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汝欲解脫如是行。”
十五、無須爲師積財
即使爲了上師等等的緣故,而産生的謀取財富的念頭,也應當一並抛棄。朗日塘巴(法名多及桑給,學千家族後裔,博多瓦大弟子,創建朗塘寺,聚集僧衆2000人,享年七十歲,爲馳名天下、功勳卓著之大成就者,被公認爲是無量光佛的化身)雲:“依止靜處衣食足,蓄積奢望當斷絕;晝夜皆以行善度,尋友奢望當斷絕;安住臥榻人稱心,隨順苦惱當斷絕;依教奉行師即喜,圖謀利養苦當斷;護持交付于魔衆,念誦猛咒苦當斷。”
大阿阇黎傑怎上師曾講過一段令人深思的情節:“有一名十分賢善的格西將對上師的例行祭供中斷了,措巴地方的領主噶帝頗感遺憾地對他的一位弟子說:“格西是現在前藏首屈一指的大聖賢,但我個人認爲,他中斷了對上師的例行祭供,是否有些不太周全吧?!”弟子(聽了此話,連忙)趕至上師身邊,焦慮不安地向上師禀報:“人們都在(對您中斷上師例行祭供的事)議論紛紛,(當如何是好呢?”格西聽了此話,毫不介意地)說道:“我既沒有半點對上師的不恭之心,也並非因爲貧困拮據。但因此事而使衆人聚集,僧衆們必將會對聚會饒有興趣,並樂此不彼,就會因散亂而贻誤行善,那些對治力薄弱的僧人們,甚至會失壞及背棄(戒律),我這樣做是爲了讓人們不沾染犯失叁戒的墮罪,這也應該是圓滿上師的遺願。”加哲仁波切對此由衷地評價道:“這種“例行祭供”太棒了!真是十分稀有難得啊!”
至尊熱達瓦雲:“深入細致地聽聞,並舍棄今生,全神貫注地修持精華之義,沒有比此更殊勝的令諸佛菩薩生起歡喜的供養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人所謂的講聞只不過是相似的饒益他衆而已。爲了貪求利養,所作的灌頂、傳授、引導等等聚集眷屬的方式,雖然看似利濟他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因此,思維一切都毫無價值,將短暫的此生無有留戀地抛棄,是至關重要的。
十六、恒修死亡無常
作爲修行人,就應當實修舍棄今生的不共同直接因。如前所說,不能看破今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地實修舍棄今生的主因,就無法看破今生。所以,通達最主要、最關鍵的實修內容勢在必行。
那是什麼呢?就是善加思維死亡無常。
宗喀巴大師雲:沒有修持憶念死亡之過患就是這樣,人們雖然都意識到自己終究難免一死,卻在每一個日子裏,若無其事地認爲“死神不會在今天降臨!”“死神也不會在今天降臨!”就這樣直至結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命歸黃泉的那一刻,都執持著自己長壽無疆的念頭。
如果沒有極力對治這種錯誤觀念,就會被這種荒謬思想所蒙蔽,從而生起此生永駐的意識。並忘乎所以地宣稱:“這個我要占領,那個我也要擁有!”將所有的經曆都孤注一擲地投入到成辦今生的快樂上,嘔心瀝血、反反複複地冥思苦想掃除痛苦的計策。至于如何從行動上去力爭獲得來世的安樂、殊勝的解脫以及遍知佛果之大義的進取心,卻沒有一點萌動的迹象,趨入正法也就無從談起。
即使一時興起,而進行聞思修行等等,也只不過是爲了今生的眼前利益。無論如何行善,其善根的力量都是那麼微乎其微、無足挂齒,卻與罪墮、惡行緊密相連、息息相關。不摻雜慘墮惡趣的因,是十分難得罕見的。
即使生起了爲來世修習的意樂,而准備趨入修行,卻在將修習推後的念頭中,將修法一拖再拖。無法遮止耽延修行的懈怠懶散,在昏眠酣睡、說長道短、湖吃海喝等醉生夢死的散亂中打發了寸金難買的寶貴光陰。所謂發奮忘食地如理修行的想法,早已被抛到九霄雲外,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不但沒有如理如法地修習,反而以今生的圓滿爲己任,令煩惱極其所引發的惡行與日俱增。與正法甘露背道而馳,終將被牽入惡趣的門檻,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容忍的呢?
