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粉及油饼)没有嚼食(《毗奈耶经》称为时药,世俗人作为菜蔬的根、茎、花、果、叶等)的人;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挚友没有怙主的人;请加持我成为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人;请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许的福报。”之后,就小心谨慎地开始了艰难的苦行,经过刻苦不倦的观修,获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掉举追悔之类分别念,彼等皆由散动而衍生,谁若行持无义之散乱,彼则不能断除跅弛行。凡愚喜爱高谈世间语,殊胜言行凡愚皆断绝,增长贪嗔分别念深重,是故于彼过患莫贪执。”
加哲仁波切也深有体会地说:“去年之前的梦境一直沉浸于善行之中,中途因为散乱而令这种境界消失了,几天前依靠这种断除散乱的方法,才得以恢复如初。如果所谓“生长福德”之说根本无从生起,福德反而会自寻上门。”同样,要舍弃今生,就必须将狗咒(即不会被狗追咬的咒语,此处代表那些打着佛教旗号所作的荒唐无聊的行为)等蝇头微利及一切烦冗琐事彻底抛弃。
基巴云:“众多利即隐身树(对曾作鸦巢的树枝施行法术,持此树枝即能隐身,此处含义不明,望大家斟酌),欲自在者当尽力,学问多乃糊口计,知而不行失关要。”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贪念粗重之人的心态:“彼等贪念猛厉生,于诸美味贪执盛,简陋菲薄心不悦,乐于此等过患行。”
《虚空藏》中极力劝戒修行人:“抛弃家庭与依靠,逐利琐事极寡鲜,行于寂静之深山,俨若野兽般生存。”
十一、忆念妙欲过患
修法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是否了知妙欲的过患。圣者无著对于经中之说在《本地分》(古印度佛学家无著所著《五地论》或《瑜伽师地论》之一分卷)之注疏中阐释道:“经云“众生具有忘失想,安于所诠之诸众,于所诠义未通达,终与死神相值遇。若能明了所诠义,则除知所诠以外,其他所诠不存在,能诠者之心亦无。”其含义可如此领会:比丘、婆罗门以及在家诸众,若要寻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须依靠言语进行吩咐和说明,故将妙欲称为“所诠”;另外,由于世间的浊骨凡胎们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诸佛菩萨针对其过咎深入细致地进行诠释,从这一角度来讲也可将妙欲称为“所诠”。彼等“所诠”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众生们却未能察觉,仍然沉湎其中,悠哉乐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积累善恶之业,并因业而感受生死之苦。
“具有远见卓识之智者们,由于深明妙欲的罪咎,无论亲属、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弃而出家。为了获得涅槃,而悉心毕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许会对他们讥讽谩骂道:“你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亲友,才放弃今生的享受,并精勤地修行,难道不是为了来世获得更大的享乐吗?”即使遭到这样的恶语中伤,他们也能坚定立场,明白自己并没有这些过失。甚至对于自己是否有此等过失的想法也从不上心。因为他们没有丝毫追求今生以及来世享乐的念头。
“经云“是故当断名色之希求,断除我慢不具贪欲心,烟雾清净无损无希冀,人天界中尔等不存在。”其内涵可理解为:因所谓“名色”,能使近取五蕴之身现见痛苦的缘故,所以应当摧灭欲念,使贪执彻底根除。如果这种决心能再再增长,就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并能将贪执的随眠习气彻底扫除。所谓“烟雾”即是指耽执,其行迹于三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低劣的分别念甚至不能让人安于平庸,是令人烦乱急噪、寻衅争斗的罪魁祸首。如果能将彼等贪欲彻底屏弃,从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净安闲生活的通衢大道。
“我们应当做到,不论施主迅速快捷地供养了多么琳琅满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对施主以及所得没有半点贪念,则是以贪欲不能损害;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会大失所望、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则是以嗔恚不能摧伏;如果能通达利益的过患,并以正念摄持而享用,则是以愚痴不能毁损。不论施主给予何等的供养,也应平等相视,绝对不能有任何希图之念。
“昼夜之间,数不胜数的死缘会随时随刻地侵扰我们,所以,应当谨小慎微地住于行将就木的念头中,恒时忆念死亡。这样的阿罗汉,则无须领受来世,人天世界也就不会再次出现了。”
因此,了知妙欲的过患极为关键,在众多的经典以及论著中,都不吝重墨,大张旗鼓地对此理加以明示。在本人所著的《善护论》等著作中,也广泛深入地宣说了这一主题。
十二、唾弃世间八法
一言以蔽之,切莫沾染世间八法这一点也是极其首要的。直贡法王(俗名杰·节定衮波,法名仁亲华,大班智达释迦西日称其为龙树菩萨的化身,是至尊帕莫哲巴的弟子,具有不可捉摸的神通神变,培养了杜加瓦、拉囊巴或节热等众多成就者,创建了显赫一时的直贡寺,该寺曾统帅十八大部落)曾云:“无论如何于死皆不利,世间琐事虚伪不可依,八法仿佛彩虹之图案,是否值得信赖当观察。”
热比旺修也云:“追求世间之八法,称颂讥讽毁与誉,利益衰损苦与乐,于彼欣乐与憎恨,妄念粗大之诸众,虽为修士无修心,往昔今后当下行,可否抛却诸八法,应当扪心而自问。”
十三、切莫贪欢逐乐
