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方式來對治,從而斷除世間八法。”
宗喀巴大師也雲:“以此善行爲例而獲致,叁時所屬自他之善根,但願一切生生世世中,若與勝妙菩提相違逆,追逐想望之利及名聲,眷屬利養威望等樂因,祈願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無上菩提因。縱然無樂百般苦相逼,稍傾憶念世間之圓滿,則如進入熾燃鐵室中,芝麻許之渴慕亦不生。”我們就應當這樣發願做一名對快樂決不貪求,對痛苦卻甘願領受的修行人。
《因緣品》雲:“恒時貪圖樂,俱往歡喜行,爲愛召喚衆,如兔趨網罟。”
克怎巴雲:“若未究竟舍離貪欲念,此生瑣事則如水波紋,一波方平諸浪又興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薩迦班智達也雲:“心思繁雜則令散亂衆,事務接踵而至恒忙碌,諸等皆需漸次受誘惑,如此虛耗人生可知曉?”
基巴也一再規勸後人:“以風席卷此生樂,實修擔待諸痛苦,苦行抛卻己身命。”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雲:“輪回當中本來沒有快樂,我們現在自以爲是快樂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謂快樂等等,只不過是將息滅饑渴之苦命名爲快樂而已。
“爲什麼是這樣呢?衆所周知,如果一直讓饑餓的痛苦持續,這種痛苦就會越發增盛。同理,如果一直持續不斷地享受美味佳肴,則不但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會痛苦不堪。這就充分地說明,在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快樂,本來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享受美味佳肴,雖然可以平息饑餓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開始長出了苗頭。我們卻想當然地將這些诩爲快樂。
“由此可以推斷,輪回中的一切快樂,本來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過被我們冠以“快樂”的美名而已,我們卻因此而對安立的快樂百般貪執,于其相反的違品恨之入骨。因爲對彼等過患不了知,而愚癡地積業,從而流轉輪回。
“所以,我們應當生起這樣的意念:誰會留戀這些輪回的所謂安樂呢?!”
十四、修習苦爲助伴
僅僅不貪執快樂還不夠,我們還應當將痛苦視爲助伴,象依靠良藥一般依止痛苦。博朵瓦尊者所講的一些寓言,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思考空間:“種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羅當巴,包括阿巴、耶巴以及東瓦叁地,在阿巴有一個人名叫芒贊。
“一天,他的妻子試探性地問他:“你是願意連續叁年以粥唯生,其後永享美味。還是願意連續叁年享用美味,之後永遠喝粥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當然是選擇喝粥叁年了!這樣我就可以積攢滿滿一桶無量光、啓明星以及獅臂(都是名貴松耳石的名稱)等各種各樣的松耳石。”
“(世間的人爲了長遠的享樂尚且甘願承受暫時的痛苦,)同樣,我們爲了修法就更應該臥薪嘗膽、與苦相伴了。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戰,就不能調服自心,就會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世間的人也明白,)如果認爲氆氇只需經過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話,這樣做出來的氆氇就不夠結實。只有通過兩人分別從兩個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將對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質地精良、經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同樣,修法之時,若沒有瞻前顧後、躊躇不決,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穩操勝券。擁有不計其數的鋒矛利劍並不能稱之爲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戰勝敵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勇士。所以,我們應當慷慨無畏地宣言:“別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須做到!”這樣讓自心依于貧窮,安于貧困直至死亡,(由于自己的屍體棄置荒野、無人認領,)幾天以後,餓狗就會前來舔食自己的腳,兒童就會用棍棒抽打自己的頭。我們應當有這樣破釜沈舟、萬死不辭的雄心壯志。
“總之,若想不再流轉于輪回,尤其是惡趣以及無間地獄中,就必須有敢于喝下別人不喝的洗碗殘湯,穿上被人當成坐墊的破衣爛衫的勇氣。”
至尊宗喀巴大師雲:“世間圓滿皆欺惑,唯一利者即勝法,與法相遇僅一次,故當思維彼等義。”
夏沃瓦格西的一席話可謂字字千金:“如果上午沒有呆在床榻之上(厲行對治),下午內心就會被狡詐之念所占據。因此,所有的青年人在身心強壯有力、朝氣蓬勃的時候,對治的力量也堅不可摧,此時若與煩惱交戰,必將立于不敗之地。(若此時不行對治)等到胸膛已經布滿皺紋的垂暮之年,應當虛弱衰老的煩惱仍生機勃勃,不應衰老的對治反而老態龍鍾、力不從心。就會做出各種有失妥當的言行舉止,給他人留下的都是極壞的印象。”
世尊雲:“忍者有叁:安受苦忍、耐怨害忍以及谛察法忍。”在其他的經典論著中,宣講安忍的篇幅,也可謂卷帙浩繁。前輩的上師們都勇于承受叁安忍等的磨難,或者將苦難看作是促進修行的助緣而進行實修,並與前面所講的“四依”等“十大至寶”結合起來進行修持。谛察法忍與所謂“智慧金剛助伴”,說的都是同一含義,我們應當對其進行觀察抉擇,並以觀修的方式來修心。
雲龍瓦格西閉關時,一位信士拉著他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祈求尊者賜予一段言教,尊者語重心長地說:“你年紀輕輕就出家,應該專注地修持一門臨死不後悔的法。吃糌粑維持生存,披破衣抵擋風寒,與鄉鄰素不相識,持低劣之位,著褴褛衣衫。遠離故鄉,像服用甘飲一樣地聆聽善知識的教誨,即使此生遭受閑言碎語式的譏毀詈罵,即使林木斷塌、山洪爆發也無動于衷,只有這樣精勤修持,才能(在臨死之時)不會後悔。”
博朵瓦尊者雲:“他人于我生悲心,吾則恒時歡喜住,此人具法他人無。”又雲“佛陀教法隱沒之時,喜黑法方實力強大,喜白法方勢單力薄。是故趨入非法之徒,長壽無病利惠衆多,趨入正法適得其反,此本規律修士莫懼。敦巴格西如此教我,故當思維此對治法。”顯而易見,于此五濁興盛之時,想沒有痛苦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們應當坦然地面對各種厄難,而毫無怯懦之心。
薩迦班智達雲:“诤時福報圓滿者,百裏難得挑其一,朽塘若將水注滿,必有一方會毀塌。何人如若具財富,彼則難有貴種姓。子孫滿堂富者鮮,彼者若具怨敵至。爾等俱皆圓滿者,多數即將趨死城。”
喀瓦格西也殷切地說道:“違緣乃爲善知識,障礙本是勸善者,苦難實爲惡掃帚,莫視不喜爲禍矣!”
