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方式来对治,从而断除世间八法。”

  宗喀巴大师也云:“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追逐想望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稍倾忆念世间之圆满,则如进入炽燃铁室中,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我们就应当这样发愿做一名对快乐决不贪求,对痛苦却甘愿领受的修行人。

  《因缘品》云:“恒时贪图乐,俱往欢喜行,为爱召唤众,如兔趋网罟。”

  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基巴也一再规劝后人:“以风席卷此生乐,实修担待诸痛苦,苦行抛却己身命。”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云:“轮回当中本来没有快乐,我们现在自以为是快乐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谓快乐等等,只不过是将息灭饥渴之苦命名为快乐而已。

  “为什么是这样呢?众所周知,如果一直让饥饿的痛苦持续,这种痛苦就会越发增盛。同理,如果一直持续不断地享受美味佳肴,则不但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这就充分地说明,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享受美味佳肴,虽然可以平息饥饿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开始长出了苗头。我们却想当然地将这些诩为快乐。

  “由此可以推断,轮回中的一切快乐,本来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过被我们冠以“快乐”的美名而已,我们却因此而对安立的快乐百般贪执,于其相反的违品恨之入骨。因为对彼等过患不了知,而愚痴地积业,从而流转轮回。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这样的意念:谁会留恋这些轮回的所谓安乐呢?!”

  十四、修习苦为助伴

  仅仅不贪执快乐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将痛苦视为助伴,象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博朵瓦尊者所讲的一些寓言,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种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罗当巴,包括阿巴、耶巴以及东瓦三地,在阿巴有一个人名叫芒赞。

  “一天,他的妻子试探性地问他:“你是愿意连续三年以粥唯生,其后永享美味。还是愿意连续三年享用美味,之后永远喝粥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喝粥三年了!这样我就可以积攒满满一桶无量光、启明星以及狮臂(都是名贵松耳石的名称)等各种各样的松耳石。”

  “(世间的人为了长远的享乐尚且甘愿承受暂时的痛苦,)同样,我们为了修法就更应该卧薪尝胆、与苦相伴了。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战,就不能调服自心,就会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世间的人也明白,)如果认为氆氇只需经过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话,这样做出来的氆氇就不够结实。只有通过两人分别从两个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将对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质地精良、经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同样,修法之时,若没有瞻前顾后、踌躇不决,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稳操胜券。拥有不计其数的锋矛利剑并不能称之为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战胜敌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所以,我们应当慷慨无畏地宣言:“别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这样让自心依于贫穷,安于贫困直至死亡,(由于自己的尸体弃置荒野、无人认领,)几天以后,饿狗就会前来舔食自己的脚,儿童就会用棍棒抽打自己的头。我们应当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

  “总之,若想不再流转于轮回,尤其是恶趣以及无间地狱中,就必须有敢于喝下别人不喝的洗碗残汤,穿上被人当成坐垫的破衣烂衫的勇气。”

  至尊宗喀巴大师云:“世间圆满皆欺惑,唯一利者即胜法,与法相遇仅一次,故当思维彼等义。”

  夏沃瓦格西的一席话可谓字字千金:“如果上午没有呆在床榻之上(厉行对治),下午内心就会被狡诈之念所占据。因此,所有的青年人在身心强壮有力、朝气蓬勃的时候,对治的力量也坚不可摧,此时若与烦恼交战,必将立于不败之地。(若此时不行对治)等到胸膛已经布满皱纹的垂暮之年,应当虚弱衰老的烦恼仍生机勃勃,不应衰老的对治反而老态龙钟、力不从心。就会做出各种有失妥当的言行举止,给他人留下的都是极坏的印象。”

  世尊云:“忍者有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以及谛察法忍。”在其他的经典论著中,宣讲安忍的篇幅,也可谓卷帙浩繁。前辈的上师们都勇于承受三安忍等的磨难,或者将苦难看作是促进修行的助缘而进行实修,并与前面所讲的“四依”等“十大至宝”结合起来进行修持。谛察法忍与所谓“智慧金刚助伴”,说的都是同一含义,我们应当对其进行观察抉择,并以观修的方式来修心。

  云龙瓦格西闭关时,一位信士拉着他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祈求尊者赐予一段言教,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年纪轻轻就出家,应该专注地修持一门临死不后悔的法。吃糌粑维持生存,披破衣抵挡风寒,与乡邻素不相识,持低劣之位,著褴褛衣衫。远离故乡,像服用甘饮一样地聆听善知识的教诲,即使此生遭受闲言碎语式的讥毁詈骂,即使林木断塌、山洪爆发也无动于衷,只有这样精勤修持,才能(在临死之时)不会后悔。”

