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说的种敦巴历代身世传,以及阿底峡尊者圆寂后,种敦巴创建噶当派之情况等汇编,又名《幻书》)中已广为宣讲。
我们对世间之事进行观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视的态度给予他人饮食等物品,不但不会令他人高兴,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视;反之,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则会令他人喜笑颜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差别。应当防意如城,千万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头,一旦生起此念,也当励力抛弃,这一点尤为关键。
阿底峡尊者曾谆谆教诫:“若树根有毒,则枝桠及树叶均有毒;若树根为良药,则枝桠及树叶均有药性。同样,如果其根源为贪嗔痴,则无论作何等事体,都是不善之业。”
种敦巴格西(出生于北方那达或杂节地方,依止阿底峡尊者十八年,度母曾授记其为住持正法之胜士,获得禅定功德,面见无数本尊,精通三藏,悲心广大,其门下有以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三同门为首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弟子,创建噶当派属下的热振寺,并居住于此长达七年,享年六十一岁)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着此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等念头行事的人们,其后果将如何呢?”“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那么来世又将如何呢?”“将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
格西衮巴瓦(种敦巴格西四大弟子之一,法名自在胜幢,出生于康区的热炯地方,享年近七十高寿,获得禅定、神通及神变等旷古绝伦之功德,主要居住于热振寺,有喇嘛地色巴、追果得龙巴、念那莫巴等四大弟子,以及噶共穹等其他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弟子)也曾教诲道:“以世间八法之心行事之人希望获得四种收效(恭敬利养为其一,名誉声望为其二,称颂赞叹为其三,幸福安乐为其四),如果能如愿以偿,其此生结果也不过如此,对来世却无有丝毫利益。如果事与愿违,则对此生也无有意义。”
龙树菩萨也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是善。”
此外,《宝云经》中也云:“世间由心而牵引,以心莫能洞察心,无论善业或恶业,皆由意念而积集。”《入行论》中也云:“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观察自己的发心极为重要。如果为了今生的幸福、安乐与名声,而勤恳造作自耕耘稼穑乃至观修等一切事业,都只能称之为“贪图今生者”,其与旁生无有任何差别。
如果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法或做世间事务,则可称之为“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
如果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以对世间诸事产生厌离、恐怖和畏惧的心理而修法,其所作的一切善业,都仅能成为脱离轮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中等士夫”。
如果不是仅为寻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为目标,则其一切行为都是圆满正等觉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上等士夫”或“胜士夫”。
上中下三等士夫的划分,仅仅是以发心而安立的,所以,应当透彻深入地思考并善加取舍。其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舍弃对今生一切享乐的贪执。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当其冲之关要。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则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虚名,毫无实在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是为了今世的安逸享乐,则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将成为非法之行,而不能成其为法行。如同马不具备狮子的性相,故不能称之为狮子一般。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之基础,是修法之开端,是修法之前提。
热比旺修(法名扎西加参,节氏后裔,曾于下桑普寺、浪塘及尖仁亲刚等地传法,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良,具备禅定及神通等功德,其门下有雅德班钦等大弟子,并不拘宗派,为人传讲萨迦派法门,享年六十二岁)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后人:“未尝修持任一之法门,汝等自诩行者太愚蠢,修法之要即看破今生,法心是否相融以此辨。”
叶衮巴上师也云:“削减眷恋故乡之深情,亲友眷属弃置于脑后,依靠安贫乐道对治法,此乃舍世者之首筹谋。”
所以,应当观察并审慎衡量,自己以前可曾修习佛法?现在修行是否获得成效?对于故乡、亲友、饮食、财物等此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是否已经看破?
