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2

  ..續本文上一頁:“上師圓寂後,我們這些追隨者是否應當以向公衆講經說法爲要呢?”上師並不滿意,回答說:“希望你能放下雜事。”弟子又說:“那專心專意地修持呢?”上師態度也如前。“那麼,弟子應當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說:“應當舍棄今世!”

  “恰徹卻將上師教言牢牢記在心間,抛棄凡塵的食物,前往熱振的休色寺,于此度過了精勤修持的一生。

  “還有一個與此相似的片段,也進一步證明舍棄今生的重大意義。一次,熱振的一位尊者正在專注地轉繞寺院, 種敦巴尊者語重心長地說:“你這樣轉繞固然令人高興,但若能獨自修習某一法門難道不是更妙嗎?”僧人轉而開始頂禮。誰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樣地勸誡。僧人又嘗試了念誦,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無計可施,只得詢問道 :“那麼,我該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棄今生!舍棄今生!!舍棄今生!!!”

  “種敦巴尊者圓寂之際,也平息了一切世間八法的苗頭,前往休色的柏樹林中,時常喃喃自語:“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爲名聞利養縛”以及“通達世間得與否”。有時僅念出開頭部分,有時又念誦了一半,有時又將文字全部念出。

  “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本無須如此苦行,他這樣做的用意所在只是爲了給後學者作出表率而已。前輩們已經爲後人作出了光輝的典範,我們就應當繼承和發揚這種特立獨行的風骨,至精至誠地修持佛法,舍棄今生。

  “從我的角度而言,雖然在活著的時候也算得上是徒衆雲集、眷屬環繞,但對死後的命運已經志在必得,無有半點疑慮。我想我應該去往阿底峽尊者、宗喀巴法王足下,去往那世人朝思暮想的兜率天。正因爲我對阿底峽尊者、宗喀巴法王二位尊者的言教有著板上釘釘般不可動搖的信念,才能在如今具備不同流俗的無謬行爲。你們也應當將上師本尊視爲無二無別的一體進行祈禱。要深知,造什麼樣的業,也就會取得與之相應的成就。

  “你們二位(這段話可能是尊者對兩位修行人的一段言教)非博學多聞之輩,就應當將堅持不懈聽聞的道理,缜密地加以思考,理出頭緒,並提綱挈領地加以觀修。對于這位上師(可能指兩位修行人的上師),你們應知,在這個顛倒錯亂、五濁興盛的時代,大乘的具相善知識比白晝的星星還要稀少,故切莫再八方拜師、四處求教,(而應至專至誠地依止這位上師。)如果能精勤不倦地對這些叁寶所依進行供養,也就是對我最上乘的月供年供,務必盡心盡力精勤而爲。你們二位在身心尚未分離之前,都不要離開此聖地,應將一切無義瑣事減少到最低限度,將全副精力都投入于專一修持上面。要做到生時神不知,死時鬼不覺。”

  其後,在余落地方出現了尊者圓寂的前兆,紛紛揚揚的花雨開始飄落,尤其在五月二十五日傍晚,遮天蔽日的花雨鋪天蓋地而降,缤紛的花雨彌漫整個大地,沁人心脾的芬芳四處蕩漾,令人神清氣爽。那天夜晚,紮衮寺與甘衮寺也出現了同樣神奇壯觀的景象。

  十七日白天,尊者吩咐侍者:“通知新修院的唯諾師,他應與你們一道對前輩上師以及佛菩薩舉行一次完整無缺的祈禱。”

  侍者小心翼翼地回禀道:“您今天身體欠安,可否將此事權且擱置,等您體力恢複後,明天再作迎請?”

  “我想今天應該從速辦理,明天以後大家就會忙得暈頭轉向了。”

  十九日破曉時分,尊者便撒手人寰,前往兜率天正法宮殿。

  這位大菩薩爲利益千秋萬代的追隨者,以大悲心撰著了《開啓修心門扉》等大量珍貴的遺教。

  有關尊者生前不同凡響的事迹,在金厄瓦羅珠晉美加參吉祥賢所著的尊者廣傳中有詳細描述,有興趣者可從中了知。

  因此,凡是有修習菩提道次第願望的後學者,應該沿著這位殊勝上師的足迹,絲毫不受世間八法的牽累,在人迹罕至的寂地,系統完整地修習大乘道次第,全力以赴地黾勉修持乃至發願對境以上的精髓法要,盡可能地在相續中栽培修行的習氣。

  以上文字是根據雍怎益西加參所造的《道次第傳承上師傳》中的內容,簡明扼要地歸納而成。願吉祥!

  總 論

  梵音:南無,格熱波達波德薩朵薩巴熱瓦熱北合達色喀雜噶波達得夏娃達呢,抓薩合格熱芒,薩爾瓦薩達雜瑪哈色喀色可噶格熱芒,阿德德查德芒

  漢意:頂禮上師諸佛菩薩及眷衆!

   祈請加持利樂源泉之佛法繁榮昌盛!

   祈請加持一切衆生幸福安樂!

  頂禮皈依與十方諸佛佛子無別之殊勝上師無垢蓮足!