《入行論》也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我們如果能生起如此定解,則能將過失轉爲功德,將痛苦化爲快樂。修法之時,無論出現何等的違緣障礙、艱難險阻都不能損害。
博朵瓦尊者雲:“有的商人在下雪之時也會說:“這樣對馬蹄有利。”晚上下雨的時候會自我安慰:“這樣敵人就不會來侵擾了。”同樣,我們也應將疾病、貧困、誹謗,乃至夢中的痛苦都轉爲道用而使罪障清除,並生起諸多功德。此時,能出現違緣障礙反而成了再好不過的事情。如果能這樣的話,違緣就成了我們修行的最佳良伴。”
那麼,如何將痛苦轉爲道用呢?關于此理,正如前面所引用的《入行論》以及前輩上師們的教言中所講的那樣,不論出現何等不願出現的事情,都應當反複思維如果悶悶不樂實在于理不容,歡欣鼓舞才是理所當然的道理,繼而滿心歡喜並以發心攝持。如同匝沃之女的公案那樣,爲衆生的利益而回向,並修持自他相換等等,這就是最爲關鍵的要訣。
當然,雖然道理是這樣,但也不必矯枉過正。如果我們患了疾病,有治療的手段,還是應該及時治療,而不應諱疾忌醫。智者們對此也是認可的,故沒有什麼不合理。
恰卡瓦菩薩(法名益西多傑,夏氏家族後裔,出生地爲羅若,首先修習叁藏,其後依止夏瓦並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夏寺位于許地,夏本巴寺位于達耶山腳,恰卡瓦菩薩創建了恰卡寺,聚集僧衆九百名,七十五歲時圓寂于塔頗,具有絕倫逸群之廣博功德,其大弟子色節沃創建學沃寺,囊巴達熱創建了卡寺,瑜伽士香森是恰卡瓦與卓衮桑及二位的弟子,他創建了卓巴寺,主要講聞律藏,享年七十六歲,爲功德蓋世之大成就者)雲:“內心常與樂相伴,遇境皆與修結合,果報皆知業追討,觀修衆生之深恩,此四行乃勝方便。”上師們也都這樣說道:無論出現何種事與願違的結果,都決不以分別念跟隨,而是坦然安住,這就是將惡緣轉爲道用的殊勝方法。
藏巴加惹雲:“被線疙瘩捆縛(形容極爲執著)的人,就會被痛苦與貪嗔所纏繞,通曉如何令自心松弛的人,大樂就會與其長相厮守、永不分離。”嘉爾瓦羊衮巴也曾不厭其詳地再叁宣說此理。若能如此通達如何將惡緣轉爲道用,就能永不間斷地恒享幸福快樂。
善知識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苦樂皆具虛僞性,知調心否爲要領,煩惱盛衰亦虛僞,對治強弱爲要領。”
喀巴格西也叮咛道:“內心取舍若未曉,無論如何無樂時,通達取舍之智者,惡緣亦爲助伴矣!”藏巴加惹雲:“若視痛苦爲良伴,即爲行爲之正量;若能抛棄珍愛物,即爲睿智之正量;遭遇何等違緣障,如如不動穩重量。具恭敬者之門房,大恩師尊已困躺,具邪見者難察訪;具信心者之門房,殊勝正法已困躺,未視苦爲助伴者,難以察覺與尋訪。”
基巴雲:“如果沒有自心坎深處對貪念生起舍棄之心,即使行持以水維生的苦行也是枉然,終不能趨至究竟;如果沒有了知輪回的痛苦,就不會萌生出離輪回的厭倦之心;如果不能曉悟內心的取舍,就會成爲頭腦簡單、無有主見之徒,並永時不得快樂。”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所謂的苦樂並非建立于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而在于內心修養的高低。我們應當明了此理,並進而抛卻一切世間的煩雜事務。
綽頗譯師雲:“謀求今生之高位,成事不足反添苦,戰戰兢兢終潰敗,故當舍棄諸貪執。”宗喀巴大師雲:“暇身勝過如意珠,如是得來只一次,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後應覺將世事,如同雜秕而揚棄,故應晝夜求真實。瑜伽我亦如是修,…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