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P4

  ..续本文上一页敌,切莫将其紧攥圣者言,即使贪欲束缚极松弛,亦难顺利挣脱圣者言。”

  是故,如果仍与尘世藕断丝连,到了紧要关头,就会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甚至会由此而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以具信心刀背的锋利智慧刀刃,斩断今世的一切牵绊。在五种欲妙中,以对衣食的贪执为最,渴望拥有四五套华贵的衣服(在噶当派大德们住世时的藏地,拥有四五套服装是极为奢侈的事)不遗余力地满足口腹之欲,如此绞尽脑汁苦心盘算,是很难令自己挣脱束缚的。

  出兵征战张弓射箭之时,若感觉头盔太紧而脱下靴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机立断取下头盔。另外,将靶子立于近处而将箭矢射向远方;盗贼已潜入森林却到草原寻其踪迹;魔众位于东方反将俑像往西抛掷。此类之举实为缘木求鱼之荒唐行为。

  同理,修法不见成效本因没有看破今生的缘故而导致,人们却将其归咎于所修之甚深妙法。如今能真正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实在是万不获一,极为稀少。那些法相师、大修行人或者噶当派的大多数人对于何为风入中脉的障碍津津乐道,对高深大法乐此不彼地寻根问底,而象这样在基础要点(看破今世)上仔细追究的人却寥于晨星。

  但是,要获得高深见地的断证,决非一日之寒。所以,舍弃今生对我等而言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应当详加探察并欣然修习。

  有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点。如果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即将被迫入死亡的边缘。好不容易竭尽全力来至一乐善好施的有钱人家中,却不去索取迫切急需的饮食,以解燃眉之急。而于只对将来有利的金银财宝垂涎三尺,贪得无厌地拼命索拿,(也许,还没有等到出门,自己已呜呼哀哉,命归黄泉了。)

  所谓“口说百遍”,也即康巴人商讨之时“口说百次,尾摇千遍”之意。说一千道一万,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就是,不论如何勤恳黾勉地闻思修行,若修法无有进展,都是因为不能放下盘算今生之安富尊荣的缘故。高僧大德们的此番教诲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长的,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引起世人的深思。

  前辈们给我们这些浊世的修行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教,汗牛充栋的论典。但无论说法如何,归纳其要就是,要从现在开始精勤实修,并且励力断除的不是其他什么,就是要斩断对今生的贪恋,看破今世。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他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我们应对此再三权衡掂量。

  所谓“雪鸡门基狐与鼬”的说法,包含了几个比喻。“雪鸡”是指黄鼠狼在河的此岸紧紧地叼住雪鸡的脖子,雪鸡拼命挣扎,奋力飞至对岸,(最终仍死于黄鼠狼之口。获得了猎物的)黄鼠狼神色怅惘地悲叹道:“我虽然杀了如同空怀母牦牛(是指奶汁已断,当年不生育的母牦牛,由于没有生育、挤奶的体力消耗,故身体较为肥壮)的雪鸡,却离开了我那可以安睡的故土。”同样,如果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乐,或许会得到一些荣华富贵,但却因此而与善趣解脱相去甚远了。

  所谓“门基”,是指从此地出发前往印度,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探察一百由旬以外的深渊。因为,如果对位于门基的险地不加以提防,最终会摔倒致死。同理,钻研探究高深的断证也并非当务之急,如果对贪执今生的悬崖掉以轻心,也会因此而堕落于三恶趣感受难以堪忍的痛苦。所以,杯形糌粑(用拇指按成杯状或勺状的糌粑团,常舀满茶汤等一并食之,如果做得比较薄,就可以多舀一些茶汤,但如果太薄,就会因承受不住茶汤的重量而破碎)做得薄固然不错,但也应注意质量。

  “狐与鼬”是指狐狸特别擅长躲避,即使是一块小石头后面,也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隐藏起来;黄鼠狼(鼬)善于贴缠,纵然是纤细的茅草,也能紧紧地贴附;猞猁也精于隐匿,马尾许的一片断岩,也能将自身潜伏得让其他动物不易察觉。同样,钻营此生的念头也是善于隐蔽、精于贴缠、精通隐匿的,即使被誉为“智力广大、行为高洁、人格贤善,具备闻思修行,舍弃一切的隐士”,也可能有贪恋此生的念头隐藏于心底。

  “月亮畜胜非同时”中的“月亮”讲述的是一位修龙巴地方的人,将儿子的不幸身亡,想当然地怪罪于月曜的迫害。因此耿耿于怀,立誓要让月亮偿命。他将十四日夜晚月亮升起的山头位置牢记于心,在十五日晚上,携带弓箭前往昨日铭记不忘的山头。岂料想(原以为会在山头出现的,让他切齿怀恨的)月亮早已在山的那头嘲笑着他的愚蠢,而他却喋喋不休地埋怨是山墙泄露了他的复仇计划。

