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5

  ..續本文上一頁修,都只能成爲滔天之惡業。真正要修行,想脫離生死之海,播灑勝妙菩提的種子,僅僅一念發心的福德,即便是浩瀚無垠的虛空也是無法容納的。”

  布頓仁波切也常常自我警戒:“爲了即生親怨之利益,貪嗔積財攝受諸眷屬,死時眷屬受用不跟隨,業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釋轉輪之王等,所獲輪回樂果不穩固,死時未必不會墮惡趣,當于輪回生厭仁親哲!”希望大家看了此段教言後,都能引起深思!

  加爾瓦樣功巴也用了一連串恰到好處的比喻,毫不客氣地挖苦道:“人們往往只對高深的法趨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滿足。他們對大空性、大無生、高深莫測的大法總是投以關注、欣喜的目光,從不觀察自己的相續與佛法是否相應。雖然所修的法是大圓滿,但也無濟于事,因爲大圓滿的修行者必須是大圓滿的根器。

  “目睹現在的人口若懸河地談論著象馬一樣價值昂貴的法,而其人的價值卻不如一條狗。已經與正法南轅北轍,尚不願修習。他們自以爲是的言辭其實與說唱者扣人心弦的歌聲,鹦鹉巧舌如簧的重複沒有區別。如果已經了知一兩個法,就應當身體力行地實際修持。一旦通達了一兩種法,就應讓其與內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麼,就如同水與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間也相距萬裏,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納。法就如同肺葉作成的菜湯一樣(肺葉全部飄蕩在湯面上)僅僅漂浮在口頭,而沒有任何意義。整日怨天尤人、驕傲自滿,滔滔不絕地抱怨。這樣,修法的意義也就不能充分體現了。”所以,諸位應當將舍棄今生作爲修行的主題,緊密圍繞這一核心進行修持。

  無著菩薩(依止方羅珠、阿羅漢索南紮巴、布頓仁波切等多位上師,學識淵博,悲心廣大,品格超群,度生事業極爲廣大,曾面見本尊,並獲得不共加持,直至七十高齡,一直住于額切秋宗廣弘佛法,其門下有加尖華森等大弟子)的一席話,也讓一些心術不正之人理屈詞窮:“趨入正法解脫軌道時,全神貫注奔于此生榮,無有更甚于此之違緣,是故應當將其悉舍棄。無論如何勤于聞思修,如若雜染惡劣此意念,猶如珍馐摻雜下劣糞,以勝轉劣必定無懷疑。師徒兄友親戚忙爭鬥,惡言劣行全然不顧忌,勤苦勞作積攢諸受用,皆因惡念主宰而導致。爲了摧毀他人之福財,竭心盡力鬥毆且爭論,毀壞自他今生及來世,彼心已爲惡念魔盤踞。手中高擎經論之明燈,卻爲利敬眷屬而傷神,邁入惡業深淵者眼目,已爲惡念眼翳所障蔽。爲尋廣大名聲眷屬等,縱然廣施財物然其業,僅獲微小低劣之果報,定遭惡念冰霜之襲擊。勵護淨戒然爲利養等,網羅纏縛難入解脫軌,輪回獄中束縛之鐵鏈,已經攥于此惡念手間。長時禅觀卻以貪嗔念,自贊毀他挑釁引事端,觀修寂止頻生不靜念,皆因惡念莠草之根源。病痛邪魔盜匪怨敵等,衆人稱爲正法之違緣,自心堪能彼皆成助伴,此等惡念方爲修法障。操持此生榮華難償願,縱然成功欲享無機緣,自己終將邁上黃泉道,爾時財物眷等均無用,終將離彼感受苦熬煎。如是思維當棄此生算。”

  因此,舍棄今生是極其深奧莫測之高法。因爲所謂“高深之法”應具有難以揆度、不易通達、遣除痛苦、成辦安樂幾大要點,並且于別處不具備,方可稱其爲“高深之法”。而舍棄今生之此法,即具有“難以揆度、不易通達”之特點。

