度母告訴他因爲這個重業,小乘、大乘、密乘叁大戒律都已違犯,須好好忏悔,否則必墮惡趣。他欲往五臺山朝禮文殊以期忏罪,度母指示此猶未能淨障,若能造一有關依止上師方法的論著,使初學密乘者知道如何行持,方可淨障。于是大阿阇黎在第二天即依續部造了此頌。

  又有一說是拔毗天違反了上師教誨,在欲割自己舌頭時,度母現身告之如是難以淨除謗師之罪,須造一指導後人如理依止上師的論典方可,故造了此論。

  頂禮妙音菩薩!

  這是由梵譯藏時譯者所加的頂禮句,妙音菩薩即文殊室利菩薩。前弘時期藏王赤熱巴巾(815—838,約唐朝末葉)規定:凡有翻譯,若屬經藏,開篇加“敬禮一切諸佛菩薩”;若屬律藏,開篇加“敬禮一切遍知佛”;若屬論藏,開篇加“敬禮文殊室利童子”,以示區別。

  本論科判分叁:甲一、首義;甲二、中義(論體);甲叁、末義(回向)。

  甲一(首義)分二:乙一、皈敬;乙二、立宗。

  乙一、皈敬: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蓮足如實恭敬爲作禮。

  此半頌爲皈敬句,意即上師是獲得最珍貴超勝的法報化叁身的根本因,在這樣殊勝的上師蓮座下,把上師之足,頂戴于自己最尊貴之頂上。“貴勝”是指無二智,“金剛”指與實相無分別的法身智慧,“薩埵”指從法身智慧中産生的報、化二色身,這些指的均是佛的功德。此功德唯從上師而獲得,因此作者在此先虔誠恭敬地頂禮上師。

  乙二、立宗: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此半頌是立宗句,也就是造此頌文的依據及其必要。此頌文的依據是諸大清淨續典,而並非個人分別心的臆造。諸續典中雖有如是的教言,但因人生短暫,加之內容分散,次第多未有序,故將諸續中依止上師之要義,集中而成爲這五十頌,俾使後學者省去費力翻檢之勞,而一覽無余。故而依行之必得解脫,應恭敬聽受,並隨宜爲他人宣說。(另外,依止上師之法在《如意寶藏論》、《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師法”中都有廣講。)

  甲二(中義)分叁:乙一、依止上師之法;乙二、爲弟子宣說依止法之適宜時機;乙叁、雲何令作相應之法器。

  乙一分二:丙一、總示依止之法;丙二、特別開許之處;丙叁、總結依止法之要義。

  丙一分二:丁一、正義;丁二、附義。

  丁一分二:戊一、略示依止之法;戊二、廣說依止之法。

  戊一分叁: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己二、如何修恭敬;己叁、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

  己一、應恭敬上師之理: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

  對于具足法相能賜予自己清淨灌頂,現前了自然本智,能以一切行爲顯示金剛法要的金剛上師,十方如來每天在早中晚叁時都前來恭敬頂禮。十方如來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呢!

  十方如來承侍禮敬金剛上師的教證,散見于各種續經及注疏中。如《密集金剛》說十方如來都于叁時中前去供養軌範師,回歸各自佛土後又以金剛語贊歎“此師爲我等一切如來之父、母、導師”等。月稱菩薩在《密集金剛疏》,哲魯巴、賢帝巴、無垢密等衆多智者在各自的《大幻化網疏》中也都作了直接論述。《寶蘊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若諸菩薩乘車,受用五妙欲供,而無人駕車時,如來也會前來駕車。以此更可知我們凡夫供養禮敬、承事上師極爲必要。(灌頂有叁種:1.在上師前所獲得的成熟弟子根性之灌頂;2.修法中觀想上師的身口意叁處發光,融入自己頂、喉、心叁處而得灌頂的解脫道之灌頂;3.十方佛心口發光而爲十地菩薩灌頂的解脫果之灌頂。此處指第一種。)

  己二(如何修恭敬)分二: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庚二、特殊開許處。

  庚一、總示恭敬承事之法:

  以最勝信日叁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爲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中圍”即壇城,應每日叁時獻花于開演佛法精要的金剛上師面前的壇城中,然後以清淨深廣的信心合掌、頭面禮足。

  庚二、特殊開許處:

  師或在家新出家,爲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如果自己已出家,而自己所依止的上師是一位在家居士,或自己已受比丘戒,而上師雖出家未受比丘戒,或戒臘比自己小,則又該如何呢?爲了免去形式上與小乘戒的沖突,以及爲避免他人誹謗,同時不失對上師的誠敬,應在上師面…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破除邪說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