  同样,(如果不能舍弃今生,)无论多么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不但不能切入正法,反而与法日益远离。

  因此,若将今生执为常有,哪怕具有百般功德,也会被这一过失全盘遮盖,对来世也无有毫许意义。若一味沉湎于今世,而不为来世着想,即使抉择包括佛地在内的见解功德,也无有任何裨益。夏热瓦说:“这样的人与旁生没有差别。”博朵瓦也痛心地哀叹:“人们只关心自己的肚皮,而根本不担忧自己的死亡。”

  “畜胜”是指如果善于操持今生即为“聪颖大丈夫”的话,那么畜禽们比我们人类则更胜一筹。比如,沙蜥蜴在居住的窝洞上方开了一个天窗。当遇到蛇的追赶时,它立即从天窗逃脱,并反身将紧追不舍而钻入窝洞的蛇用坚韧的利牙嘶咬致死。

  另外,在哲地的山岩背后,乌鸦向猫头鹰追讨命债的伎俩(猫头鹰杀害了乌鸦的幼崽,并将它们吞食,乌鸦于是衔着猫头鹰的雏仔,到以前自己孩子被杀害吞食的地方,以同样的行为报仇雪耻);嘉地无角牦牛对付有角牦牛的套路(有角牦牛时常对无角牦牛进行侵害,无角牦牛对此切齿愤盈,怀恨于心,勤学苦练杀敌本领,终于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有角牦牛);喜鹊对乌鸦的进攻(喜鹊常遭乌鸦的欺侮,于是结集了多龙地方的喜鹊,对潘地的乌鸦发动了全面的攻势,以报受辱之恨)等等故事也充分证明,在护持亲友与子女等方面,旁生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仅一个月,它们就能让刚出生的雏仔长得与父母的身量一般大小。另外,在储聚、制作方面的本事,只需观察老鼠、燕子与蜜蜂的巢穴就可一见分晓。

  因此,如果只知经营此生,而不知修法,尚被人们称为“士夫”或“人”,则真是值得羞愧。

  “非同时”是说,此生的长盛不衰,完美无缺,与修习来世二者是不能同时并行不悖,两全其美的。犹如一块可以用手提携(肉)的胸毛,与一块可以盛水的皮(四肢腹背均未割破,但从口部剥下的完整兽皮,常以盛液体或作鼓风皮火筒)二者,也是不能在一块毛皮上同时兼得的。

  萨迦班智达也说:“此生圆满兴盛不丢失,企图永恒利乐之解脱,实为愚昧痴狂之妄想,应当看破今生修菩提。”布顿仁波切也时常自我警戒:“宿积百般福报所成身,暇满所依来世再获难,渡越痛苦大海之宝筏,切莫无义空耗仁钦哲(布顿仁波切名)。”法王加哲巴(无著菩萨)闭关期间,(对于前来拜见他的人,)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宝积经》中云:“诸法乃缘起,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彼等果。”《入行论》中也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如果自己对某种愿望一往情深、悬悬在念,最终却全无半点收获。反而在操持低劣事宜之际,无意间却顺便获得了更为精妙的成果,这种类似蒸沙成饭的事情是决无可能的。

  三种士夫及三乘等等的安立,都是建立在意乐及发心的差别之上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今生的享乐牵肠挂肚、心驰神往,为了达到目的,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则仅仅获得更为胜妙的来世安乐都不可能,又怎能妄想菩提的果位呢?要知道,包括来世投生地狱都是因为前世业力,以及临终之时贪恋温暖之类的强烈念头,而使自己来至地狱的熊熊烈火等等当中的。

  一切都是以猛烈的意念积聚众多之业,而使心念成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抛弃对今生的贪执。

  至尊文殊菩萨曾送予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沙弥戒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藏传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其留予后人的著作甚多,全集共18帙,160多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书函》等,著名弟子有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主杰(原名格雷贝桑,后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为向内地传格鲁派教义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后世追认为第一世DL喇嘛)、推·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等)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绰迫译师(又名先波华,在绰迫地方建塑弥勒大佛像,由其上师大班智达释迦西日开光,其弟子绰迫的索南桑格,培养了英名盖世的布顿仁波切仁亲哲)曾酣畅淋漓地痛斥道:“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阿底峡尊者也一语道破了个别人的别有用心:“据说他在观修上师如意宝,但如果观修之时,绸缎和茶砖之类的念头在心中纷然呈现,则无论如何观…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