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粉及油餅)沒有嚼食(《毗奈耶經》稱爲時藥,世俗人作爲菜蔬的根、莖、花、果、葉等)的人;請加持我成爲沒有摯友沒有怙主的人;請加持我成爲人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人;請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許的福報。”之後,就小心謹慎地開始了艱難的苦行,經過刻苦不倦的觀修,獲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掉舉追悔之類分別念,彼等皆由散動而衍生,誰若行持無義之散亂,彼則不能斷除跅弛行。凡愚喜愛高談世間語,殊勝言行凡愚皆斷絕,增長貪嗔分別念深重,是故于彼過患莫貪執。”
加哲仁波切也深有體會地說:“去年之前的夢境一直沈浸于善行之中,中途因爲散亂而令這種境界消失了,幾天前依靠這種斷除散亂的方法,才得以恢複如初。如果所謂“生長福德”之說根本無從生起,福德反而會自尋上門。”同樣,要舍棄今生,就必須將狗咒(即不會被狗追咬的咒語,此處代表那些打著佛教旗號所作的荒唐無聊的行爲)等蠅頭微利及一切煩冗瑣事徹底抛棄。
基巴雲:“衆多利即隱身樹(對曾作鴉巢的樹枝施行法術,持此樹枝即能隱身,此處含義不明,望大家斟酌),欲自在者當盡力,學問多乃糊口計,知而不行失關要。”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貪念粗重之人的心態:“彼等貪念猛厲生,于諸美味貪執盛,簡陋菲薄心不悅,樂于此等過患行。”
《虛空藏》中極力勸戒修行人:“抛棄家庭與依靠,逐利瑣事極寡鮮,行于寂靜之深山,俨若野獸般生存。”
十一、憶念妙欲過患
修法的成功與否還取決于是否了知妙欲的過患。聖者無著對于經中之說在《本地分》(古印度佛學家無著所著《五地論》或《瑜伽師地論》之一分卷)之注疏中闡釋道:“經雲“衆生具有忘失想,安于所诠之諸衆,于所诠義未通達,終與死神相值遇。若能明了所诠義,則除知所诠以外,其他所诠不存在,能诠者之心亦無。”其含義可如此領會:比丘、婆羅門以及在家諸衆,若要尋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須依靠言語進行吩咐和說明,故將妙欲稱爲“所诠”;另外,由于世間的濁骨凡胎們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諸佛菩薩針對其過咎深入細致地進行诠釋,從這一角度來講也可將妙欲稱爲“所诠”。彼等“所诠”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衆生們卻未能察覺,仍然沈湎其中,悠哉樂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積累善惡之業,並因業而感受生死之苦。
“具有遠見卓識之智者們,由于深明妙欲的罪咎,無論親屬、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棄而出家。爲了獲得涅槃,而悉心畢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許會對他們譏諷謾罵道:“你因爲不喜歡自己的親友,才放棄今生的享受,並精勤地修行,難道不是爲了來世獲得更大的享樂嗎?”即使遭到這樣的惡語中傷,他們也能堅定立場,明白自己並沒有這些過失。甚至對于自己是否有此等過失的想法也從不上心。因爲他們沒有絲毫追求今生以及來世享樂的念頭。
“經雲“是故當斷名色之希求,斷除我慢不具貪欲心,煙霧清淨無損無希冀,人天界中爾等不存在。”其內涵可理解爲:因所謂“名色”,能使近取五蘊之身現見痛苦的緣故,所以應當摧滅欲念,使貪執徹底根除。如果這種決心能再再增長,就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並能將貪執的隨眠習氣徹底掃除。所謂“煙霧”即是指耽執,其行迹于叁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低劣的分別念甚至不能讓人安于平庸,是令人煩亂急噪、尋釁爭鬥的罪魁禍首。如果能將彼等貪欲徹底屏棄,從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淨安閑生活的通衢大道。
“我們應當做到,不論施主迅速快捷地供養了多麼琳琅滿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對施主以及所得沒有半點貪念,則是以貪欲不能損害;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會大失所望、咬牙切齒、怒火中燒,則是以嗔恚不能摧伏;如果能通達利益的過患,並以正念攝持而享用,則是以愚癡不能毀損。不論施主給予何等的供養,也應平等相視,絕對不能有任何希圖之念。
“晝夜之間,數不勝數的死緣會隨時隨刻地侵擾我們,所以,應當謹小慎微地住于行將就木的念頭中,恒時憶念死亡。這樣的阿羅漢,則無須領受來世,人天世界也就不會再次出現了。”
因此,了知妙欲的過患極爲關鍵,在衆多的經典以及論著中,都不吝重墨,大張旗鼓地對此理加以明示。在本人所著的《善護論》等著作中,也廣泛深入地宣說了這一主題。
十二、唾棄世間八法
一言以蔽之,切莫沾染世間八法這一點也是極其首要的。直貢法王(俗名傑·節定衮波,法名仁親華,大班智達釋迦西日稱其爲龍樹菩薩的化身,是至尊帕莫哲巴的弟子,具有不可捉摸的神通神變,培養了杜加瓦、拉囊巴或節熱等衆多成就者,創建了顯赫一時的直貢寺,該寺曾統帥十八大部落)曾雲:“無論如何于死皆不利,世間瑣事虛僞不可依,八法仿佛彩虹之圖案,是否值得信賴當觀察。”
