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完全是说明诸法实相,没有丝毫分别与执著,对此世间人难懂。“俗谛”,就是世间法,是依众生的知见、常识,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达到极处,说俗谛即包含真谛,说真谛仍不离俗谛,真俗圆融,得大自在。世间人不但迷于真谛,也迷于俗谛。而佛能真俗圆融,就是真谛看破了,俗谛也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的“住真实慧”,就是这个境界。佛菩萨在世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弘法利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即使是惠以真实之利,他也一无所求,亦无分别执著。这些地方我们要清楚、要透彻,要认真学习。(981208早餐)
◎ 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此构想很好。现代我们提倡做“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当然也是菩萨。要如何才能做到?这是教育问题。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人皆可以作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在教学。以佛法来讲,教学是助缘、增上缘,若遇到好的增上缘,中人之才也可作圣作贤,这个例子佛门有,中国历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罗汉、作菩萨,这是佛家教学高明之处。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个很好的例子。连下下根人都能证阿罗汉果,能成为大菩萨,何况是中上根性之人?(981209早餐)
◎ 这几年来,我们也开辟网路教学,将佛法送到网路上。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言论不能禁止,出版物自由流通,我们只有将如来正法,和古圣先贤的教诲,介绍给世人,让大家仔细去比较,自由去选择。现今只能用这种作法,决定不能用命令式的、强迫式的,这在古代能做到,现代做不到。即使是父亲对待儿子,老师对待学生,都要彼此看作朋友,坐下来协商,这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实际的关系。在过去,长辈有权威,晚辈只有服从、接受教导。这种作法,中下根性的人确实都能得到利益。在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权威消失了,人人处于平等地位,只有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协商。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比从前困难多了。(981212早餐)
◎ 佛法的教学,就是针对多元文化问题而建立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新兴社区,也是提倡民主、自由、开放,欢迎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族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移民到这个地区共同生活,他们也是异中有同,同不碍异,同异不二,多釆多姿,美不胜收,互赞互敬,互助合作,共同开发极乐世界,所以那个地区所集聚的族群,比地球要复杂得多。他们是通过高等智慧的教育,而达此目的。《华严经》里,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是这个情形!天堂又何尝不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呢!我们细心去观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毗卢遮那如来、上帝,如何面对现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智慧开了,就知道应该怎样解决我们现前所面对的问题。(981213早餐)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觉悟者众生即是自己,故佛菩萨皆以法界为家园,故其教化能现乐土。(981213早餐)
◎ 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佛所行处”,就是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区,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国家、地区、城市、村庄,所居住的一切不同族类众生接受佛陀的教导,就能改变他们狭窄的胸襟,拓开心量,包容一切,销镕一切,又能不坏一切,进而得到“天下和顺”的效果,也就是一切族类大众皆能和睦相处,互相随顺,就是现在讲的“随顺多元自然生态的生活”。(981213早餐)
◎ 我希望“佛陀教育季刊”这份刊物能本著佛法现代化、本土化的宗旨,劝导世人和睦相处,宣扬大乘教义,达到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正如经中所说:“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们能切实实践这个理念,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这个刊物就成功了。我相信它能对这个时代做出真实的贡献。(981213早餐)
◎ 佛菩萨伟大之处,在于从不与人为敌,连对极恶的恶鬼也尊重爱护,因为知道是同一根本,同一自性。曹植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同根生,这个根就是真如自性。(981214早餐)
◎ 业因果报,是十法界转变的枢纽。佛说:“佛法也是因缘所生。”凡夫要想成佛需要转变,往至善的方面转,使自性圆圆满满恢复,称为成佛。佛度众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众生何时觉悟,何时遇到缘分,每个人都不相同。诸佛菩萨有智慧观机,观机是用根本智,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是属于后得智;知道时节因缘是否成熟,知道应如何接触、如何说法。(981216早餐)
◎ 世尊对待其他宗教,绝对不劝他们舍弃原先信奉的宗教,来跟他修学佛法。那种行为等于是叫他不要父母,来跟我学,这是错误的。佛法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学佛之后,更要孝敬父母,更爱你的上帝,更爱护你的兄弟姊妹,这才是佛法。所以,佛法受到一切人天的尊重,佛被称为“世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为世尊的弟子,不可到处去破坏别人。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一定要懂,要认真学习。(981216早餐)
◎ 佛教导我们修学,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于佛的教训深信不疑;“解”是对于经典的理论透彻了解;“行”是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证”是亲自证得如同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今天会造业、会打妄想、会信口妄言,都是对理论不够透彻,不知道利害,才造作极重的罪业,甚至毁灭佛法,障碍佛法,令人退心。(981221早餐)
◎ 我们既然发心要救自己,要救周边的人,生活、修学一定要如理如法,这就必须要晓得佛经的内容。其内容有四点—“教、理、行、果”。佛所说的话,后人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言语文字是“教”。教里所蕴含的是“理”,理是理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事实真相,唯有佛能说得出来,因为这是佛亲证的境界,现量的境界,不是推测、妄想。佛除了将道理与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又教我们方法,使我们也能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这就是“行”。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就是“果”。我们了解佛经的性质,对佛法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981221早餐)
◎ 这些年来,我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若三天不劝,大家就忘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可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做模范,众生再刚强难化,也不能舍弃,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981223早餐)
◎ 佛法的修学,我们在《华严经》上得到很大的启示。华严这一会,是世尊在菩提场定中所说,参与法会的大众皆是法身大士。他们有许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团,遍布在虚空法界,数目无量无边。由此可知,华严法会实际上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为一会。华严如是,哪一会不如是?从此地深思,这暗示著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到成佛时,才意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彻底明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总体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一体,这才生起真正的慈悲。(981224早餐)
◎ 佛家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诸佛如来觉悟了,悟的就是这桩事;凡夫迷了,迷的也是这桩事。而事实真相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觉悟的人,称作佛菩萨;迷惑的人,称作凡夫。但觉与迷受用不同,迷人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众生是自己,所以在当中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981224早餐)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六 明佛陀教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