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二谛而說法。二谛就是真谛與俗谛。“真谛”,完全是說明諸法實相,沒有絲毫分別與執著,對此世間人難懂。“俗谛”,就是世間法,是依衆生的知見、常識,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達到極處,說俗谛即包含真谛,說真谛仍不離俗谛,真俗圓融,得大自在。世間人不但迷于真谛,也迷于俗谛。而佛能真俗圓融,就是真谛看破了,俗谛也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上的“住真實慧”,就是這個境界。佛菩薩在世所作所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弘法利生,惠以衆生真實之利。即使是惠以真實之利,他也一無所求,亦無分別執著。這些地方我們要清楚、要透徹,要認真學習。(981208早餐)
◎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此構想很好。現代我們提倡做“彌陀弟子”,彌陀弟子當然也是菩薩。要如何才能做到?這是教育問題。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人皆可以作聖賢,人皆可以爲堯、舜,關鍵就在教學。以佛法來講,教學是助緣、增上緣,若遇到好的增上緣,中人之才也可作聖作賢,這個例子佛門有,中國曆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羅漢、作菩薩,這是佛家教學高明之處。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個很好的例子。連下下根人都能證阿羅漢果,能成爲大菩薩,何況是中上根性之人?(981209早餐)
◎ 這幾年來,我們也開辟網路教學,將佛法送到網路上。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言論不能禁止,出版物自由流通,我們只有將如來正法,和古聖先賢的教誨,介紹給世人,讓大家仔細去比較,自由去選擇。現今只能用這種作法,決定不能用命令式的、強迫式的,這在古代能做到,現代做不到。即使是父親對待兒子,老師對待學生,都要彼此看作朋友,坐下來協商,這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實際的關系。在過去,長輩有權威,晚輩只有服從、接受教導。這種作法,中下根性的人確實都能得到利益。在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權威消失了,人人處于平等地位,只有互相交換意見,彼此協商。在這種環境下,教學比從前困難多了。(981212早餐)
◎ 佛法的教學,就是針對多元文化問題而建立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新興社區,也是提倡民主、自由、開放,歡迎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族類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移民到這個地區共同生活,他們也是異中有同,同不礙異,同異不二,多釆多姿,美不勝收,互贊互敬,互助合作,共同開發極樂世界,所以那個地區所集聚的族群,比地球要複雜得多。他們是通過高等智慧的教育,而達此目的。《華嚴經》裏,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這個情形!天堂又何嘗不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體呢!我們細心去觀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如來、上帝,如何面對現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從中得到啓示,智慧開了,就知道應該怎樣解決我們現前所面對的問題。(981213早餐)
◎ “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真覺悟者衆生即是自己,故佛菩薩皆以法界爲家園,故其教化能現樂土。(981213早餐)
◎ 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佛所行處”,就是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區,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呢?“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國家、地區、城市、村莊,所居住的一切不同族類衆生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能改變他們狹窄的胸襟,拓開心量,包容一切,銷镕一切,又能不壞一切,進而得到“天下和順”的效果,也就是一切族類大衆皆能和睦相處,互相隨順,就是現在講的“隨順多元自然生態的生活”。(981213早餐)
◎ 我希望“佛陀教育季刊”這份刊物能本著佛法現代化、本土化的宗旨,勸導世人和睦相處,宣揚大乘教義,達到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正如經中所說:“強不淩弱,各得其所”,我們能切實實踐這個理念,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這個刊物就成功了。我相信它能對這個時代做出真實的貢獻。(981213早餐)
◎ 佛菩薩偉大之處,在于從不與人爲敵,連對極惡的惡鬼也尊重愛護,因爲知道是同一根本,同一自性。曹植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是同根生,這個根就是真如自性。(981214早餐)
◎ 業因果報,是十法界轉變的樞紐。佛說:“佛法也是因緣所生。”凡夫要想成佛需要轉變,往至善的方面轉,使自性圓圓滿滿恢複,稱爲成佛。佛度衆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衆生何時覺悟,何時遇到緣分,每個人都不相同。諸佛菩薩有智慧觀機,觀機是用根本智,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教化衆生,善巧方便是屬于後得智;知道時節因緣是否成熟,知道應如何接觸、如何說法。(981216早餐)
◎ 世尊對待其他宗教,絕對不勸他們舍棄原先信奉的宗教,來跟他修學佛法。那種行爲等于是叫他不要父母,來跟我學,這是錯誤的。佛法是建立在孝親的基礎上,學佛之後,更要孝敬父母,更愛你的上帝,更愛護你的兄弟姊妹,這才是佛法。所以,佛法受到一切人天的尊重,佛被稱爲“世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做爲世尊的弟子,不可到處去破壞別人。這些處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一定要懂,要認真學習。(981216早餐)
◎ 佛教導我們修學,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于佛的教訓深信不疑;“解”是對于經典的理論透徹了解;“行”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證”是親自證得如同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今天會造業、會打妄想、會信口妄言,都是對理論不夠透徹,不知道利害,才造作極重的罪業,甚至毀滅佛法,障礙佛法,令人退心。(981221早餐)
◎ 我們既然發心要救自己,要救周邊的人,生活、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這就必須要曉得佛經的內容。其內容有四點—“教、理、行、果”。佛所說的話,後人記錄下來成爲經典,言語文字是“教”。教裏所蘊含的是“理”,理是理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事實真相,唯有佛能說得出來,因爲這是佛親證的境界,現量的境界,不是推測、妄想。佛除了將道理與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又教我們方法,使我們也能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這就是“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就是“果”。我們了解佛經的性質,對佛法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981221早餐)
◎ 這些年來,我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若叁天不勸,大家就忘得幹幹淨淨。這正是《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可是諸佛菩薩爲我們做榜樣、做模範,衆生再剛強難化,也不能舍棄,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981223早餐)
◎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很大的啓示。華嚴這一會,是世尊在菩提場定中所說,參與法會的大衆皆是法身大士。他們有許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團,遍布在虛空法界,數目無量無邊。由此可知,華嚴法會實際上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爲一會。華嚴如是,哪一會不如是?從此地深思,這暗示著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到成佛時,才意識“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徹底明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總體來說,虛空法界是自己一體,這才生起真正的慈悲。(981224早餐)
◎ 佛家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諸佛如來覺悟了,悟的就是這樁事;凡夫迷了,迷的也是這樁事。而事實真相裏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覺悟的人,稱作佛菩薩;迷惑的人,稱作凡夫。但覺與迷受用不同,迷人不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衆生是自己,所以在當中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981224早餐)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六 明佛陀教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