熱比旺修也雲:“追求世間之八法,稱頌譏諷毀與譽,利益衰損苦與樂,于彼欣樂與憎恨,妄念粗大之諸衆,雖爲修士無修心,往昔今後當下行,可否抛卻諸八法,應當扪心而自問。”
十叁、切莫貪歡逐樂
善知識桑莫瓦(出生于達波拉傑家族,統領十幾大部落,爲聞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之傳承,精通叁藏,學問廣博,修習四續部,並因修煉那諾六法而獲得絕地火之妙力,具有神奇莫測之神變神通,之後依止嘉麻卓衮十二年,並將上師視爲真佛,于上師示現涅槃後仍能隨時觐見其真顔,並親睹上師度化衆生等衆多絕倫逸群之事業,在卓衮上師前接受灌頂並領受教誨發起菩提心時,以上師之加持力親見善財童子參谒一百余名上師的神奇經曆,據說這種境界首先由節欽波大師向卓衮示現,再由卓衮爲其展示的,師徒叁人一脈相承,以大量超塵拔俗之事迹,而使他們的傳記顯得異彩紛呈,令人信心大增,後來,桑莫瓦前往卓衮上師的寺院——桑耶特桑莫寺,住世七十八年,其大弟子有拉·給登崗瓦、拉·森喀瓦、拉·頗衮薩瓦以及拉·拉梭瓦蘭的噶瑪瓦,他們都分別修建了自己的寺院,另外桑莫瓦大師還調化了大量成就卓著的門徒)見到世間之人爲八法而辛勤勞碌,不由得觸目興歎:“世間八法對于我們世間衆生而言是極爲普遍的。其中,對快樂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衆生的共同行爲。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衆生都在爲自己所希冀的快樂而東奔西跑、晝夜顛簸。
其實,一切快樂的根源都潛伏著痛苦。所以,我們不應該面對快樂就欣悅開懷,值遇痛苦就灰心喪氣。如果爲了今生的快樂,而花費大量心思,甚至不擇手段,勢必埋葬自己的來世。如果象這樣貪圖快樂幸福,則無論是修法還是做世間的任何事務,都是追求今生、沈溺于世間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應當深思!後人也應以此爲借鑒,審慎思維,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面對快樂和痛苦,人們總會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心態:)如果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快樂藏形匿影,讓自己不能捕捉,人們就會迫不及待地生起這樣的貪念:如果快樂能從天而降,與我相遇,那是多麼舒心惬意的事啊!
如果快樂之事已成定局,人們就會認爲:這是多麼令人歡喜啊!進而對現有的境況産生強烈的貪執;
如果夢寐以求的幸福快樂果真如願而至,又生起但願這一切能與我長相伴隨、永不分離的不願失離的貪執;
如果曾經體驗過的幸福快樂,如今已撒手而去,人們就會對往昔的快樂幸福再叁憶念回味。在追憶中産生“渴望重溫昔日舊夢的強烈貪執”。
相反,人們對痛苦卻是畏懼退避、視若仇敵。如果痛苦不召而至,就會産生希望痛苦沒有出現的願望,繼而對遠離痛苦産生強烈的渴求之情;
如果痛苦沒有出現,就會産生沒有痛苦是多麼的可心如意,千萬不要讓痛苦降臨到我頭上的切切之情;
如果快樂痛苦都沒有糾纏自己,就會産生安于現狀、患得患失的執著之情。
簡而言之,無論興衰榮枯的何等現象出現,人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貪婪執著所羁駕。這些現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間八法的典型事例。
那麼,如何才能駕禦自心,讓以上的情況不複出現呢?熱比旺修雲:“檀香斧頭同等時,即可稱爲離貪者。”意思是說,如果有一人十分謙恭地用檀香粉爲其身體的一方塗抹也不會生起愉悅;而在身體的另一方,被人用斧頭無情地砍劈,也不會生起惱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不論今生出現成敗利鈍等何種場面,都會對世間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動之心。
因此,作爲我們這些初發心者,即使從內心深處沒有生起如此真實無僞的境界,做不到親怨平等,也應調整自己的內心,抛開一切歡喜憂愁的分別妄念,專心致志地觀修串習,這一點尤爲關要。
如果因爲佛法的緣故,而使世間人垂涎欲滴、苦苦尋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應當于深明其過患的境界中,既無歡喜,也無憂患地享受。並時時刻刻思索我們在前面再叁宣講,以後還將反複論證的諸多過患,進而生起猛烈的厭離心,千方百計、黾勉不倦地盡力將一切受用抛棄。如果不能做到,比如爲了佛法而不得不享受這些受用,佛陀也曾開許:如果爲了衆生的利益,而必須享受這些妙欲,若能時刻提起正念,並以發菩提心攝持等方式行持,就沒有過咎。
傑欽波(法名旬呢紮,依止至尊得厄色巴,博通教法,證悟精深,神通神變得心應手,並面見衆多本尊,具有無量功德,創建仁欽崗寺及熱娘寺,聚集僧衆八百余名,享年八十二歲高齡,八大弟子中有心子卓衮及衮西紮二位,另外,南方的香衮、哲松瓦的達當波格西、衛夏色叁位,在衛壓卓創建了德夏江寺,衛夏色還在南岩及若地也建立了寺院,另外,尊者還培養了衆多的其他弟子,他們都是善妙正法不可多得的護持者)尊者雲:“我們若能象種敦巴格西那樣念誦他時常複述的舍棄今生的偈頌,至少也能僅僅以詞句…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