《中觀四百論》雲:“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入行論》中也雲:“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故爲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以下宣說修持憶念死亡之功德:假使能生起觀修憶念死亡的真實念頭,譬如,假設自己已經被斷定,在今明日之內必將死亡。只要對正法有少許的概念,大多數人就不會對親友等有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能斷除對彼等的貪戀,並對布施等具有實在意義的善行生起濃厚的興致。同樣,(若能生起觀修憶念死亡的真實念頭),也會由衷地意識到爲了利養等而使出渾身解數的行爲是毫無實義的顛倒之行,從而與惡行一刀兩斷,堅持不懈地積累皈依、持戒等等善業,爲邁入殊勝的果位而披荊斬棘、傾力攀登。並將位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衆生引往那(最終的解脫彼岸。)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不勝枚舉的比喻都不約而同地對此竭力贊歎。《大涅槃經》雲:“耕耘之中,秋日之收獲最爲殊勝;諸印迹中,大象之腳印最爲殊勝;諸意念中,思維無常及死亡最爲殊勝,以此念即能將于叁界之貪執、無明及我慢徹底驅散。”又將其贊爲頓時摧伏一切煩惱之鐵錘,頃刻成辦一切善妙之門徑等等。
總之,現在已是士夫們成辦大義的緊要關頭,獲得殊勝之所依——(暇滿人身)的機會僅此一遭,我們中的大多數,都住于惡趣,能有幸趨往善趣的機會萬不得一,並且極有可能前往無有閑暇之地,在那種忙碌不堪的地方,就不可能再獲得修持正法的時間了。
即使獲得了可以修持大義的人身,而沒有如理如法地修行,就是因爲不會死亡的念頭所導致的。因此,執持命不該絕的觀點,就是通往一切衰落之門;能憶念死亡,即是抵達盡皆興盛之門。所以,千萬不要執持只有無緣修持其他深奧法門的人才需要修持此法,以及僅須在觀修之初稍加修持,而無須長期連續不斷修持的觀念,而應自始至終對此不可或缺的法門,從心靈深處生起定解,並持之以恒地修持。
布頓法王雲:“此生無暇速疾睹死神,恰似牽至屠場之畜生,每一刹那均往死亡奔,當思注定死亡仁欽哲!莫爲今明雜務念頭轉,百種心思終應歸于一,可怖閻羅相迎于吾前,榻間呼吸斷絕命終時,除法別無助益仁欽哲!”
上師如意寶也教導我們:“如果沒有生起猛厲的死亡無常之意念,就會不知不覺地被繁華似錦、五彩缤紛的利益、名聲所勾引,並爲其所役使,無論行持聞思修持的何等善業,也全部成爲相似之善,對來世沒有利益。在無法戒除渾渾噩噩的愚癡沈睡、說叁道四、大吃大喝中,被這些無聊之事所轉。若能生起猛厲的無常之念,則不但在臨終之時無有後悔之心,反而會在此基礎上,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生起樂不可支的欣喜之情。所以,思維死亡實在是事關重大!”
博朵瓦雲:“法師們希求法師的法;老人們希求老人的法;孤苦伶仃的棄兒(指象被媽媽遺棄的小山羊一樣,尚未被上師攝受的初學者)希求離母之法,而我卻認爲無常法是最無與倫比的精妙大法。”
有人認爲無常法只不過是屬于孩童與婦女們的,淺顯低劣之雕蟲小技,根本不能列入法的行列。以前藏地的法師們時常就“是否遮遣現分”、“佛陀是否擁有智慧”等主題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博朵瓦針對這一時弊,義正詞嚴地呵斥道:“如果相續生起無常之心,此生的一切現分都可以此念輕而易舉地遮遣。”
北方的一些人正在爲一位病人作禳災的經忏佛事,一人不速而至,將用于供施鬼神的食子一下子奪走了。猝不及防的人們都紛紛譴責與嘲笑他不該將鬼神的食子奪走,他卻滿不在乎地說:“蠻不講理也好,丟人現眼也好,反正我已得到了北方色卡地方的食子。”同樣,觀修無常盡管也被世人視爲蠻不講理,丟人現眼,但是,只要心中生起了無常之念,就可以此爲滿足了。
一位信士曾向博朵瓦祈求遷移加持(指上師的智慧完全融入弟子相續的加持),博朵瓦懇切地說:“我沒有其他的遷移加持,只希望你能一門心思地觀修無常,沒有比此更深妙的法門了。如果你的道行在我之上,那呆在這裏就毫無意義。如果你的水平與我相當,那我就可以直言不諱地告訴你,對于我來說,以這個遮遣現分(指無常法)的大法,可以産生深遠的意義,如果你能如法炮製,也必將受益無窮。”
一位密咒師的女兒嬌嗔地向父親埋怨:“我的這個破鏡子太小了!”
父親聽到她不明事理的抱怨,說道:“你先用它照臉,如果還嫌它小了,那就到我的大鼎鍋那兒去照吧!(那倒是碩大無比的鏡子。)”
同理,雖然有人將無常法貶斥爲“拙劣小法”,(但我還是開誠布公地提醒諸位,請不要自不量力,)最好還是先讓無常法在相續中紮下根,再去尋找其他的法,方爲明智之舉。
博朵瓦雲:“沒有憶念無常的一切修法,都好似冰上的建築,悠然閑暇之時自己仿佛也如假包換似地具有空性等的境界,但是一旦到了緊要關頭,便會從基礎開始土崩瓦解;如果生起無常之心,則修行不會退轉;倘若相續中尚無有無常觀的立足之地,則一切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如若在相續中培養起無常之心,則菩提心與空性等一切功德,都如同源源不斷地堆積一般日益高漲。”
夏沃瓦也抽薪止沸地指出:“能迫不及待地觀修無常之人,都是探詢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而觀修空性只不過是漂在口頭上的浮誇之舉。相比而言,就顯得極不深入紮實。”他身邊的一位小僧人深有體會地說:“不了知無常而作的轉繞之事,只不過是讓腳白白地疼痛而已。” 夏沃瓦聽了此話,喜出望外地贊歎道:“他說的可是千真萬確的啊!”
衮巴瓦雲:“無常與業因果之法,如果聽的人以爲毫無價值,講的人也認爲不名一文,將其作爲婦道人家修持之法,則他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尊者與賢者。”
香怎耶巴也說:“如果上午沒有生起無常之念,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擡頭;如果中午沒有生起無常之念,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所俘虜。如果邁入貪圖今世的軌道,則無論如何…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