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等的。我們跟佛都是平等的了,那我們跟法師的地位有什麼高下?也是平等的,絕定沒有高下,沒有差別。他的年歲大,他學佛的時間比我們久,我們後學有問題可以向他請教,這個態度也是屬于尊師重道。
我們這種尊敬,對于一切人物也是平等的,普賢菩薩的十願,第一條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包括一切衆生,諸佛講叁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所以他對于叁世諸佛都是平等的恭敬,你說爲什麼?平等恭敬是你的性德,平等恭敬就是正等正覺。
你現在對于一切人不甘心,這個人我瞧不起,他不如我,我對他何必恭敬?生這個念頭就是你自己的迷惑顛倒,你的煩惱起現行,把你的自性蓋覆住了。如果是諸佛菩薩看到這些衆生,甚至于下等的動物,他的態度都是平等、恭敬,他跟我們不一樣。爲什麼?他不迷啊,我們迷了,迷了才起傲慢,覺悟裏沒有傲慢;傲慢是煩惱,大煩惱。
你看講到煩惱,根本煩惱“貪嗔癡”的底下就是“慢”;現在這個社會,稍稍有一點成就,就值得驕傲,你們想想看,那就是值得煩惱啦,值得迷惑顛倒啦。錯就在此地,現在社會上普遍都是迷惑顛倒,幾個人頭腦清醒,醒悟過來?
我們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學這些東西,就是要講求這些東西,特別是初入門,不能有差錯;開頭錯了,一錯到底,那太可惜了。一開端就要清楚,佛沒有別的,說個普通話來講,佛菩薩就是明白人而已,清醒人而已,我們願不願意作個明白人?願不願意做個清醒的人?如果都願意,那你一定要學佛。
學佛,這裏面有二層意思,一個就是學明白、學清醒,佛就是這個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第二個意義是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要學阿彌陀佛,要學和一切諸佛一模一樣;他們是已經明白、覺悟,他們是我們的好樣子、好榜樣。學佛有這麼二層的意思,如此,你才真的學會了,真的學像了,真的有成就了。這是我們初入門必須要認識清楚,要搞明白的。
我們再說六道的狀況,六道是煩惱變現的,煩惱是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輪回,有執著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一點大家要明了。
說實在話,我們絕不是二、叁年前、或十幾年前才開始學佛,那你就錯了,那有那麼容易。學佛的同修大概都承認一切衆生有叁世,我們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今天能發心學佛,那是因爲過去世,生生世世,有無量的善根,佛在大乘經上講的很多,聽說同修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多了,《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
經中明白告訴我們,像阿阇王子他們五百人,那是一個小團體,常常參加佛的講經法會。他們聽世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聽了很歡喜,動了心了,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佛有他心通,你一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佛告訴大衆,他們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一尊佛,不講別的,就說叁大阿僧祇劫吧,四百億,這是天文數字;你才曉得一個學佛人,善根深厚不可思議。
我們在座的同學裏,我想大多數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阇王子,爲什麼?他們供養四百億佛,如此的善根福德在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後,只動念頭,將來成佛想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想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今天聽到了,居然是要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你的善根福德就超過他們太多太多了;不要小看自己,覺得自己煩惱很重,業障習氣很深,總感覺到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這就是你自己想錯了,其實你真正發心求生淨土,你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我們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講過一遍,也用了四個月的時間,這部經特別是在中國佛教傳誦最深,許多人沒念過《彌陀經》,但不知道《金剛經》的人就很少,念《金剛經》的人多。《金剛經》上佛也曾講,你聽到這部經典而能相信,你不懷疑,你能夠接受,這個人的善根福德亦不可思議,絕定不是在一佛、二佛、叁佛、四佛、五佛所種的善根,這是無量佛來所種的善根。
你把此段和《無量壽經》阿阇王子那段合起來看,佛沒有妄語,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是無量劫來累積到今天的,真正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缺的是什麼?我們有善根,“因”已經有了,我們缺少“緣”如果因緣再具足了,那你這一生絕定去做佛,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都是真的事實。我們叁天這一點時間就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確確實實有機會在這一生成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你要是有這個願心,那你就要依照佛的教誨,佛教我們怎麼做的,我們要認真的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絕定不做。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信心要像《金剛經》上所說“信心不逆”那這一生當中就有把握成就。這是依靠佛的教訓,依靠佛所說的理論與方法,這就是得佛力的加持,得佛的保佑;佛是用經典保佑我們,是用經典當中的理論方法來幫助我們,這裏面絲毫的迷信都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既然知道六道、十法界是怎麼一回事情,六道是執著,十法界是分別;由此可知,我們一切都不執著了,煩惱就沒有了;一切都不分別,所知障就破掉了,這就能超越十法界。那到那裏去了?佛這時候不得已才爲我們說出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了。
