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3

  ..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種敦巴曆代身世傳,以及阿底峽尊者圓寂後,種敦巴創建噶當派之情況等彙編,又名《幻書》)中已廣爲宣講。

  我們對世間之事進行觀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視的態度給予他人飲食等物品,不但不會令他人高興,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視;反之,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則會令他人喜笑顔開。所以,一切顯現都是心的差別。應當防意如城,千萬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頭,一旦生起此念,也當勵力抛棄,這一點尤爲關鍵。

  阿底峽尊者曾諄諄教誡:“若樹根有毒,則枝桠及樹葉均有毒;若樹根爲良藥,則枝桠及樹葉均有藥性。同樣,如果其根源爲貪嗔癡,則無論作何等事體,都是不善之業。”

  種敦巴格西(出生于北方那達或雜節地方,依止阿底峽尊者十八年,度母曾授記其爲住持正法之勝士,獲得禅定功德,面見無數本尊,精通叁藏,悲心廣大,其門下有以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叁同門爲首的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弟子,創建噶當派屬下的熱振寺,並居住于此長達七年,享年六十一歲)曾請教阿底峽尊者:“如果以貪著此生的幸福安樂、恭敬利養等念頭行事的人們,其後果將如何呢?”“將僅僅獲得此等後果。”“那麼來世又將如何呢?”“將深墮地獄、餓鬼及旁生叁惡趣。”

  格西衮巴瓦(種敦巴格西四大弟子之一,法名自在勝幢,出生于康區的熱炯地方,享年近七十高壽,獲得禅定、神通及神變等曠古絕倫之功德,主要居住于熱振寺,有喇嘛地色巴、追果得龍巴、念那莫巴等四大弟子,以及噶共穹等其他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弟子)也曾教誨道:“以世間八法之心行事之人希望獲得四種收效(恭敬利養爲其一,名譽聲望爲其二,稱頌贊歎爲其叁,幸福安樂爲其四),如果能如願以償,其此生結果也不過如此,對來世卻無有絲毫利益。如果事與願違,則對此生也無有意義。”

  龍樹菩薩也雲:“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無貪嗔癡等,所生業是善。”

  此外,《寶雲經》中也雲:“世間由心而牽引,以心莫能洞察心,無論善業或惡業,皆由意念而積集。”《入行論》中也雲:“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刹,唯由系此心,即攝彼一切,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因此,無論做任何事情,觀察自己的發心極爲重要。如果爲了今生的幸福、安樂與名聲,而勤懇造作自耕耘稼穑乃至觀修等一切事業,都只能稱之爲“貪圖今生者”,其與旁生無有任何差別。

  如果爲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修法或做世間事務,則可稱之爲“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爲輪回的因。

  如果爲了自己擺脫輪回,以對世間諸事産生厭離、恐怖和畏懼的心理而修法,其所作的一切善業,都僅能成爲脫離輪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稱之爲“中等士夫”。

  如果不是僅爲尋求自己的解脫,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解脫爲目標,則其一切行爲都是圓滿正等覺的因,此等之人可稱之爲“上等士夫”或“勝士夫”。

  上中下叁等士夫的劃分,僅僅是以發心而安立的,所以,應當透徹深入地思考並善加取舍。其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舍棄對今生一切享樂的貪執。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當其沖之關要。如果沒有舍棄今生,則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虛名,毫無實在意義。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是爲了今世的安逸享樂,則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將成爲非法之行,而不能成其爲法行。如同馬不具備獅子的性相,故不能稱之爲獅子一般。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之基礎,是修法之開端,是修法之前提。

  熱比旺修(法名紮西加參,節氏後裔,曾于下桑普寺、浪塘及尖仁親剛等地傳法,才識精湛、德行謹嚴、心地善良,具備禅定及神通等功德,其門下有雅德班欽等大弟子,並不拘宗派,爲人傳講薩迦派法門,享年六十二歲)曾意味深長地告誡後人:“未嘗修持任一之法門,汝等自诩行者太愚蠢,修法之要即看破今生,法心是否相融以此辨。”

  葉衮巴上師也雲:“削減眷戀故鄉之深情,親友眷屬棄置于腦後,依靠安貧樂道對治法,此乃舍世者之首籌謀。”

  所以,應當觀察並審慎衡量,自己以前可曾修習佛法?現在修行是否獲得成效?對于故鄉、親友、飲食、財物等此生的一切榮華富貴是否已經看破?

  至尊米拉日巴(法名現聞得喜及金剛勝幢,其家鄉爲卡貢塘,爲聞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享年八十二歲高齡,其卓荦超倫之豐功偉績在傳記中已廣爲宣講,其法脈之承繼者有達波拉傑與熱瓊多傑紮二位,主要護持傳承的大弟子有達波拉傑、特這阿那、熱瓊多傑紮、年窮熱巴、暫龍的安宗頓巴、達磨的苦行者哲衮以及苦行者多紮色完,另有八位近子,分別是行者寂光、桑及加、雜坡瓦、多傑旺修、行衮熱巴、熱窮熱巴、卡其熱巴以及藍衮熱巴,尚有六位外子樂果恰熱瓦、溫頓給登、覺頓夏噶各、丹巴加破瓦、色溫頓瓊以及沃瓦紮西)即將返回家鄉,與瑪爾巴譯師依依惜別之際,譯師贈送了一段金玉良言作爲精神口糧:“弟子啊!如果沒有舍棄塵世,將世間瑣事與勝法混爲一談,則修法必將荒廢。弟子當思輪回苦,所謂輪回之自性,縱吾幻變生百舌,曆經無邊俱胝劫,不能盡數悉宣說,吾演妙法莫糟蹋。”(下面一段話是米拉日巴贈送弟子寂光的教言)“弟子若欲誠修法,應自心坎生信心,切勿瞻顧今生事。爾若欲隨吾修行,應知親友乃魔網,故應掀開此屏障;飲食財物乃魔卒,故應舍棄惡故交;妙欲享受乃魔索,故應遣除此羁絆;知己佳友乃魔女,故應謹防此誘惑;家鄉故土乃魔獄,故應速離此囹圄。死時一切必放棄,不如此時舍最佳。若聽吾教且修持,汝兒即有勝法緣。”

