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7

  ..續本文上一頁終止一切惡行,穩如泰山的信念也會油然而生。”

  當別人向當巴瓦格西請求竅訣之時,格西說道:“我沒有什麼竅訣,我是師父的弟子,就應當學習(看破今世的)信念。

  基巴也說:“沒有比了無牽挂更快樂的事;也沒有比無所事事更容易的事;更沒有比唾棄執著還重要的事。”

  薩迦班智達(爲遍知一切之聖者,曾親見文殊菩薩等金顔,在漢藏兩地廣弘正法,享年七十歲。其門下弟子有講經說法之頂梁柱額葉巴熱比桑給等,其名聲傳遍康、凝、祥叁氏(藏地古代大家族,幾乎掌管西藏所有領土);有修法之傳承執有者瑪秋加以及南部的根親仁親;有證法傳承之執有者措衮根達華以及大成就者雲丹塔依等衆多門徒)也雲:“一切自主則快樂,爲人所役皆痛苦,上乘之樂乃心悅,上乘之財即布施,上乘之伴無奸詐,智者此生當修行。倘若修法樂必臨,且觀聖賢與盜賊,所求圓滿迥不同。”

  香怎羊巴(阿底峽尊者親傳弟子,爲超凡卓識之大菩薩,叁同門之上師,圓寂之時,諸天奏響美妙樂音,在場之人均得以聞聽)說:“如果心存凍死也罷,餓死也罷,視死如歸的膽魄而勤懇修行,則既不可能凍死,更不可能餓死。”

  香·那南多傑旺修(加拉康寺創建者,教證功德圓滿,爲勒美等于藏地興起弘法中期之中堅力量,也是種敦巴格西之上師,加拉康寺在如今的藏地寺廟中也是以最爲古老、最爲精美而聞名于世)雲:“修行人住于山中數日,尚未饑餓之前,牧童就會給你送來食物,然後回到村落裏告訴大家,人們也會絡繹不絕地前來供養。”

  《呵責破戒經》雲:“舍利子,吾之教法以罪業無力毀滅,吾之諸聲聞將永不乏少法衣、齋食。舍利子,當精勤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愛重世間資財。舍利子當觀,吾雲此言,瑜伽行之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憑妙力而精勤賜予一切安樂。舍利子,凡人無力如是供養承侍。”“舍利子,何者若爲得善逝果位而出家,並精進修法。則少欲之天人、少欲之衆人及少欲之衆生均供養此瑜伽行比丘缽盂法衣。”

  《悲華經》中雲:“往昔佛陀曾如是發願:吾之教法中身著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飲食,則我已欺诳如來,故我不得成佛。”又雲:“所有在家衆,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無貧困。”

  金厄瓦仁波切雲:“我等縱然面臨衣食無著之窘況,也當心依于貧,一切具信之士必將竭力供養。因此,最首要的財物是無有貪執,貪得無厭地儲積資財等毫無價值。即使被人們冷嘲熱諷,也當無有谄诳地修行,最終,人們會心悅誠服地聚集。因此,名聲贊譽的源泉是無咎之行爲,一切詐現威儀的奸佞之行都毫無意義。”

  格西喀巴(于上藏些瓦、潘葉追地的山岩深處專心致志地修持,格西衮巴瓦大弟子,因在喀黑山洞觀修,而被人們尊稱爲“喀共瓊”,其門下有德頓、達瑪加等門徒)雲:“力籌此生衣食終年邁,死時菩提勝果未能尋,明日後日幾時亡未知,是故理應速捷覓菩提。不事稼穑不積諸資具,饑寒致死大修之勝士,前所未聞亦未曾目睹,未來亦無目睹聽聞也。”

  博朵瓦尊者也雲:“即使紛紛揚揚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雲雀也能尋覓到棲身之地。同樣,即使整個國土動蕩不安,正法衰落隱沒,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勵修習,也必能找到隱藏容身並促進修行之勝地。”

  藏巴加惹(成就者朗日塘巴的大弟子,爲持戒清淨之比丘,于不丹及龍創建寺院,據說爲那諾巴化身,其弟子遍布雪域,在羅熱果倉巴、薩迦、加追分別各有兩名極具聲望的大弟子)雲:“看破紅塵不貪戀此生是最殊勝的布施;千方百計爲衆生著想是最殊勝的利衆;任居何處能知餍足是最殊勝的富豪;前往任何國土能隨遇而安是最殊勝的故鄉;無論臥居何方能歡暢欣悅是最殊勝的無量宮殿;哀傷是經驗最殊勝的良伴;持之以恒是最殊勝的壯士;獨立自主是最殊勝的強大;內心不爲貪嗔之念所轉是最殊勝的悲心;遮止非理作意是最殊勝的持戒;內心具有證悟是最殊勝的攝受空行。”

  加哲仁波切雲:“舍棄今生是最善妙的清淨業障之法。”

  根方紮加尊者的弟子喀格西,一向爲人賢達,福澤蓋世,卻不幸罹患麻風病。想盡一切辦法都無力回天。在一天夜晚,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獨自一人陷入了沈思:既然得了這種病,就應當遠離人群,真正地飛遁離俗、歸隱山林,將自己的一切身財都捐作善法。到節莫山崖的岩石下去過枕山棲谷的隱士生活,向素昧平生的過往行人乞討口糧,專心專意地念誦觀音心咒。他就這樣一直思索著,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

  他夢見自己被一股巨浪沖擊著,極其惶恐不安,正當生死攸關、千鈞一發之際,一名白人挺身將他從水中救出放到了節莫山崖的岩石之上。自己的身體中流出了大量的液體。當他一覺醒來,床榻之上積滿了水,他的麻風病也不治而愈。

