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月流光 法音清涼▪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外國人認爲那樣的環境,喝著啤酒最享受的,所以我特意開許說你可以喝啤酒,我就喝他們的汽水。

   坐了一會兒,他們鄰居也回來了,開party回來了。兩個女的年紀都很大了,我估計都將近四十歲了,但是都是單身女孩,所以他們稱她叫“聖女”。聖女大概有兩層含義,網絡上的聖女是剩下來的剩,剩下來的女孩子。

   你看,現在多美,太美了,萬道銀光啊!雲擁抱著它沈進去了,我們提前過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天正好十六。你看,萬道銀光,雲下面是紅色,又勾勒出一條銀邊來了。

   再回到這個聖女上,一個是剩下來的剩,一個是神聖的聖,現在又多了一個雙關語。她們性格非常開朗,也過來聊天,看到外國來的一個出家人,她們也很喜歡,正好是鄰居嘛。我就跟她們說,明天我就要回國了,今天是在歐洲的最後一個夜晚,我很喜歡這裏,所以我很留戀,不願意去睡覺。

   然後我又跟她們說,來到這裏我發現這個地方很多植物和我那裏很像,他院子裏種的杜鵑花,我寺院裏到處都是一叢一叢的杜鵑花,她那裏各種各樣的植物,我們這裏很多都一樣的。

   我說我飛機飛了十二個小時來到這裏,發現很多植物都一樣,很多花草都一樣,所以看到很熟悉。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大地上,大地是連在一起的嘛,也讓我感到無論走到哪裏都是一家人的感覺。

   我講這個的時候她們也認可,這幾個德國人,邀請我去的那位李奇爾先生,還有他們的鄰居:“嗯,是,其實地球就是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這個大地上。”我說對這些植物來說它並沒有國界,很多優秀的文化也是沒有國界的,大家共同的欣賞。

   那天聊到很晚,將近兩點多鍾,早上五點鍾就要起來。我們上很早的飛機,從漢堡飛到法蘭克福,法蘭克福轉中國航空公司,回中國。

  

  德國工作室與中國飲食

   那天我跟他們也是聊天納涼,在德國白天或晚上這樣晴朗,那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他們那大多數時候都是下雨,北歐那種陰沈的天氣。

   那裏的人很習慣于過室內的生活,德國人每個人都喜歡在室內,室內有他們的小工作間,埋頭在工作間裏頭,所以德國人製造出的東西好,也有這麼一個原因。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男的女的都有自己的工作間。

   那個“聖女”她就租他家房子住的嘛,她邀請我們到她房間參觀,她的廚房。她們外國人燒吃的不會很複雜,這邊是廚房,這個角就是她的小工作間。她租別人的房子住,還弄個小工作間,幹嘛的呢?做首飾,耳環啊戒指啊,自己做首飾。

   我看她做首飾的這套工具,比我上海老鳳祥工藝師弟子的工具還多,很全,各種格式的鉗子,臺鉗啊,一個女孩子她沒事在家做這些。

   那種氣候,像我去的時候,她們高興壞了,那麼好的氣候,有太陽,晴空萬裏,他們很少的,大多數都是下雨陰天。所以他們很多時間都是在室內,他們有自己的小手工,生活也很充實。每個生命會尋找快樂,人往高處走,每個生命都在尋找著快樂,離苦得樂是每個生命的共性,他們也活得不錯。

   我們想想這個多壓抑,每天下雨,陰沈沈的雲,壓得低低的,他們邊上就是大西洋,後面是北海,海邊上吹過來的這種濕氣和低緯度的冷空氣凝結成這種雲霧,壓得很低很低。

   所以造成了外國人喜歡喝咖啡,喜歡喝酒,喝酒可以暖身體。還一個他們喜歡吃肉,大塊大塊的肉。他們飲食很簡單,就是吃肉、喝酒、喝咖啡。

   像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自古以來人口就比較多,地也不算很大,多余的地不多,所以食物就不能單調,食物單調了根本不夠吃。所以我們中國人各種各樣的植物,各種各樣的動物都吃,吃動物吃植物想著辦法吃。

   你到歐洲看,一望無際的都是麥田,其他作物很少很少,他的主食就是面包。我們燒稀飯,吃飯,他們不習慣。就像我們中國北方人一樣,給他吃飯,吃幾頓就難受死了,他就要吃饅頭吃面。歐洲人也是的,吃稀飯不習慣。我們覺得那個米多好,他們不喜歡,他們就習慣吃面食。

   所以馬可波羅來中國學,回去的也都是面食,我們吃意大利面,披薩,都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回去的,現在風靡整個西方世界了。食物最美味的也沒學會,馬可波羅學了一半,披薩餅是學饅頭,沒學會,散了,饅頭散了就成了他們的披薩餅,你到必勝客去買就買披薩餅。

   中國的飲食文化,吃在中國。那天晚上我也給他們講,中國人的吃爲維護整個世界和平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人這麼聰明,中國人又能幹,他不去發揮,不去做其他的事情,把時間消耗在吃,消耗在搓麻將上。

   而且你看中國出家人那麼多,精神領域是一批大力量,一批大軍一樣的,自古以來中國出家人就很多的,孕育了非常高的精神文明。

   現在能出去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像我們在漢堡遇到的這幾種,中國的中醫,針灸。

  