一真法界裏面也有很多層次,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都是一真法界;在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共四十一個位子,這四十一個位子怎麼來的?妄想來的,諸位要知道,妄想也叫“無明”所以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法身就圓滿顯現了,這叫“究竟圓滿佛”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圓教初住菩薩,天臺家稱爲“分證即佛”;分證位有四十一個位子,到四十二位是究竟圓滿,這四十一個位子都叫“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可見得妄想最難破。
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也把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的狀況都包括在裏頭。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裏面,沒法子離開,怎麼辦?無論你想什麼辦法,還是離不開,你還是落在這個範圍當中,而且生生世世每況愈下,爲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生生世世累積,愈累積愈多,愈累積,這個病愈重,這是個大問題,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不解決,實在講就不得了,這個嚴重性,我們一定要知道。
我們在輪回當中,如果這一生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來生再搞六道輪回,必定是叁惡道的機會多,叁善道的機會少,這個是事實,並不是佛在經上說這些話來嚇唬人,佛沒這個意思。
我們冷靜去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嗯,我的善念多啊,都念佛嘛;那是你自以爲善念多;你再仔細想一想,你念佛是爲自己念,還是爲衆生念?爲自己就是惡念,爲自己是增長我執,《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是爲自己念的,增長我執,你還是脫不了六道輪回,還是不能往生。
你要知道,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佛號是念的不少,念得很多,但你那個心是自私自利,你不是菩提心,你看《無量壽經》,叁輩往生唯一的條件,從上上品到下下品,沒有例外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是有一向專念,但你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你還是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不爲自己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念佛起心動念爲衆生、爲佛教,不要爲自己,我們才有出路。
這二句話怎麼講法呢?不能不清楚;“爲佛教,爲衆生”你好像是聽懂了,其實沒懂;爲佛教是什麼?爲道場?爲寺廟?爲佛菩薩?你就搞錯了。爲衆生,我們去幫助一切衆生,出錢出力?這都搞錯了,都不是佛的意思,換一句話說,都不是覺悟的意思,你仍在迷惑顛倒。
爲佛法,你先要曉得什麼是“佛”什麼是“法”;“法”是一切諸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佛法裏將法分爲很多類,五欲、十二處、十八界,《楞嚴經》上講的“七大”這都是分類的方法。我們從最簡單的說法,大家很容易懂的,人、事、物,這個好懂、好分,我們把一切法分做這叁大類,這就是在我們眼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是“法”的意思。
“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叫做“佛法”爲佛法就是爲這個。我對人、對事、對物,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叫“我爲佛法”是這麼一個講法。
如果你對于一切法還感情用事,那你就是顛倒了,你就不是爲佛法了,你是在搞迷、邪、染,那是世間法,那是六道輪回法,絕定不能夠誤會,把“爲佛法”搞成爲六道輪回法,這豈不是顛倒了嗎?那怎麼可以?所以對于佛教的名詞術語要有正確的了解,不能把意思錯會了,也不能夠含糊籠統,要清楚、要明白。
爲衆生,怎麼樣爲一切衆生?要爲一切衆生做好榜樣,如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九法界衆生的好榜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個好樣子,要做一個“覺、正、淨”的樣子給人看,這叫“爲衆生”覺正淨怎麼個做法呢?就在生活裏而已,穿衣是覺正淨,吃飯是覺正淨,工作是覺正淨,爲一切衆生做示範,這叫“爲衆生”
你要是不相信,你去念《金剛經》,經的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在生活上示現,“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天天這麼做,這是做一個出家人的好樣子,他現的是出家身份,示現的是一個講經說法、教化衆生的身份;所以他就在這種生活方式、工作環境裏做一個好榜樣。
我們在《金剛經》上說的很詳細,佛就用這個…
《怎樣念佛往生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