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都只能成为滔天之恶业。真正要修行,想脱离生死之海,播洒胜妙菩提的种子,仅仅一念发心的福德,即便是浩瀚无垠的虚空也是无法容纳的。”
布顿仁波切也常常自我警戒:“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嗔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不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希望大家看了此段教言后,都能引起深思!
加尔瓦样功巴也用了一连串恰到好处的比喻,毫不客气地挖苦道:“人们往往只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
“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象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正法南辕北辙,尚不愿修习。他们自以为是的言辞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地实际修持。一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作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飘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满,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所以,诸位应当将舍弃今生作为修行的主题,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修持。
无著菩萨(依止方罗珠、阿罗汉索南扎巴、布顿仁波切等多位上师,学识渊博,悲心广大,品格超群,度生事业极为广大,曾面见本尊,并获得不共加持,直至七十高龄,一直住于额切秋宗广弘佛法,其门下有加尖华森等大弟子)的一席话,也让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理屈词穷:“趋入正法解脱轨道时,全神贯注奔于此生荣,无有更甚于此之违缘,是故应当将其悉舍弃。无论如何勤于闻思修,如若杂染恶劣此意念,犹如珍馐掺杂下劣粪,以胜转劣必定无怀疑。师徒兄友亲戚忙争斗,恶言劣行全然不顾忌,勤苦劳作积攒诸受用,皆因恶念主宰而导致。为了摧毁他人之福财,竭心尽力斗殴且争论,毁坏自他今生及来世,彼心已为恶念魔盘踞。手中高擎经论之明灯,却为利敬眷属而伤神,迈入恶业深渊者眼目,已为恶念眼翳所障蔽。为寻广大名声眷属等,纵然广施财物然其业,仅获微小低劣之果报,定遭恶念冰霜之袭击。励护净戒然为利养等,网罗缠缚难入解脱轨,轮回狱中束缚之铁链,已经攥于此恶念手间。长时禅观却以贪嗔念,自赞毁他挑衅引事端,观修寂止频生不静念,皆因恶念莠草之根源。病痛邪魔盗匪怨敌等,众人称为正法之违缘,自心堪能彼皆成助伴,此等恶念方为修法障。操持此生荣华难偿愿,纵然成功欲享无机缘,自己终将迈上黄泉道,尔时财物眷等均无用,终将离彼感受苦熬煎。如是思维当弃此生算。”
因此,舍弃今生是极其深奥莫测之高法。因为所谓“高深之法”应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遣除痛苦、成办安乐几大要点,并且于别处不具备,方可称其为“高深之法”。而舍弃今生之此法,即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之特点。
在印度本土,无论在说有实的唯识宗以下的何者面前,提及“诸法无实,悉为空性”的言论,他们都会目瞪口呆,惊讶地高呼:“哎呀呀!简直是胡说八道!!”并且一定会将言说者视为疯子。同样,如沉湎陶醉于此生的安乐,则不论是地位显赫、一呼百应,高居大格西之位的大智者;还是万人敬仰、恭敬顶礼的大上师;或者能将四续部倒背如流,开启百部坛城的大成就者;或者涂泥封门,闭关观修本尊或杂龙的大行者;或者修持大手印、断法、大圆满的瑜伽师,即使口中象雷霆般振振有辞、天花乱坠地谈论着各种深奥的话题,但因为没有着眼于此法,并了达其精髓,而煞费苦心地忙于此生的圆满与享乐。一旦提醒他们应当放弃这一切时,他们同样也会惊奇万状,大呼小叫:“哎呀呀!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对他人的规劝拒不听从,置之不理。并将此法视为畏途,一听其名便诚惶诚恐、毛骨悚然。若见到他人毅然决然地看破今生的高山景行,却不以为然地嘲讽道:“那人一定是哑巴或者一意孤行,不听从父母亲友等的劝告,而颠沛流离、四海为家的乞丐。”将其视为愚鲁孟浪或无能之辈。
无论他们怎样勤勤恳恳地闻思修行等等,然而,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此生无须承受痛苦的打击;为了步入喧嚣的人群,逍遥自在,寻欢作乐;为了成为人们尊崇敬仰的大人物;为了成为家财万贯,不必假求他人,无须向人伸手乞讨,无论黑茶、白茶,还是肉类、酥油和酪糕,各种受用一应俱全,取之不尽,享之不竭的大亨富豪;为了听到“您是当之无愧的大修行、大智者”的夸赞等等诸如此类的幸福快乐。不但自己为了此等而勤奋不倦,对他人也是如此殷殷教诲。
若能通晓此(舍弃今生之)理,也可算得上是超然卓绝、智慧深广之壮士,那么,对于其他在家人不能行之有效地接纳此等深奥之法的现象,就更不能说什么了!