  

  無爲而治“家天下”

   西餐館吃過了,再到中式餐館一吃,那明顯對比出來,中國小吃的東西多細啊!像法國大餐,它是一種氣派,派頭,吃掉一個盆子,碗給你換掉,又來一個,餐具上很講究。我們中國餐具上沒有那麼講究,爲什麼呢?不是中國不會講究,中國的手工業很發達,爲什麼不來做這些?因爲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的倡導者,像帝王,往往是一個文化的主導者,帝王文化,他會影響整個國家。

   但是像中國古代帝王他們很簡樸,就像西域當時給皇帝進貢來一個夜光杯一樣,那個餐具很漂亮的,是一種玉。大家很高興,很驚異,但是皇帝就說我要用這個的話,我還要配象牙筷啊,所以我不用,懂這個道理嗎?所以中國文化,那些皇帝很簡樸,他簡樸了,那當官的敢奢華嗎?當官的不奢華,最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沒有人剝削他。

   所以過去中國統治體系很簡單的,叫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天下。皇帝的生活是簡樸的,像一家人一樣的,他最高級別,下面一個一個都是以他爲模式下來的,所以以前中國叫無爲而治,治理天下無爲而治,皇帝做好榜樣就行了。

   皇帝如果奢華,那還了得,一奢華,大臣奢華,大臣一奢華,各路都奢華,最倒黴的是最底層的老百姓。所以中國博大的文化體系都是以愛民爲基礎的,爲什麼?民是什麼?民如水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中國過去講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好官叫勤政愛民,好官自身兩袖清風,廉潔奉公。這些詞語都是形容好官的,這些詞語不是現代發明的,古代傳下來的,這個就是道德准繩啊!

  感悟傳統文化 傳承千古文脈

   中國在這個地球上,文化頂峰一直持續到一百五十年前,全世界最發達的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再往前一點,像明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回去跟他們說東方有一個天堂,描繪給西方人聽,西方人都當成是一種夢幻一樣。

   中國曾經在這個世界上長時期的處于最領先的地位,所以文化跟大的自然環境、人文的背景都是有聯系的。

   像蔡禮旭老師他講過,他爲什麼會弘揚《弟子規》,他有一個儒家的傳承,這個就是無形的,不是說誰傳給他的,他有這個善根。有一天他讀著古人的書,恍然之間嚎啕大哭,他感受到古人叫文脈的傳承,中國數千年以來的文脈他感受到了,所以他發誓,從此之後他有一種責任感,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一個老師有一種使命感的時候,你看他講起來就精彩了,不要再看參考書了,他是很大善根的一個人。

   我們現在就是要把這個找回來,我們很感歎,我們現在就是要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再感悟到,再傳承下去。

   就像前兩天華表獎頒獎的時候,陳凱歌和馮小剛兩個人獲最佳導演,陳凱歌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也是很慷慨陳詞,就講到這個,要做一種文化的傳承者。陳凱歌這個人他爲什麼有思想,我在他的發言裏聽到了佛教的訊息,因爲他用了《華嚴經》裏的一句話“如大樹王花果枝葉豐茂。”這就是《華嚴經》裏的。他來比喻中國的電影文化,他說真正的根所吸收的營養,廣大的人民群衆,廣大的觀衆才是電影這棵大樹的根。他在描幕這個的時候,用到了《華嚴經》中的比喻,因爲原句就是這樣的,曠野之中有大樹王,這是《華嚴經》裏的句子。這說明一個研究《華嚴經》的人,他沒有思想才怪呢,所以他現在成爲中國叁大導演之一,還有張藝謀、馮小剛。

   沒有佛教這種養分來滋養,你想拍,你想找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在哪,根本邊都摸不到。我前兩年拍禅茶的時候,上海的導演也過來,手裏拿著一個照相機就十幾萬,給我拍幾張照,我有幾張很經典的照是他給我拍的。他連學佛都不想學,怎麼努力,好像運氣不好,沒有一種胸懷,沒有一種氣度,你怎麼出好片子?

   這次境外獲獎的導演就是拍《赤壁》的,香港的那位吳宇森,一看他的頭圓圓大大的,臉上放著光,他來拍《赤壁》才能拍出那種氣勢,叁國鼎立的那種氣勢。

   有的人一個因緣,一下就出名了,有的人唱首歌就出名了,一出名馬上就覺得自己遠遠不夠。大家喜歡你的時候,你走到社會的上層的時候,馬上你那點東西就不夠用了,有的人趕快學。發現好多這些名人都學佛,不學佛,你不到佛門裏來充充電就會很膚淺。

   我們佛教的文化,在面對東西方的時候,佛的文化,他的博大精深依然能夠涵蓋,所以佛教在任何地方沒有界限。

   這次我去歐洲也是體驗到了,我到哪裏是最吸眼球了,李奇爾跟他愛人比喻說我們師父走到哪像天使一樣,回頭率最高的,盯著看,很多不僅僅看,還表示善意啊,表示恭敬啊!

   其他的天神、護法善神,你們看那些照片好了,一是西方的護法善神對我們非常的歡迎,另一…

《明月流光 法音清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盂蘭盆供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