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來是怎樣的結果、怎樣的歸宿,他就不知道了。他非常想知道,但是禅定智慧不能再向上提升,就沒有能力知道。所以這才感動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幫助這些人滿足他們的願望,滿足他們的需求,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說清楚、說明白。(990419早餐)
◎ 諸佛菩薩及法身大士的生活空間,是以虛空法界爲家,一切衆生是他的化身、應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種受用,不契入境界是無法體會得到的。(990420早餐)
◎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爲,等于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990421早餐)
◎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志》,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衆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裏,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裏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990421早餐)
◎ 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製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爲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爲己有,所以心沒有挂礙。(990421早餐)
◎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製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禅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禅師發起的。這個製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贊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于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製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990421早餐)
◎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爲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叁個機構:首座和尚,如同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阇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製定一些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990421早餐)
◎ 近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極處,原因就是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990421早餐)
◎ 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叁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即現今講的一般辦事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爲社會、國家、人民服務的本事,這是屬于政事。行有余力才能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將經典的理論、教誨,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逆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990421早餐)
◎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裏,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衆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于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爲此錯誤的認知,所以才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回;在輪回裏,此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于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六道輪回的根本原因,就是起于此錯誤的認知。(990422早餐)
◎ 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講“無我、無法”。相宗入門典籍《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注解非常豐富,在《卍續藏》裏就有六種注解。這部論所講的就是“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所以相宗一入門,就破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破了,就入大乘之門,這才算是入門。(990422早餐)
◎ 儒家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佛法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儒、佛所說的中心理念,確實能幫助一切衆生,達到幸福美滿的願望。(990426早餐)
◎ 世尊爲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舍得幹淨,活得自在快樂。世尊一生沒有道場,都是住小茅篷,佛集會講經就在草坪上、樹下。(990426早餐)
◎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沒有組織,沒有層層節製,只有師生關系。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學生。經上所看到的“上首”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組織。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愉快、幸福,原因是每天聞法,大家的思想見解逐漸相同。相同不是說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而是每個人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都舍棄,這就同了,這是“見和同解”。不是說佛的思想正確,我們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以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做我的思想。佛絕不做這種事情,這是魔做的。佛絕不控製人,佛教導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990426早餐)
◎ 現代社會很不安定,其根源何在?思想見解的錯誤,這是真正動亂不安的根源。若大家沒有正知正見,此現象必定會産生。正知正見,一定要靠教育。生而正知正見,真是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人,佛法講這都是佛菩薩應化世間,不是凡夫。凡夫無量劫來,受煩惱習氣的薰習,産生了錯覺,這是必然的現象,所以,一定要靠教學。(990428早餐)
◎ 佛法說得更圓滿、說得更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量劫的修學才達到究竟圓滿。圓滿之後,就能服務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由此可知,“學”的目的就是爲服務社會,服務大衆。從小往外擴大,服務家庭,服務宗族,服務鄉黨,服務國家,服務一切衆生。要是沒有良好的學養,服務就不圓滿;甚至于服務是在造罪業,給社會、國家、世界帶來災難。(990428早餐)
◎ 今天要想社會安定、繁榮、興旺,一切衆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要靠教育。儒家教育的目標,第一是明了人與人的關系,第二是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第叁是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佛法教育也有叁個目標,第一是“斷惡修善”,第二是“轉迷爲悟”,最後是“轉凡成聖”。所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不能脫離這個理念,一切衆生的劫難可以化解,社會可以恢複安定和平。(990428早餐)
◎ 世間人與佛菩薩最大的差別,就是覺迷、智愚。佛菩薩覺悟、有智慧;凡夫迷惑、愚癡。沒有智慧,思想見解脫離不了感情,感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果報的差別就大了,絕對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想到、見到的。(990430早餐)
◎ 經上說,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因爲自己的思想見解正確了。阿羅漢稱爲“正覺”,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自己的想法看法都靠不住。能將佛的話認真去思惟,深入去理解,而後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爲,此人真正有福。(990430早餐)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七 明佛陀教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