  達波拉傑(法號索南仁欽,于噶當派教法下出家,曾依止夏也瓦親波、加熱共卡瓦、聶任巴等多位上師,其修證極高,可持續十多天一直處于禅定中不動搖,後來拜見米拉日巴尊者,獲得兩種次第灌頂,具有無所不能的神變及神通,創立了衮波寺,其門下有大弟子傑帕莫哲,法脈繼承人有達波衮冊、哲托沃色、結巴容巴、成就者瑜伽士秋樣等衆多成就卓著的弟子)說道:“現境有如惡人不恒常,幻身恰似借物速滅失,財物幻化欺诳痛苦因,故鄉如同魔獄束縛源,何人貪執此等漂輪回,當斷輪回命脈我執根。”

  博朵瓦仁波切(博朵瓦與金厄瓦、普窮瓦共稱叁同門,加上堪龍巴爲噶當派四大祖師,爲格西種敦巴之弟子,具有絕倫蓋世之無邊功德,開創並闡演經典派一系,據傳爲十六羅漢之化身,壽元七十九歲,門下看破今生的弟子有兩千余人,其中有如同日月般的弟子郎日塘巴及夏爾巴,以及仁當巴活佛等六名猶如昴宿般的弟子,還有編輯《喻法論》的索紮巴及紮噶瓦以及編輯《藍色手冊》的若瑪些瓦等弟子,這兩本著作在藏地流傳極廣,深受各界人士好評)也繪聲繪色地比喻道:“死纏牧樁憂水沖,牛鞧呃難濕皮裹,箭矢遠射說百遍。”意即當人已處于彌留之際,仍然猶如針線相連般,對此生的安逸享樂至死都執持不放,瓜葛相連,無法脫離,修法就不會有成就。

  如同牛犢已系于牧樁之上,自己卻並未察覺,仍然四處躥動。開始,栓牧繩尚有一弓的長度,可以任其繼續跑動。繩索不斷牽挂、轉繞,最終被木樁纏繞,直至脖頸絆于牧樁,牛犢也不能再往來穿梭、東跑西撞了。同樣,首先渴望通過修持某一法門而獲得自在,但被貪執今生衣食等牧樁所絆,終究無法自由自在地盡情馳騁。

  一位叫薩西的格西在一次紛爭中不幸喪生,種敦巴格西惋惜地感歎道:“我的薩西如果叁年前死去,還是以叁藏法師之身份死的,只可惜他叁年後才死。”他所牽挂的寺院成了阻礙他的牧樁。

  如果能夠掙脫大中小叁種牧樁,修行必將無往不勝。

  小羊羔能被網罟所囿,野犏牛卻能掙脫網羅的羁勒。柔弱的蜘蛛網(雖然可以粘住弱小的昆蟲,)但卻不能束縛羊羔嬉戲的腳步。

  牛馬等牲口過河時,首先若未毫不猶豫地將其驅趕過河,它們就會被湍急的河流嚇得心驚膽戰,停步不前,即使以強力往前驅趕,也會返至原地。

  如果羊羔不想喝水,縱使強按其頭,使其嘴沒于水中。(它也不但不會喝水),甚至沾上的水珠,也會奮力抖動使其墜落。同樣,如果草率地以強力斬斷對今生的貪戀,卻未修持任一法門,最終不但不能抛卻貪執,尚會強詞奪理地應付他人的規勸,甚至連以前所學的也喪失殆盡了。

  “牛鞧”(即牛鞍帶)如果過緊,就會導致創傷,最後連所運載的貨物也搖搖欲墜。同理,如果不放棄追求今生的包袱,終將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若能對今世持逍遙自在、任其自便的態度,就萬事大吉了。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將這些規勸視爲耳邊風。

  所謂“呃難”,是指在發各種聲音時,發最初的“呃”聲是尤其困難的。一旦發出了開頭的音,後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樣,在修法之初,想放棄今生,實如海底撈針,若能將此問題鏟除,解決其他困難也會感到遊刃有余。這種難以剔除的愛戀也就是指妙欲。如果不是,就請你走近,我們康巴人內部是不必互相欺騙的!

  諸位高僧大德們如果能夠放棄今世,則修法不可能不成功。能作到這點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應當專心致志地修持。

  盡管前輩們以此爲重點,苦口婆心地對我們進行循循善誘,但我們卻將之視爲低劣的法,對其嗤之以鼻。並殚精竭慮地去尋找自以爲高深的大法,最終必將一無所獲。

  還有一個比喻,如果用濕皮將人包裹起來,一開始,裏面的人還感覺輕松自在,皮革逐漸幹硬以後,就會被緊緊地捆縛住,絲毫動彈不得,必將由此招致極大的苦痛。此時,若能用一柄鋒利的刀子將皮革割破,那裏面的人一定會喜躍抃舞的。

  關于這個道理,《因緣品》中也雲:“若能善加觀察于財物,耳飾兒女貪執之心念,鐵木捆紮纏縛難匹…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