  博朵瓦尊者云:“他人于我生悲心,吾则恒时欢喜住,此人具法他人无。”又云“佛陀教法隐没之时,喜黑法方实力强大,喜白法方势单力薄。是故趋入非法之徒,长寿无病利惠众多,趋入正法适得其反,此本规律修士莫惧。敦巴格西如此教我,故当思维此对治法。”显而易见,于此五浊兴盛之时,想没有痛苦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应当坦然地面对各种厄难,而毫无怯懦之心。

  萨迦班智达云:“诤时福报圆满者,百里难得挑其一,朽塘若将水注满,必有一方会毁塌。何人如若具财富,彼则难有贵种姓。子孙满堂富者鲜,彼者若具怨敌至。尔等俱皆圆满者,多数即将趋死城。”

  喀瓦格西也殷切地说道:“违缘乃为善知识,障碍本是劝善者,苦难实为恶扫帚,莫视不喜为祸矣!”

  《入行论》也云:“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我们如果能生起如此定解,则能将过失转为功德,将痛苦化为快乐。修法之时,无论出现何等的违缘障碍、艰难险阻都不能损害。

  博朵瓦尊者云:“有的商人在下雪之时也会说:“这样对马蹄有利。”晚上下雨的时候会自我安慰:“这样敌人就不会来侵扰了。”同样,我们也应将疾病、贫困、诽谤,乃至梦中的痛苦都转为道用而使罪障清除,并生起诸多功德。此时,能出现违缘障碍反而成了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果能这样的话,违缘就成了我们修行的最佳良伴。”

  那么,如何将痛苦转为道用呢?关于此理,正如前面所引用的《入行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教言中所讲的那样,不论出现何等不愿出现的事情,都应当反复思维如果闷闷不乐实在于理不容,欢欣鼓舞才是理所当然的道理,继而满心欢喜并以发心摄持。如同匝沃之女的公案那样,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并修持自他相换等等,这就是最为关键的要诀。

  当然,虽然道理是这样,但也不必矫枉过正。如果我们患了疾病,有治疗的手段,还是应该及时治疗,而不应讳疾忌医。智者们对此也是认可的,故没有什么不合理。

  恰卡瓦菩萨(法名益西多杰,夏氏家族后裔,出生地为罗若,首先修习三藏,其后依止夏瓦并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夏寺位于许地,夏本巴寺位于达耶山脚,恰卡瓦菩萨创建了恰卡寺,聚集僧众九百名,七十五岁时圆寂于塔颇,具有绝伦逸群之广博功德,其大弟子色节沃创建学沃寺,囊巴达热创建了卡寺,瑜伽士香森是恰卡瓦与卓衮桑及二位的弟子,他创建了卓巴寺,主要讲闻律藏,享年七十六岁,为功德盖世之大成就者)云:“内心常与乐相伴,遇境皆与修结合,果报皆知业追讨,观修众生之深恩,此四行乃胜方便。”上师们也都这样说道:无论出现何种事与愿违的结果,都决不以分别念跟随,而是坦然安住,这就是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法。

  藏巴加惹云:“被线疙瘩捆缚(形容极为执着)的人,就会被痛苦与贪嗔所缠绕,通晓如何令自心松弛的人,大乐就会与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嘉尔瓦羊衮巴也曾不厌其详地再三宣说此理。若能如此通达如何将恶缘转为道用,就能永不间断地恒享幸福快乐。

  善知识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苦乐皆具虚伪性,知调心否为要领,烦恼盛衰亦虚伪,对治强弱为要领。”

  喀巴格西也叮咛道:“内心取舍若未晓,无论如何无乐时,通达取舍之智者,恶缘亦为助伴矣!”藏巴加惹云:“若视痛苦为良伴,即为行为之正量;若能抛弃珍爱物,即为睿智之正量;遭遇何等违缘障,如如不动稳重量。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师尊已困躺,具邪见者难察访;具信心者之门房,殊胜正法已困躺,未视苦为助伴者,难以察觉与寻访。”

  基巴云:“如果没有自心坎深处对贪念生起舍弃之心,即使行持以水维生的苦行也是枉然,终不能趋至究竟;如果没有了知轮回的痛苦,就不会萌生出离轮回的厌倦之心;如果不能晓悟内心的取舍,就会成为头脑简单、无有主见之徒,并永时不得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苦乐并非建立于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而在于内心修养的高低。我们应当明了此理,并进而抛却一切世间的烦杂事务。

  绰颇译师云:“谋求今生之高位,成事不足反添苦,战战兢兢终溃败,故当舍弃诸贪执。”宗喀巴大师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将世事,如同杂秕而扬弃,故应昼夜求真实。瑜伽我亦如是修,…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