  在印度本土,無論在說有實的唯識宗以下的何者面前,提及“諸法無實,悉爲空性”的言論,他們都會目瞪口呆,驚訝地高呼:“哎呀呀!簡直是胡說八道!!”並且一定會將言說者視爲瘋子。同樣,如沈湎陶醉于此生的安樂,則不論是地位顯赫、一呼百應,高居大格西之位的大智者;還是萬人敬仰、恭敬頂禮的大上師;或者能將四續部倒背如流,開啓百部壇城的大成就者;或者塗泥封門,閉關觀修本尊或雜龍的大行者;或者修持大手印、斷法、大圓滿的瑜伽師,即使口中象雷霆般振振有辭、天花亂墜地談論著各種深奧的話題,但因爲沒有著眼于此法,並了達其精髓,而煞費苦心地忙于此生的圓滿與享樂。一旦提醒他們應當放棄這一切時,他們同樣也會驚奇萬狀,大呼小叫:“哎呀呀!這簡直是一派胡言!”對他人的規勸拒不聽從,置之不理。並將此法視爲畏途,一聽其名便誠惶誠恐、毛骨悚然。若見到他人毅然決然地看破今生的高山景行,卻不以爲然地嘲諷道:“那人一定是啞巴或者一意孤行,不聽從父母親友等的勸告,而顛沛流離、四海爲家的乞丐。”將其視爲愚魯孟浪或無能之輩。

  無論他們怎樣勤勤懇懇地聞思修行等等,然而,其目的只不過是爲了此生無須承受痛苦的打擊;爲了步入喧囂的人群,逍遙自在,尋歡作樂;爲了成爲人們尊崇敬仰的大人物;爲了成爲家財萬貫,不必假求他人,無須向人伸手乞討,無論黑茶、白茶,還是肉類、酥油和酪糕,各種受用一應俱全,取之不盡,享之不竭的大亨富豪;爲了聽到“您是當之無愧的大修行、大智者”的誇贊等等諸如此類的幸福快樂。不但自己爲了此等而勤奮不倦,對他人也是如此殷殷教誨。

  若能通曉此(舍棄今生之)理,也可算得上是超然卓絕、智慧深廣之壯士,那麼,對于其他在家人不能行之有效地接納此等深奧之法的現象,就更不能說什麼了!

  在如今這個世道,所有的人都欣然尋求風脈或者空性之類的法。平日裏,兩叁位道友湊在一起,也只是對此等話題津津樂道。夜以繼日、聚精會神地修習此法的人也是不勝枚舉。但是,能夠興致勃勃、如饑似渴地尋求看破今生之大法的人卻極爲稀少。若向他們宣講應當看破親友、房宅、財物等此生的一切圓滿之法,則無異于給了驢子當頭一棒而使其轟然昏厥。一旦提及此話題,他們就會坐立不安、置若罔聞,既不想聽,更不願意實際修持。

  這些情形並非危言聳聽,而是鑿鑿有據的。如果你想修習的話,就請走近,我們康巴人內部是不必互相欺騙的!