在如今这个世道,所有的人都欣然寻求风脉或者空性之类的法。平日里,两三位道友凑在一起,也只是对此等话题津津乐道。夜以继日、聚精会神地修习此法的人也是不胜枚举。但是,能够兴致勃勃、如饥似渴地寻求看破今生之大法的人却极为稀少。若向他们宣讲应当看破亲友、房宅、财物等此生的一切圆满之法,则无异于给了驴子当头一棒而使其轰然昏厥。一旦提及此话题,他们就会坐立不安、置若罔闻,既不想听,更不愿意实际修持。
这些情形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凿凿有据的。如果你想修习的话,就请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卓沃衮波仁波切(节氏后裔,据说为观音菩萨化身,具有惊世骇俗之神变神通,其门下有十四位大弟子,其中有两位大侄子伦波顿巴、喇嘛桑云;塔波的望仁巴及桑莫瓦;南岩东部的沃玛巴,西部的给香巴;诶地的桑刚巴聂尼炯瓦;多地的切瓦尖巴、扎地的松衮巴、学通顿巴、强安巴,旬地的阿阇黎蓝巴、奘地的藏顿尼玛娘多,他们分别在当地新建寺院,有的弟子则住持宁玛古寺,为佛法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毫不容情地揭穿了个别人的不良居心:“此生“聪慧”大修行,企望今世智慧名,闭关“与人隔绝”言,写于门楣大行者,贪图此生行者名。布施仅为求此生, 乐善好施之美称,犹如水面浮屑尘。乃至供养三宝等,亦望他人能睹觑,胡思乱想之妄念,无论作何皆光临。善行皆为图名声,悉被名声念牵引,是故当于此生念,以矛刺穿不留情。如若未以矛戳穿,一切智悲讲修等,皆不能堵恶趣门。不可驱除恶道苦,智悲双全大修行,千般具足经义失。终其一生住丛林,耄耋不肯弃今生,贪恋宅舍及庙宇,挑逗争执造恶业,纵掌寺院之大权,终奔无间烈火中,皆为未思众生性,乃为无常而引生。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希求钻营高深法,终将堕入万丈渊,尔时纵为深窍诀,亦成内外颠倒法。”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生须依靠四依、三金刚及三类。”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及智慧金刚助伴;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返顾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风沐雨,艰苦卓绝的行为,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范。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旦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烦恼的稳固堡垒;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在以下的文字中,仍将大处落墨,广泛地对其进行宣讲,以便大家能彻底通达明了。因此,看破今生之法极难通晓测度,是人们都很难证达且极为隐秘的妙法。能够修持此等深密无上之法的人们,将获得他人所不能具有的,获取利乐之方法。另外,此深妙大法还具备超胜他法的殊胜特点:可以获得今生的愉悦,来世的安乐,直至获得三菩提之间的一切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
也许有人会提出置疑,看破今生之法难道不是放弃今生安乐之法吗?既然是舍弃今生安乐之法,又岂能成办今生之安乐呢?
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正如“企盼超胜尝苦痛,希求盛名断胜缘,追寻高位坠深渊”之说法一样,倘若如蚁附膻般地疯狂追逐幸福享乐,结果反而会大失所望。反之,如果对它们抱着不屑一顾、兴趣索然的态度,幸福安乐反而如运诸掌般地容易获取。
瑜伽行者们将受用福报视若草芥,却有“受用不舍瑜伽士”之说法,难道不是吗?即使英名盖世、超绝尘寰的佛陀,也岂不是因为断除了妙欲的缘故吗?
藏巴加惹的一段话也可谓千锤百炼:“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快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嗔者难寻访;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访;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
具证者森丹华云:“追求此生享乐乃痛苦,风卷此念方可得恒乐。”
夏沃工巴(名白玛香秋,三同门弟子,于潘地的加夏沃冈弘扬佛法,精通教法,证悟深广,圆寂之时出现大量舍利)也开门见山地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
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