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五戒 諷誦藏經
——傳喜法師開示
2009-04-26
祈福法會的啓示
今天是初二,已經有一些法會的氣氛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衆都開始投入法會。爲了紀念佛陀的聖誕日,我們這一次法會跟以往有點不同,以前做了將近五屆的《法華經》法會。
這兩年來,居士們供養我們寺院已經有六部《大藏經》,之前我們藏經櫃做了將近兩年的時間,經櫃做好,藏經也請來了,大藏經都整齊地陳列在藏經櫃中,供養在藏經樓裏。
這幾年我去印度朝聖,也有幸參加了DB法王的世界祈福大法會,這個法會將近有五千多的僧衆參加。在法會的最後,比較高潮的時候有叁個事情,一個是請出《大藏經》,每一位僧衆捧著,繞菩提迦耶佛陀成佛的大塔一周,信衆們沿途用香花、哈達來莊嚴,合掌恭敬,每部經典用布包著,有一個彩幡,彩幡頭向外,信衆頭低著,意思是向經典頂禮。一圈下來之後,再聚集回座位。在菩提迦耶塔下面五千多僧衆同時誦經,大概半個多小時《大藏經》就可以念一遍。
我親自參加了這樣的念誦,當時內心有一種無名的激動。因爲我們是漢傳佛教,我們的僧衣跟他們不一樣,所以當時我們是坐在菩提樹下,看著這些僧衆們起身,個個搭著祖衣,扛著經書起立,排班繞塔的時候,我那時候激動地熱淚盈眶,止不住的淚水“嘩嘩”地流下來。坐在佛陀成道的這棵菩提樹下,看著佛陀的教法還在我們人間,這種感受……在明燦燦的陽光下,法王很客氣讓我們坐在上首,在那麼多的人前面,但是還是抑製不住內心的那種激動,心潮澎湃,所以我記憶很深。
再接下來的一個活動就是出家人搭上祖衣,每個人都捧著缽,拿著錫杖托缽,也是繞正覺大塔一周,然後出正門,在一段很短的路上,信衆們早就聚集好、准備好,每一個路過的僧衆排著整齊的隊伍,個個手托著缽,拿著精致的錫杖,也是近五千人的這樣一支隊伍。
我們有幸,我跟海濤法師都站起來,那天也搭上祖衣,排隊排到後面,持著缽、拿著錫杖。後來DB法王看我們跟別人不一樣,把我們請下來了,跟DB法王站在一起,缽由他們拿著。然後我們幾個隨著法王從正覺大塔的後門直接進入後花園。到後花園之後,我還是找機會又加入到僧衆的隊伍,排在下面,展具坐下來。我那天也是准備得很整齊,我把具也帶來了。展具坐下,坐得好好的。
他們托完缽之後,回去集中在一起平均分,由聚藏寺准備好食物做過堂儀式。這個儀式我們漢傳佛教天天都做,但是作爲上座部佛法來說,他們每天吃飯都要去托缽。因爲這個托缽只是一種形式,跟上座部有點不一樣。上座部很多是托了之後,回來直接可以吃。有的上座部托到很多食物回寺院,然後大家集中在一起分食。他們當時采用了那種方式,主要的食物是由聚藏寺准備,然後由在家人做行堂。
當時我又排隊在上首的位置坐下來,那離正覺大塔很近,就是後花園。因爲他們要從前面的正門繞到這邊的後花園來,有一段路,我們是直接進入後花園。當時我也去感受佛陀在世的時候托缽、念供養,然後這樣受食的整個過程,也是非常有感受的。
第叁個就是法會結束的時候,晚上夜幕降臨,人手一支蓮花燈,在正覺大塔菩提樹下,我們手持著蓮花燈,不同國度的比丘們用不同國度的語言唱著贊誦,藏文的、中文的、韓文的、英文的、梵文的,唱著這些贊誦,最後在佛陀的金剛座前點燃這支心燈蓮花燈,這時整個世界祈福法會達到了高潮。
其中第一個就是讀經對我有所啓發,因爲我們平時的常規概念讀《大藏經》都是耗時將近兩年到叁年時間,所以我們閱藏本身就有這樣一個閉關,閉關的名字就叫閱藏,一般性用叁年六個月的時間。我們著名高僧印光大師曾經就是在普陀山法雨寺,連續閉關二十多年閱藏。我自己曾經也是在九六年到九九年的閉關當中也有做少部分的閱藏。
在我們一般性的概念裏面,閱藏是一個很神聖、耗時長久、而且需要萬緣放下來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這個世界祈福大法會當中,我看到了這樣一種形式,大家把藏經請出來扛在肩上,讓每個人合掌恭敬頂禮,回來後五千多僧衆半個多小時把全部《大藏經》誦完了,當時啓發了我一個思路:人多力量大。
《大藏經》如果長期的被供養在藏經樓,緊緊地關在藏經櫃裏的話,我們益西堪布有一句話,他把他所寫的書給我的時候,開玩笑跟我們說:“我把書給你們沒有其他要求,你們至少看一遍,不要回去把我的書放在那裏閉關。”
我們沒有閉關來看經,天天讓佛的《大藏經》在那裏閉關,這在佛教界已經是一個常見的事情。基本上經書被迎請回來之後,我們每一次迎請都是列隊,香花迎、香花請,到了大殿陳列好上供,念香贊上香,藏經樓裏面我們有重大的節日也都會去上供。基本上在中國漢傳佛教幾乎每個寺院都有藏經樓,都有《大藏經》。