  世間祖師千目帝釋等,叁界主尊恭依彼蓮足,

  善妙全能尊者上師前,以恭敬心至誠而頂禮。

  于諸尋求修習勝法衆,以悲心集經論師竅訣,

  宣說智者欣悅之教言,願能誠敬專意而谛聽。

  一、看破今生

  叁世諸佛之本體上師如意寶說:“在獲得珍寶暇滿人身之時,應當千方百計令此生具有實義。還應時刻觀察自己的思維與畜生的思維有何差異,因爲畜生也有不甘承受寒冷、饑餓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的願望,如果我們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追求,那就與畜生不分軒轾了。所以,爲令此生具有實義,精勤修持極爲重要。”

  令此生具義,精勤修持的首要條件,就是切莫貪戀此生。《秘密總續》雲:“追尋來世之意義,以大信心而修持,趨入具智之壇城,切勿希求此生果。如若經營此生義,來世之義不能成,若萌追求來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

  記得阿底峽尊者(五明大班智達,獲得了出神入化之禅定、神變及神通,並被衆多本尊所攝受,其衆多功德非言語所能盡述。曾于印度、西藏及尼泊爾叁地修建了大量寺院,並廣弘佛教。在西藏弘法十七年,享年七十叁歲。其門下人才輩出,弟子中有印度的班智達色娘波、加文雅等,西藏的庫·尊珠雍中、鄂·勒巴協繞、種·傑瓦窮乃以及衮巴瓦四位尊者,還有香秋仁欽、喜繞多傑、恰徹卻以及夏達頓巴四位瑜伽師。其中衮巴瓦與香秋仁欽二者在熱振擔任住持。另外,還有菩提光、仁桑譯師、精進獅子、那措瓦、瑪·給羅譯師、香·葉瓦巴、仁欽喇嘛等衆多弟子,彼等無量功德在各位尊者的傳記中已明確宣說)在印藏弘法事業圓滿,即將示現圓寂之時,弟子中一位叫恰徹卻的瑜珈師啓禀尊者:“上師圓寂後,我將好好修法。”上師並不滿意,回答說:“希望你能放下雜事。”弟子又說:“那講經說法呢?”上師態度也如前。弟子再問:“邊修邊講如何?”上師仍如前面一樣回答。“那麼,弟子應當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說:“應當舍棄今世一切瑣事。”

  恰徹卻將上師教言牢牢記在心間,抛棄一切,前往熱振的休色寺,象野獸一樣地精進修持,未與任何人交往,如此窮其一生,直至圓寂。(果倉巴尊者傳記雲:其爲米拉日巴尊者前世。)

  一次,一位僧人正在轉繞寺院,種敦巴尊者語重心長地說:“你這樣轉繞當然令人高興,但若能獨自修習某一法門則更加令人開心。”僧人心想:也許頂禮可以討得歡心吧?于是,就開始頂禮。誰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樣地勸誡。僧人又嘗試了念誦及觀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無計可施,只得詢問道:“那麼,我該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棄今生!舍棄今生!!舍棄今生!!!”

  種敦巴尊者自己,就是從心底舍棄了今生瑣事的典範。一次,色頓山谷的信衆迎請種敦巴去傳法。他對弟子吉祥自在說:“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棄世間之法,故不允許我作出行修相異,心行相違的舉動。”之後,就終年穿著綴滿補丁的陳舊衣服,將上衣脫下,兩只袖子搭在雙肩,有時神出鬼沒地消逝于柏樹林中,有時倚在藤杖上獨自打杵休息,口中念著《親友書》中的句子:“利無利苦樂,稱無稱毀譏,了俗世八法,齊心離斯境。”有時又喃喃自語“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爲名聞利養縛”等全部文字,有時僅念出開頭部分,有時念誦了一半,就獨自安住下來。

  本來,象他這樣的成就者無須如此苦行,他之所以如此韬光養晦、深居簡出,只是爲了給後學者作出表率而已。金厄瓦也常複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並以此平息了世間八法。

  因此,今生追逐快樂,厭離痛苦等念頭以及如同毒藥般的一切瑣事都應當徹底屏棄。要深知,一切善不善業僅爲心之所爲,而身語之業卻是無記的。

  彼等愚癡凡夫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樂,希望美名廣傳,並獲得他人的恭敬利養。卻害怕痛苦煎熬,擔心臭名遠揚,並以得不到恭敬利養爲患。

  于此必須提醒衆人,在一切所作所爲中,由貪嗔癡而引發的,(即使是身語的賢善)行爲,不善業所占的成分也極大。完全以貪嗔癡所攝持的耕耘稼穑、商賈買賣、牟取暴利、訴訟爭論、伏滅怨敵、護持親友以及聞思修行等一切所作所爲都只能成爲輪回和惡趣的因。

  《因緣品》中雲:“諸法之前意先行,意念首要而敏捷,若以凶狠之意念,所說言語所作行,以彼獲致無量苦,猶如車輪斷頭頸。若以清淨之意念,所說言語所作行,以彼將獲大安樂,恰似樹蔭恒追隨。”以凶惡念頭等叁毒爲發心所作的一切行爲,都必將咎由自取而帶來無窮痛苦。

  從前,有兩位乞丐見到一群僧衆時,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咬牙切齒地詛咒:“但願這些僧人的脖頸被車輪碾斷。”不久,當他躺在路邊睡覺時,被飛馳而來的馬車軋斷了頭部。而另一位卻對僧衆生起了清淨之心,心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養這些僧衆該多好啊!以此善心使他獲得了極大福報。上午,他躺在樹蔭下睡覺,直至下午,樹蔭也不會因太陽西行而偏移。後來,他以此福德而成爲了一名大商主的繼承人。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若故意殺生,則爲造作惡業。但是,如同大悲商主雖然殺了人,因爲是以大悲心所引發的緣故,不但沒有成爲惡業,反而成爲圓滿資糧的殊勝方便。此等事例,在《弟子問道錄》(由阿底峽和種敦巴之弟子鄂·勒巴協繞提問,阿底峽尊者…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