  總而言之,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前所未生,就當厲力生起。如果已經生起,就應令其越發增盛,曆久彌堅。舍棄今生是修行人唯一的出路。

  大成就者葉莫瓦說:“覺受未能得增上,猶如杲日隱月光,彼皆二取貪境致,具緣之士當斷執。”藏巴加惹也說:“修士如若乏主人,則如風掃富翁財,雄獅淪落爲狗伴,稀世珍寶陷淤泥。當具斷貪之主人。”

  如果從心坎深處生起了舍棄貪執今生之念,則無論修習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話下。只須稍下工夫,就能大見成效。反之,如果沒有生起舍棄貪執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一些覺受及證相,也會倏然退失。這是屢見不鮮、時常耳聞的事實,並且以理證也是可以成立的。

  卓衮巴大師也雲:“如若此生未斷除,縱生信覺及禅定,猶如前輩諸大德,刹時一切皆退卻。設使此念已堅定,勝法自于相續生,安住並且輾轉增,所有卓然之妙慧,恰似高廣虛空生。猶如撒播賢妙種,此念固增智超群。”

  有些人從心底裏生起了修法之念,似乎信心、出離心也十分高漲,心性安穩、循規蹈矩地修持,卻因爲沒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終于灰心喪氣。心想:如我這般之人恐怕是無力勝任修習佛法之重任的吧?然後就退失信心,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藏巴加惹所講的那種缺乏主人,猶如雄獅淪落爲狗伴的所謂修行人。

  正如前面大量闡述的一樣,如果沒有生起此念,則不會有任何的快樂與善妙;如果一旦生起,則一切快樂善妙都會如願以償。看破今世之心,諸佛菩薩都衆口一詞地予以高度評價,一切士夫的相續都極難産生。一旦生起稍許幼苗,都應欣喜非凡、喜出望外。如果不能視其爲理所當然之事,並且習以爲常,則不但會削減自己的福報,最終連起碼的自知之明也不具備了。

  博朵瓦尊者(在《藍色手冊》中)也曾教誨道:“如同人們所說的“沒有牙齒用牙龈也要啃”,即使令心趨于法並非一帆風順,但無論如何我們也應修持佛法,生起智慧與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此生乃至發願勤修習,其上僅且播灑善妙種,如是恒時發願且修持,如獲大手印般具大義。”意即此生當勤奮修習出離心及無常心,並與乃至願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即使沒有生起勝觀等,也至少播下了善妙的種子,如果在發願之中死亡,也如同獲得了大手印的果位一般具有極爲重大之意義。“福報深淺之差別,不以資財多寡計,自心通達不顛倒,可否生起爲准繩。”意指即使此生財力雄厚,也並非具有福報者。如果能生起出離心等了知如何不顛倒之心念,才是真正具有福報之人。”

  加哲仁波切雲:“心趨于法是最究竟的積資;憶念死期不定是最究竟的機警;棄惡行善是最究竟的聰慧;頂戴衆生是最究竟的高位;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財富;對一切不生貪戀是最究竟的幸福。”我們應當如此思維,舍棄一切貪圖此生享樂的念頭,如果此念增上,則能對整個輪回斷除貪執,此時,也就真正地踏上了解脫之路。如果沒有生起此念,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邁上解脫正道。只有生起此念才算真正趨入了修行人的行列。舍棄今生的功德與未舍今生的過患就是如此。

  那麼,我們該如何舍棄今生呢?正如藏巴加惹所說:“舍棄今生必須具備十一種誓言:不隨順他人而獨處;背井離鄉、抛舍故土;厭棄一切妙欲;恒處卑位;不護他人情面;恒時糾察以行對治;不在意他人說叁道四,而認爲一切理當如此;即使珍愛之物被風吹散,也不生絲毫痛苦;猶如乞丐死亡一般舍棄今生的苦痛;猛厲不斷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牽鼻繩,如此這樣,美妙的修行功德就會如雲般聚集。”

  另外,修持舍棄今生之人必須具有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砸碎頑石般斬釘截鐵的勇氣。如果令其重新追求暫時之歡悅,則猶如強扭老牛的脖子般難于登天;對于愦鬧散亂則如臨大敵,猶如鹿子般稍有驚動則倉皇逃逸;無有絲毫顧慮,猶如罪人般毫不遲疑地縱入深淵;能吃苦耐勞,猶如嫠婦般含辛茹苦地撫育遺孤。

  換言之,關于舍棄今生的念頭,聖者無著菩薩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于事物的貪戀以及對于煩惱的貪戀,此二者出家人都應義無返顧地舍棄。”

  對于事物的貪戀包括對故鄉、田地、房舍、父母等親友、財物以及糧食等等的耽執。應當將此一切徹底斬草除根,當機立斷地出家。所謂“擺脫家室而出家”的本意就是如此。舍棄今生的行爲,是在佛陀的聖教中,對所有出家人的要求,大家都應遵循這一言教。

  至于具體行持的方式,本來只須加以觀察,自己便應心知肚明。但是,如今的世人智慧淺陋,若不一一詳盡地加以闡釋,他們就不可能了達。

  正如前面藏巴加惹所說的,在看破今生的十一條學處中,最首要、最關鍵的就是抛舍故鄉。因爲故鄉充斥著衍生貪執的外境——親友以及良田、舍宅等物質財富,以及滋長嗔恨的對境——怨敵等等。如果自心被貪嗔之念所左右,而企望修行能馬到成功,簡直是異想天開!即使自己本身沒有貪嗔之念,它們也會自尋上門,讓貪戀與嗔恨毫無…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