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6

  ..續本文上一頁禍根,就是對今生的貪執,所以必須削減對今生的貪執,如果喪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樂,其心就絕對不會快樂,即使忙忙碌碌、東奔西跑、疲憊不堪也于事無補。甚至痛苦、罪業、惡言也會不約而同地降臨。因此,應當將泛濫成災的貪欲之念驅之門外,如果能將貪念趕盡殺絕的話,幸福安樂的生活將從此拉開帷幕。因此,若想讓今生來世都獲得快樂,至少應從心底生起什麼也不貪求、什麼也不蓄積的心念。不欲獲得是最殊勝的獲得,不念名聲是最殊勝的名聲,不趨贊譽是最殊勝的贊譽,不求眷屬是最殊勝的眷屬。如果誠心想修法,就必須讓心依于貧窮,貧窮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種念頭,則無論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遺余力地算計今生,則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嘗自己釀成的苦酒,還要承受他人的譏諷,來世還須奔赴惡趣去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基巴(名森丹華,潘地希傑派加紮法王弟子,精通教法,證悟圓滿,主修希傑妙法,據說獲得了極高的等持境界,創建果莫亞寺,度生事業廣大無邊,培養造就了雅得班欽等一大批名聲卓著的大弟子,被人們尊稱爲基確法王)雲:“若以風掃此生念,即可稱爲厭離者,何亦不需念頭生,美名廣傳遍大地,爲修法故舍身壽,和風吹送稱贊語。”

  龍樹菩薩也真摯地教誡國王道:“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安樂,如是世間欲,無欲更安樂。”“法規若勝妙,能令世間喜,世間生喜已,且于他無欺。以法理國政,諸方皆歎稱,現大寶華蓋,衆聖皆禮恭。治國若如法,美譽至紛紛,能獲極勝果,他法無力成。”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棄此生一切貪欲,反能獲得利益、恭敬、名聲等一切回報。如此治理國政,則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對享樂銘記不忘,治理國政也將一無所成。

  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在《中觀四百論》原文中未找到此偈頌,請大家詳察)中也雲:“誰舍世間難,則比他人憨,何者追隨彼,長時受欺瞞。”也進一步說明,如果認真修持,即生也可獲得更勝于他人的安樂。如果不能通曉此理,實在是愚不可及,必將毀壞自他。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達至大樂之勝地,這一點至關重要。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的開頭,也是如此殷切教誨:“何得無散具相勝妙法,將獲前所未得之歡愉,更勝于此安樂不曾有,圓滿菩提無盡之勝樂,以及無等佛果皆能獲。”

  佛陀(在《因緣品》中)也說:“如若貪諸欲,欲念反將棄,若舍諸貪念,將獲勝妙樂。乃至欲相隨,永不得餍足,何者以智慧,斬彼方滿足。貪念不能餍,以智能知足,以智得足者,叁有不能轉。”

  聖者無著菩薩也殷切教導:“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勝法妙用,以享受飲食、女人、歌舞所獲之樂受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享受飲食等所獲之樂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緣而獲得;不能恒時隨心所欲而得,只是暫時性地偶爾獲之;並非遍布叁界;其後不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即消耗殆盡;怨敵等能從中作梗;不能攜往來世;依之不能究竟滿足;並且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猶如麻風病人搔癢之樂一般僅僅是將息滅痛苦冠以快樂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貪欲等各種煩惱,造作殺生等種種惡行。而享受妙法所獲之樂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隨時獲得;遍布叁界;其後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日益增上;怨敵等不能從中作梗;可以攜往來世;依之能究竟滿足;並且不會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並非僅僅冠以快樂之名。且能摧毀一切煩惱及惡行。由此可見,佛法是極爲殊勝善妙的。

  一次,聽說一些施主即將前來拜見,奔公甲格西將供養叁寶的供品精心加以裝飾,顯得極爲莊嚴。此時,他觀察自己的發心,發現有爲了在施主前使供品顯得精美堂皇的虛僞之心。于是一邊抓起一把灰土灑(到供品之上),一邊大聲呵斥:“比丘,你不要裝模作樣,回到座位上去吧!”帕當巴聽聞此事,由衷地贊歎道:“在對叁寶的供養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是最上乘的!”

  另一次,加拉康寺爲僧衆們供養酸奶。看到分發酸奶的人忙不疊地爲隊伍前面的人供養,奔公甲心中忽然閃現了一個念頭:(如果這樣殷勤地爲他們供養),排在後面的我會不會得不到酸奶了? 當他繼而以正念察覺後,自言自語道:“你在想什麼啊!”說著,就將碗反扣起來。臨到接受酸奶之時,格西說道:“我這個壞蛋剛才已經喝過了!”然後拒不接受供養。

  他將零星物件全部供養了加拉康寺,然後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

  有一段時間,上潘地方的強盜竊賊極爲猖獗。聽說人們都將值錢的物品藏匿起來,並作好了臨行前的准備時。他所有的家當除了一把陳舊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別無長物。他將法衣舉在肩頭,以手提著水瓶,得意地說道:“恐怕我不需要打點什麼行裝吧!”對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發人深省地感歎道:“既然奔公甲的臨行行裝如此菲薄簡陋,我倒有一塊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給他,以派死後裹屍之用場。我們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裏去報道,(但這只不過是白日做夢!)作爲修行人都應象他一樣,沒有必要囤積大量的食物、茶葉以及攙和料之類的物品。”

