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事师法五十颂大义

  

本书详细讲述了密乘弟子依止金刚上师的规范

  

  事师法五十颂大义

  拔毗天大阿阇黎 造颂

  汤芗铭居士 译

  索达吉堪布 讲解

  顶礼妙音菩萨!

  得具贵胜金刚萨埵上位因,

  上师莲足如实恭敬为作礼。

  清净续说依止彼,今总集说其敬听。

  已能获得胜灌顶,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所住诸如来,三时现前为作礼。

  以最胜信日三时,献花中围而合掌,

  头顶接足为作礼,开演上师当敬事。

  师或在家新出家,为避世间讥毁故,

  以持禁戒心作礼,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献座位若起立,作事业等诸敬事,

  有禁戒者普应作,唯离拜及非妙业。

  上师及与其弟子,同等失坏于誓句,

  勤勇轨范及弟子,最初应互相观察。

  具慧弟子不应从,无有悲愍而忿毒,

  贡高贪著不守护,自矜而伐为上师。

  坚牢调伏具足慧,具忍正直无谄曲,

  了知咒与续加行,具足悲愍解诸论。

  毕竟晓了十真性,善巧绘造中围业,

  了知宣说咒加行,其心专一根调伏。

  于彼同等怙主想,既为弟子若轻毁,

  即名轻毁一切佛,是故恒常当得苦。

  若有轻毁轨范师,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燃或诸毒,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从此堕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轨范师,何时不应恼触心,

  若由愚痴而现行,那落迦中受煎逼。

  诸所示现极可怖,若无间等那落迦,

  一切轻毁轨范者,正说应住于彼处。

  是故一切勤勇者,于其金刚轨范师,

  大慧自善不矜伐,何时不应起轻毁。

  诸有恭敬供上师,随顺师故而奉施,

  从此炽燃等侵害,当来亦令不出生。

  于自誓句轨范师,以非可施妻与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况复变动诸财物。

  是故无数俱胝劫,极难获得大觉位,

  若有具足勤精进,亦于现生能赐予。

  恒常守护自誓句,恒常供养诸如来,

  亦恒奉献其上师,此与一切佛同等。

  欲得无尽真实者,以其少分堪悦意,

  变成至极殊胜者,若彼若此献上师,

  若能于此恒施供,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为福资粮,资粮令得胜悉地。

  是故弟子应具足,悲舍戒忍诸功德,

  轨范师与金刚持,不应观为有别异。

  可畏等同坏塔罪,不应践踏上师影,

  况复更所不应踏,若鞋若垫若乘等。

  大觉慧者以欢心,精勤听受上师命,

  若如理事无力能,其所不能婉言谢。

  依师当得诸悉地,若增上生若安乐,

  是故一切精勤者,不应违越上师命。

  上师诸物如自命,上师所爱亦如师,

  上师眷属如亲属,依于等住恒思维。

  止憩床座或前行,或作束缚其顶髻,

  置足于垫手置腰,上师面前皆不应。

  上师安住或起立,不应偃卧或端坐,

  恒常于彼诸事业,善巧兴作令圆满。

  除遣口唾液沫等,伸展其足于坐垫,

  往来经行或诤论,上师面前皆不应,

  摩擦支体或舞跃,歌咏伎乐皆不应。

  加行众多杂言论,能闻近处不应作。

  鞠躬从座而起立,当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得教令已能前行。

  轨范所能现见前,具慧不应旋扭身,

  不应以背倚柱等,不应牵曳其指节。

  或濯其足或浴身,拂拭及与抚摩等,

  皆应先行为作礼,礼已后当随所喜。

  若当称说上师名,名后随行面前文。

  为令所余起恭敬,故先称说胜敬词。

  若于上师请教令,即应说云如命行,

  双手合掌勿散乱,当善听受上师教。

  发笑及与唾痰等,当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当以柔顺语启白。

  师前调顺面端坐,善护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为求闻等三启白。

  于作敬事一切行,其心应离于我慢,

  惭羞怖畏善防护,住于初适嫁女相,

  一切轻佻等所作,开演师前应远离,

  所余类此诸所行,自内观察应遣除。

  善住中围及护摩,摄收弟子及讲说,

  其处若与师同住,未得许可不应作。

  若开眼等随所得,一切皆当献上师,

  师与所献取受已,有所余者随所喜。

  上师弟子非弟子,弟子亦非上师前,

  随行所有诸敬事,及作礼等当屏退。

  随于轨范有所献,或轨范师有所赐,

  具慧于彼应鞠躬,以其二手而持取。

  能以正念无忘失,于自遍行皆精进,

  同法违越自所行,以欢喜心相劝阻。

  有病恭敬师事业,亦未得师赐许可,

  于诸遮制虽现行,具善心故不成罪。

  此中多说何所用,令师欢悦所应作,

  令师不悦皆远离,于彼于此当精进。

  悉地随顺轨范师,大金刚持所亲说。

  既晓了已以诸事,一切为令上师悦。

  意乐清净诸弟子,已正皈依于三宝,

  随顺上师而转者,便应施与令记诵。

  此乃施与咒乘等,令得成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堕,正所应诵及受持。

  如是弟子随师转,生无余利无过患,

  集此我积无边善,愿诸有情速成佛。

  顶礼历代传承上师!