善知识桑莫瓦(出生于达波拉杰家族,统领十几大部落,为闻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之传承,精通三藏,学问广博,修习四续部,并因修炼那诺六法而获得绝地火之妙力,具有神奇莫测之神变神通,之后依止嘉麻卓衮十二年,并将上师视为真佛,于上师示现涅槃后仍能随时觐见其真颜,并亲睹上师度化众生等众多绝伦逸群之事业,在卓衮上师前接受灌顶并领受教诲发起菩提心时,以上师之加持力亲见善财童子参谒一百余名上师的神奇经历,据说这种境界首先由节钦波大师向卓衮示现,再由卓衮为其展示的,师徒三人一脉相承,以大量超尘拔俗之事迹,而使他们的传记显得异彩纷呈,令人信心大增,后来,桑莫瓦前往卓衮上师的寺院——桑耶特桑莫寺,住世七十八年,其大弟子有拉·给登岗瓦、拉·森喀瓦、拉·颇衮萨瓦以及拉·拉梭瓦兰的噶玛瓦,他们都分别修建了自己的寺院,另外桑莫瓦大师还调化了大量成就卓著的门徒)见到世间之人为八法而辛勤劳碌,不由得触目兴叹:“世间八法对于我们世间众生而言是极为普遍的。其中,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众生的共同行为。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众生都在为自己所希冀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昼夜颠簸。
其实,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潜伏着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该面对快乐就欣悦开怀,值遇痛苦就灰心丧气。如果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如果象这样贪图快乐幸福,则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务,都是追求今生、沉溺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应当深思!后人也应以此为借鉴,审慎思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面对快乐和痛苦,人们总会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心态:)如果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快乐藏形匿影,让自己不能捕捉,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生起这样的贪念:如果快乐能从天而降,与我相遇,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啊!
如果快乐之事已成定局,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多么令人欢喜啊!进而对现有的境况产生强烈的贪执;
如果梦寐以求的幸福快乐果真如愿而至,又生起但愿这一切能与我长相伴随、永不分离的不愿失离的贪执;
如果曾经体验过的幸福快乐,如今已撒手而去,人们就会对往昔的快乐幸福再三忆念回味。在追忆中产生“渴望重温昔日旧梦的强烈贪执”。
相反,人们对痛苦却是畏惧退避、视若仇敌。如果痛苦不召而至,就会产生希望痛苦没有出现的愿望,继而对远离痛苦产生强烈的渴求之情;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产生没有痛苦是多么的可心如意,千万不要让痛苦降临到我头上的切切之情;
如果快乐痛苦都没有纠缠自己,就会产生安于现状、患得患失的执着之情。
简而言之,无论兴衰荣枯的何等现象出现,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执着所羁驾。这些现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间八法的典型事例。
那么,如何才能驾御自心,让以上的情况不复出现呢?热比旺修云:“檀香斧头同等时,即可称为离贪者。”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人十分谦恭地用檀香粉为其身体的一方涂抹也不会生起愉悦;而在身体的另一方,被人用斧头无情地砍劈,也不会生起恼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不论今生出现成败利钝等何种场面,都会对世间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动之心。
因此,作为我们这些初发心者,即使从内心深处没有生起如此真实无伪的境界,做不到亲怨平等,也应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专心致志地观修串习,这一点尤为关要。
如果因为佛法的缘故,而使世间人垂涎欲滴、苦苦寻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应当于深明其过患的境界中,既无欢喜,也无忧患地享受。并时时刻刻思索我们在前面再三宣讲,以后还将反复论证的诸多过患,进而生起猛烈的厌离心,千方百计、黾勉不倦地尽力将一切受用抛弃。如果不能做到,比如为了佛法而不得不享受这些受用,佛陀也曾开许: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必须享受这些妙欲,若能时刻提起正念,并以发菩提心摄持等方式行持,就没有过咎。
杰钦波(法名旬呢扎,依止至尊得厄色巴,博通教法,证悟精深,神通神变得心应手,并面见众多本尊,具有无量功德,创建仁钦岗寺及热娘寺,聚集僧众八百余名,享年八十二岁高龄,八大弟子中有心子卓衮及衮西扎二位,另外,南方的香衮、哲松瓦的达当波格西、卫夏色三位,在卫压卓创建了德夏江寺,卫夏色还在南岩及若地也建立了寺院,另外,尊者还培养了众多的其他弟子,他们都是善妙正法不可多得的护持者)尊者云:“我们若能象种敦巴格西那样念诵他时常复述的舍弃今生的偈颂,至少也能仅仅以词句…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