  卓沃衮波仁波切(節氏後裔,據說爲觀音菩薩化身,具有驚世駭俗之神變神通,其門下有十四位大弟子,其中有兩位大侄子倫波頓巴、喇嘛桑雲;塔波的望仁巴及桑莫瓦;南岩東部的沃瑪巴,西部的給香巴;诶地的桑剛巴聶尼炯瓦;多地的切瓦尖巴、紮地的松衮巴、學通頓巴、強安巴,旬地的阿阇黎藍巴、奘地的藏頓尼瑪娘多,他們分別在當地新建寺院,有的弟子則住持甯瑪古寺,爲佛法的繁榮興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毫不容情地揭穿了個別人的不良居心:“此生“聰慧”大修行,企望今世智慧名,閉關“與人隔絕”言,寫于門楣大行者,貪圖此生行者名。布施僅爲求此生, 樂善好施之美稱,猶如水面浮屑塵。乃至供養叁寶等,亦望他人能睹觑,胡思亂想之妄念,無論作何皆光臨。善行皆爲圖名聲,悉被名聲念牽引,是故當于此生念,以矛刺穿不留情。如若未以矛戳穿,一切智悲講修等,皆不能堵惡趣門。不可驅除惡道苦,智悲雙全大修行,千般具足經義失。終其一生住叢林,耄耋不肯棄今生,貪戀宅舍及廟宇,挑逗爭執造惡業,縱掌寺院之大權,終奔無間烈火中,皆爲未思衆生性,乃爲無常而引生。總之死亡無常法,自之相續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續生起死念時,叁皈之辭也高深。希求鑽營高深法,終將墮入萬丈淵,爾時縱爲深竅訣,亦成內外顛倒法。”

  前輩大德們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言教遺産:“看破今生須依靠四依、叁金剛及叁類。”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壑;叁金剛是指不緩金剛先行、不恥金剛後衛以及智慧金剛助伴;叁類是指脫離人類、接近狗類、證得聖類。

  關于此理,佛陀以當年如何義無返顧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風沐雨,艱苦卓絕的行爲,爲我們後學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範。若能深解其意,則前輩聖哲的修要指南是極爲深奧的,故當深切領會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當之無愧的“十大至寶”,一旦讓其深入內心,則可摧毀塵世的一切迷亂;吸幹貪欲的茫茫大海;鏟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煩惱的穩固堡壘;搗毀惡業的堅韌航船;趨至對治的遼闊平原。實爲不可多得的勝妙至寶。

  在以下的文字中,仍將大處落墨,廣泛地對其進行宣講,以便大家能徹底通達明了。因此,看破今生之法極難通曉測度,是人們都很難證達且極爲隱秘的妙法。能夠修持此等深密無上之法的人們,將獲得他人所不能具有的,獲取利樂之方法。另外,此深妙大法還具備超勝他法的殊勝特點:可以獲得今生的愉悅,來世的安樂,直至獲得叁菩提之間的一切利樂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成辦。

  也許有人會提出置疑,看破今生之法難道不是放棄今生安樂之法嗎?既然是舍棄今生安樂之法,又豈能成辦今生之安樂呢?

  這種說法雖然言之有理,但是,正如“企盼超勝嘗苦痛,希求盛名斷勝緣,追尋高位墜深淵”之說法一樣,倘若如蟻附膻般地瘋狂追逐幸福享樂,結果反而會大失所望。反之,如果對它們抱著不屑一顧、興趣索然的態度,幸福安樂反而如運諸掌般地容易獲取。

  瑜伽行者們將受用福報視若草芥,卻有“受用不舍瑜伽士”之說法,難道不是嗎?即使英名蓋世、超絕塵寰的佛陀,也豈不是因爲斷除了妙欲的緣故嗎?

  藏巴加惹的一段話也可謂千錘百煉:“具修證者之門房,幸福快樂已困躺,饕餮之徒難尋訪;對治士夫之門房,看破塵世已困躺,具貪嗔者難尋訪;斷根源者之門房,舒心愉悅已困躺,具希憂者難尋訪;知餍足者之門房,富貴榮華已困躺,具貪念者難尋訪。”

  具證者森丹華雲:“追求此生享樂乃痛苦,風卷此念方可得恒樂。”

  夏沃工巴(名白瑪香秋,叁同門弟子,于潘地的加夏沃岡弘揚佛法,精通教法,證悟深廣,圓寂之時出現大量舍利)也開門見山地說道:“如果相信我的話,立時就可獲得安樂,即使相信我,也沒有其他的高招,沒有其他的訣竅,就是令其舍棄今生。”

  又說:“使我們今生來世蒙受痛苦的一切…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