  作者简介:本颂的作者是印度人,从小便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出家后精通显密论典,成为一名大班智达。因未被国王重用,他心中不快,离开了寺庙,准备去东方朝拜一闻名的度母像。途中经过大海,非人大兴违缘,把他劫持到了非人的居住地,他心中大苦,于是天天祈祷度母,希望早日得以离开,后梦中度母告知,若想去某个地方,晚上头朝这个方向安寝即可办到,照办后果然又回到了印度。但这时已过去很多年,自己寺院里的老班智达们都已去世,新一辈的班智达们对他的弘法又不支持,为此转恨海中的非人对自己所作的障碍,于是念了很多降伏咒,使害他的非人岛屿沉入了海中。后来度母告诉他因为这个重业,小乘、大乘、密乘三大戒律都已违犯,须好好忏悔,否则必堕恶趣。他欲往五台山朝礼文殊以期忏罪,度母指示此犹未能净障,若能造一有关依止上师方法的论著,使初学密乘者知道如何行持,方可净障。于是大阿阇黎在第二天即依续部造了此颂。

  又有一说是拔毗天违反了上师教诲,在欲割自己舌头时,度母现身告之如是难以净除谤师之罪,须造一指导后人如理依止上师的论典方可,故造了此论。

  顶礼妙音菩萨!

  这是由梵译藏时译者所加的顶礼句,妙音菩萨即文殊室利菩萨。前弘时期藏王赤热巴巾(815—838,约唐朝末叶)规定:凡有翻译,若属经藏,开篇加“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若属律藏,开篇加“敬礼一切遍知佛”;若属论藏,开篇加“敬礼文殊室利童子”,以示区别。

  本论科判分三:甲一、首义;甲二、中义(论体);甲三、末义(回向)。

  甲一(首义)分二:乙一、皈敬;乙二、立宗。

  乙一、皈敬:

  得具贵胜金刚萨埵上位因,

  上师莲足如实恭敬为作礼。

  此半颂为皈敬句,意即上师是获得最珍贵超胜的法报化三身的根本因,在这样殊胜的上师莲座下,把上师之足,顶戴于自己最尊贵之顶上。“贵胜”是指无二智,“金刚”指与实相无分别的法身智慧,“萨埵”指从法身智慧中产生的报、化二色身,这些指的均是佛的功德。此功德唯从上师而获得,因此作者在此先虔诚恭敬地顶礼上师。

  乙二、立宗:

  清净续说依止彼,今总集说其敬听。

  此半颂是立宗句,也就是造此颂文的依据及其必要。此颂文的依据是诸大清净续典,而并非个人分别心的臆造。诸续典中虽有如是的教言,但因人生短暂,加之内容分散,次第多未有序,故将诸续中依止上师之要义,集中而成为这五十颂,俾使后学者省去费力翻检之劳,而一览无余。故而依行之必得解脱,应恭敬听受,并随宜为他人宣说。(另外,依止上师之法在《如意宝藏论》、《心性休息》、朗日塘巴的“依师法”中都有广讲。)

  甲二(中义)分三:乙一、依止上师之法;乙二、为弟子宣说依止法之适宜时机;乙三、云何令作相应之法器。

  乙一分二:丙一、总示依止之法;丙二、特别开许之处;丙三、总结依止法之要义。

  丙一分二:丁一、正义;丁二、附义。

  丁一分二:戊一、略示依止之法;戊二、广说依止之法。

  戊一分三:己一、应恭敬上师之理;己二、如何修恭敬;己三、观察所恭敬境及能依之人。

  己一、应恭敬上师之理:

  已能获得胜灌顶,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所住诸如来,三时现前为作礼。

  对于具足法相能赐予自己清净灌顶,现前了自然本智,能以一切行为显示金刚法要的金刚上师,十方如来每天在早中晚三时都前来恭敬顶礼。十方如来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呢!

  十方如来承侍礼敬金刚上师的教证,散见于各种续经及注疏中。如《密集金刚》说十方如来都于三时中前去供养轨范师,回归各自佛土后又以金刚语赞叹“此师为我等一切如来之父、母、导师”等。月称菩萨在《密集金刚疏》,哲鲁巴、贤帝巴、无垢密等众多智者在各自的《大幻化网疏》中也都作了直接论述。《宝蕴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若诸菩萨乘车,受用五妙欲供,而无人驾车时,如来也会前来驾车。以此更可知我们凡夫供养礼敬、承事上师极为必要。(灌顶有三种:1.在上师前所获得的成熟弟子根性之灌顶;2.修法中观想上师的身口意三处发光,融入自己顶、喉、心三处而得灌顶的解脱道之灌顶;3.十方佛心口发光而为十地菩萨灌顶的解脱果之灌顶。此处指第一种。)

  己二(如何修恭敬)分二:庚一、总示恭敬承事之法;庚二、特殊开许处。

  庚一、总示恭敬承事之法:

  以最胜信日三时,献花中围而合掌,

  头顶接足为作礼,开演上师当敬事。

  “中围”即坛城,应每日三时献花于开演佛法精要的金刚上师面前的坛城中,然后以清净深广的信心合掌、头面礼足。

  庚二、特殊开许处:

  师或在家新出家,为避世间讥毁故,

  以持禁戒心作礼,面前所置正法等。

  如果自己已出家,而自己所依止的上师是一位在家居士,或自己已受比丘戒,而上师虽出家未受比丘戒,或戒腊比自己小,则又该如何呢?为了免去形式上与小乘戒的冲突,以及为避免他人诽谤,同时不失对上师的诚敬,应在上师面…

《事师法五十颂大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破除邪说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