  紮噶瓦(紮巴與博朵瓦的弟子,《喻法論》的主要結集人,居于紮嘎巴翁,享年八十高齡,攝受僧衆叁百余人,紮巴即爲潘地紮巴,創建紮尼薩與頗章當寺,法名尋尼翁,享年六十有五)也叮囑後人:“我們在准備行裝之時,也應當象奔公甲一樣。”

  奔公甲自己也深有體會地說:“我作在家人的時候,總是隨身攜帶著荊棘般的弓箭,腰間插著兩叁把鋒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敵人卻多如牛毛,朋友卻屈指可數。我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擁有四十畝莊稼的收成,被鄉鄰稱爲“四十蠍(原指一種毒蟲,在此處指壞人)”,白天在山口當強盜,晚上到村落裏當盜賊,即便如此,卻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今我放下武器,結果卻連一個敵人也不複存在,連口水吐在石頭上的事也不用做(藏地時常以此形容無須勞作)卻豐衣足食,即使出現饑謹,也如同與富人的脖子連在一起一般,無須考慮吃喝。以前我爲了糊口四處尋覓食物,卻不見蹤迹。而今食物卻主動送上嘴來,有吃不完的佳肴、喝不盡的甘飲。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仰仗佛法的力量啊!克什米爾班智達釋迦西日大駕光臨之時,藏地的法師們爲了印證自己的見解,給馬裝上蹄鐵,翻山越嶺、不辭辛勞、摩肩接踵地前往阿裏。看到那些博學多聞的人都蜂擁而往,如我這般孤陋寡聞的人更應該去。但又一思忖,所謂聞思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消除煩惱,我的煩惱已難以尋形,他們雖廣聞多學卻煩惱依然如舊,這一切,都是因爲將佛法停留在口頭(卻沒有融入自己的相續)所導致的。如今,我應該以此爲滿足了。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可以勝任大法師、大修行、大尊者、大長老的頭銜吧!”

  當他未與煩惱抗衡時,一旦生起貪念之苗頭,就立即用右手拉住左手,並高聲怒喝:“奔公甲!”他就是如此忘卻百般惡行(意即不爲惡行),戰勝自我。即便有些許的煩惱之念蘇醒,也會一邊大呼:“慈誠加瓦比丘!(不得放肆!)”一邊用右手緊拽左手。(以此對治方式,)生起了極大的歡悅。據傳,他原本爲一盜匪,後來看破今生並如前厲行對治,終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安樂。(據說奔公甲尊者的壽命極長,已趨入無死持明之行列,並以修行賢妙快樂而著稱于世,其美名盛傳至今,是博朵瓦尊者的弟子中,在對治煩惱方面首屈一指的大修行人,其出生地爲潘地。)

  博朵瓦曾意味深長地說:“修行人在今生中也應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時候,曾叁次去挖金,結果一所無得,現在每一天都有許多兩黃金的進項。雍瓦谷的堪龍巴所擁有的幸福、快樂和名望,世間無人可出其右。龍修的金厄瓦也是快樂無比。這一切都來源于如法修持的結果啊!”

  金厄瓦(法名慈誠巴,在阿底峽尊者前恭聆了如海言教,主要追隨種敦巴格西,與熱振的康巴益西巴在熱振寺以禅定修持境界最高而著稱,被人們並稱爲“二巴”,並以此享名于世。創建落寺,度生事業廣大無邊,其門下有以多龍巴等美譽馳世之大弟子爲首的七百余名門徒,享年七十一歲)也深有感觸地說:“在我修行之初,也是艱難重重,生活異常拮據。糌粑吃完了,以荨麻糊口。裙子破了,沒有可以補綴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如此天長地久,故被人們稱爲“皮裙者金厄”。事到如今,(我的境況與過去有天壤之別,)即使讓我負擔養育整個瞻部洲所有衆生的重擔,似乎我也能夠勝任。”

  同樣,米拉達波與果倉巴等,在當初作在家人時,也是倍嘗艱辛,趨入佛門,舍棄今生後,從莘莘庶民中脫穎而出,成爲了天底下最快樂的人。如果回顧古往今來所有前輩大德們的事迹,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沿著同一條足迹走過的。我們應當對此審慎思維,如果能舍棄今生,則絕對不可能不幸福。反之,如果不能看破今生,而企圖得到幸福快樂,簡直是癡心妄想!

  所以,無論如何都應將未能舍棄今生之念,視爲擦屁股的石頭(類似漢地偏僻農村以木、竹片擦屁股一樣)一般,刻不容緩地將其抛棄。

  羊衮巴說:“此生牽連斷,舍棄吃與穿,蔑視己身壽。應當思維噶舉派大德們倜傥不羁的灑脫行爲,生起厭離、堅忍之心,依止深山,在阒無其人的寂地潛心修持,持之以恒的熏修,內心必定會生起夢寐以求的境界。”

  葉衮巴上師也講出一段肺腑之言以提醒後人:“人們與其談論許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讀諸佛菩薩的傳記,了解彼等從當初直至後來是如何實踐的。只有這樣,才是極爲善妙,不會被诓騙的啊!”

  博朵瓦也殷殷地教誨道:“如果未能了知(看破今世)此理,我們就會肆無忌憚地造作惡業,在短暫的此生行持舉不勝舉、罄竹難書的種種罪行。如果明了此理,就會…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