這個時代《大藏經》已經很普遍了,不像古代印一次《大藏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要皇帝動用國家機器才能夠完成的一樁壯舉。現在印刷術普遍了,藏經數量遠遠比過去要多,但是它的現狀都是處在這種閉關的狀態,基本上是這樣。
所以我想這一次佛陀聖誕的這樣一個紀念日,我們從以往的讀《法華經》,今年來做這樣一個行爲,我們也來誦《大藏經》。利用我們人多,我們用叁天或者四天的時間,人手一冊來看。
略釋五戒
這一次每一個人都要受五戒,這是我們這一次的特殊規定,是對誦經人的質量方面的要求,所以比較特殊。誦經的人要有叁皈、有五戒。叁皈只表明你的信仰,受了五戒算一個戒惡修善的修行者了,這樣子來有質量,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有信仰的基礎,還要有文化的基礎,所以我們這一次特意做了這樣一個規定。
今天的叁皈就叫五戒叁皈,跟最初的叁皈不一樣,最初叫返邪叁皈。我們觀想大地震動,我們自己心靈的大地,恭敬心令大地震動,然後功德祥雲升起來。好像我們山裏面青煙升起一樣,我們觀想我們心靈的大地震動,祥雲升起,佛菩薩坐著蓮花,在祥雲之中現出來看著我們,微笑地看著我們,慈悲地看著我們,我們向佛菩薩忏悔業障。
五戒的戒相,第一條是盡形壽不殺生。不殺生包括不殺人與動物,不殺那些個體小的,所有一切有生命的,不故意殺,這是不殺生的內容。
不偷盜就是明知是他人的,非自己的財物物品,故意把它占爲已有,這樣子叫偷盜,這樣子的行爲我們不做叫不偷盜。
不邪淫,自己的夫妻也有齋戒日,非時非處這都叫邪淫。除了自己夫妻非時非處叫邪淫之外,還有包括大家所說的第叁者(不是夫妻關系的),所以人、非人這都不可以的。你受不邪淫戒,這個戒的功德它也會保護你。有一些很奇怪的,那些鬼也會有的,它也有男鬼、女鬼,它們也會來找我們人,你有戒的力量就能避免這些,這些對你來說就等于災難一樣,持戒的功德就可以避免。
第四,不妄語。故說妄語,對別人造成侵害,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的這種妄語,故說妄語的這樣一個罪。我們受了這個戒之後就會知道,我們的語言我也要遵循它的誠實這樣的美德,口的一種德,這樣以後我們講話利落,聲音好聽,講話有威信,有可信度。
第五,不飲酒。所有迷亂人心的東西,酒除了液體之外,還有固體的酒。除了酒之外,抽煙也是會讓人喪失智力,被魔所控製,煙草、毒品。除了煙草的十八種毒物之外,這裏面也包括蔥、蒜、韭菜。我是按照師父的這麼一個傳承,我師父受戒的時候,包括蔥、蒜、韭菜在裏面,這是需要忌口,需要戒的。我們平時要注意,不要故意的去吃那些不好的,這會讓你失控,盡形壽不去吃這些。
這就像我們的防盜門、防盜窗一樣,你的生命有了這五個戒,你看這個“戒”字就是一橫兩豎,外面一個戈。一橫兩豎是什麼?是個籬笆牆,這就是欄杆攔著你。爲什麼外面還要有一個戈呢?這就是槍、武器。意思是什麼呢?你要守衛好你的籬笆牆,守衛好你的界線。那個籬笆牆是警戒,這個槍代表著力量,你要有勇氣。所以這個戒,它有防非止惡這樣一個實際的生命內容在裏面。籬笆代表著你的智慧,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能夠實行,那代表著你的勇氣,那個戈代表著你的勇氣。
所以過去出家人持戒者,我們都帶一個刀戒刀。戒刀是提醒自己,甯舍生命不舍戒律。戒刀是爲了讓自己明白,甯斷自己的命根,也不可以斷自己的戒根的這種決心。也就好像戒字邊上有一個戈,有一個刀槍一樣。
對五戒的內容,我略略地講一下,這每五條戒分開來講,那有得講。犯戒的對象啊、你的動機啊、實施的行爲、造成的後果啊…總共分這四條構成犯戒,我們在這裏沒有細講,只不過略略地講一下五戒的戒相。
還有一個遮,戒的遮,有七個遮。什麼叫遮呢?就是你如果犯了這樣的錯誤,連受戒的資格都沒有。
哪幾個遮呢?有沒有偷盜現前僧物?也就是說偷盜叁寶物。如果偷了叁寶物,比如我們廟裏面常常失竊,出家人的手機,門撬開偷去了;大殿門撬開,功德箱背去了;甚至我們銅的燭臺,銅的佛相,偷去當廢鐵爛銅賣。這種人受五戒的機會是沒有的,他可以受叁皈依。
爲什麼?偷叁寶物是要下地獄的,有下地獄的罪,他是得不到清淨戒體的。那有沒有辦法?他不能現前受戒,但可以現前忏悔。比如說我問有沒有偷盜現前僧物,如果有,今天就受不了戒。那以後能不能受戒呢?以後可以。那以後什麼時候可以受戒呢?他忏悔到清淨了就可以,就有資格來領受戒體了。忏悔裏面的種種忏,師父教他忏,忏得見瑞相了,說明地獄的業已經消掉了。否則的話,表面在受,沒有用的,他已經造了地…
《受持五戒 諷誦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