至尊米拉日巴(法名现闻得喜及金刚胜幢,其家乡为卡贡塘,为闻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享年八十二岁高龄,其卓荦超伦之丰功伟绩在传记中已广为宣讲,其法脉之承继者有达波拉杰与热琼多杰扎二位,主要护持传承的大弟子有达波拉杰、特这阿那、热琼多杰扎、年穷热巴、暂龙的安宗顿巴、达磨的苦行者哲衮以及苦行者多扎色完,另有八位近子,分别是行者寂光、桑及加、杂坡瓦、多杰旺修、行衮热巴、热穷热巴、卡其热巴以及蓝衮热巴,尚有六位外子乐果恰热瓦、温顿给登、觉顿夏噶各、丹巴加破瓦、色温顿琼以及沃瓦扎西)即将返回家乡,与玛尔巴译师依依惜别之际,译师赠送了一段金玉良言作为精神口粮:“弟子啊!如果没有舍弃尘世,将世间琐事与胜法混为一谈,则修法必将荒废。弟子当思轮回苦,所谓轮回之自性,纵吾幻变生百舌,历经无边俱胝劫,不能尽数悉宣说,吾演妙法莫糟蹋。”(下面一段话是米拉日巴赠送弟子寂光的教言)“弟子若欲诚修法,应自心坎生信心,切勿瞻顾今生事。尔若欲随吾修行,应知亲友乃魔网,故应掀开此屏障;饮食财物乃魔卒,故应舍弃恶故交;妙欲享受乃魔索,故应遣除此羁绊;知己佳友乃魔女,故应谨防此诱惑;家乡故土乃魔狱,故应速离此囹圄。死时一切必放弃,不如此时舍最佳。若听吾教且修持,汝儿即有胜法缘。”
达波拉杰(法号索南仁钦,于噶当派教法下出家,曾依止夏也瓦亲波、加热共卡瓦、聂任巴等多位上师,其修证极高,可持续十多天一直处于禅定中不动摇,后来拜见米拉日巴尊者,获得两种次第灌顶,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变及神通,创立了衮波寺,其门下有大弟子杰帕莫哲,法脉继承人有达波衮册、哲托沃色、结巴容巴、成就者瑜伽士秋样等众多成就卓著的弟子)说道:“现境有如恶人不恒常,幻身恰似借物速灭失,财物幻化欺诳痛苦因,故乡如同魔狱束缚源,何人贪执此等漂轮回,当断轮回命脉我执根。”
博朵瓦仁波切(博朵瓦与金厄瓦、普穷瓦共称三同门,加上堪龙巴为噶当派四大祖师,为格西种敦巴之弟子,具有绝伦盖世之无边功德,开创并阐演经典派一系,据传为十六罗汉之化身,寿元七十九岁,门下看破今生的弟子有两千余人,其中有如同日月般的弟子郎日塘巴及夏尔巴,以及仁当巴活佛等六名犹如昴宿般的弟子,还有编辑《喻法论》的索扎巴及扎噶瓦以及编辑《蓝色手册》的若玛些瓦等弟子,这两本著作在藏地流传极广,深受各界人士好评)也绘声绘色地比喻道:“死缠牧桩忧水冲,牛鞧呃难湿皮裹,箭矢远射说百遍。”意即当人已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般,对此生的安逸享乐至死都执持不放,瓜葛相连,无法脱离,修法就不会有成就。
如同牛犊已系于牧桩之上,自己却并未察觉,仍然四处蹿动。开始,栓牧绳尚有一弓的长度,可以任其继续跑动。绳索不断牵挂、转绕,最终被木桩缠绕,直至脖颈绊于牧桩,牛犊也不能再往来穿梭、东跑西撞了。同样,首先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而获得自在,但被贪执今生衣食等牧桩所绊,终究无法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一位叫萨西的格西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种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叹道:“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之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他所牵挂的寺院成了阻碍他的牧桩。
如果能够挣脱大中小三种牧桩,修行必将无往不胜。
小羊羔能被网罟所囿,野犏牛却能挣脱网罗的羁勒。柔弱的蜘蛛网(虽然可以粘住弱小的昆虫,)但却不能束缚羊羔嬉戏的脚步。
牛马等牲口过河时,首先若未毫不犹豫地将其驱赶过河,它们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吓得心惊胆战,停步不前,即使以强力往前驱赶,也会返至原地。
如果羊羔不想喝水,纵使强按其头,使其嘴没于水中。(它也不但不会喝水),甚至沾上的水珠,也会奋力抖动使其坠落。同样,如果草率地以强力斩断对今生的贪恋,却未修持任一法门,最终不但不能抛却贪执,尚会强词夺理地应付他人的规劝,甚至连以前所学的也丧失殆尽了。
“牛鞧”(即牛鞍带)如果过紧,就会导致创伤,最后连所运载的货物也摇摇欲坠。同理,如果不放弃追求今生的包袱,终将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若能对今世持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就万事大吉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些规劝视为耳边风。
所谓“呃难”,是指在发各种声音时,发最初的“呃”声是尤其困难的。一旦发出了开头的音,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修法之初,想放弃今生,实如海底捞针,若能将此问题铲除,解决其他困难也会感到游刃有余。这种难以剔除的爱恋也就是指妙欲。如果不是,就请你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诸位高僧大德们如果能够放弃今世,则修法不可能不成功。能作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当专心致志地修持。
尽管前辈们以此为重点,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进行循循善诱,但我们却将之视为低劣的法,对其嗤之以鼻。并殚精竭虑地去寻找自以为高深的大法,最终必将一无所获。
还有一个比喻,如果用湿皮将人包裹起来,一开始,里面的人还感觉轻松自在,皮革逐渐干硬以后,就会被紧紧地捆缚住,丝毫动弹不得,必将由此招致极大的苦痛。此时,若能用一柄锋利的刀子将皮革割破,那里面的人一定会喜跃抃舞的。
关于这个道理,《因缘品》中也云:“若能善加观察于财物,耳饰儿女贪执之心念,铁木捆扎缠缚难匹…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