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8

  ..續本文上一頁節製地在你的相續中蔓延滋長:親友們會爲了他們現世的生計而求助于你,滿心希望你能爲他們助一臂之力。如果你婉言相拒,他們就會(因失望而耿耿于懷),從而積累惡業。過去的仇敵也因宿怨深藏于心,便抓住時機,想方設法加害于你。故鄉是令自他造作惡業,蒙受痛苦的源泉,所以應當將自己曾經所留戀的故鄉棄若敝履,只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行爲。

  博朵瓦曾一語中的地說道:“遠離故鄉與親友,如理作意棄愦鬧,此等之人趨解脫。”“舍棄生養自己的故鄉,斬斷親友的關系,唾棄一切未觀察(指未觀察對修行是否有利)的物質這叁大要領,自來是熱振寺暢行無阻的訓誡,然而,想讓所有的後人遵從這一戒條,卻顯得那麼步履艱難。”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何處具有雜事及爭論,遠離一百由旬極妙勝,何者煩惱惑業極熾盛,須臾也不留駐及停頓。欲求出家勝義功德者,切莫以恚嗔心而辯論。汝等無田無須耕耘商,豈言爲財帛故生彼耶?汝無妻室童兒及嬌女,亦無家庭至親之衆屬,男仆女傭長官皆不具。”

  藏巴加惹也對此說出一段心腹之言:“煩惱皆因外境而生,不棄故土乃無心人;修行當以對治而行,不依對治乃無心人;講法當依因緣而行,不造因緣乃無心人;士夫理當抛棄故鄉,斥爲“漂泊者”也無悔;器物恭敬供奉師尊,饑餓致死無怨無悔;水中撈出已經幹爽,依師短暫無怨無悔;士夫理當背井離鄉,對治緣起自此和合;逃遁背離塵世樂果,信心緣起自此和合;萬丈紅塵冷眼看破,布施緣起自此和合。身爲男子漢,如果對故鄉戀戀不舍,貪嗔之念就會滔滔不絕地湧現,因此,所有的壯士都應抛卻故土;如果沒有斷除繁冗的世間瑣事,善行的福德就不會生長,所以應當放下一切閑雜之事;如果沒有以勁風橫掃資財,親屬就會對你有所指望,故當讓疾風席卷財物。”

  加哲仁波切也雲:“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似烈火,取舍兩忘癡暗者,抛棄故鄉佛子行。”

  至尊仁達瓦(法名旬尼羅珠,爲遍知一切之大智者,已獲得生圓之等持,香澤等譯師之大弟子,其門下有宗喀巴等七大智慧卓絕、極負盛名的大弟子)也雲:“何處令貪歡心極熾烈,自續已爲名缰利索縛,嫉妒他人競爭心相煎,彼處瞬間不留速逸逃。”

  巴瓦尊者也曾感人肺腑地說道:“濁世衆生極慘烈,鄉鄰壓伏且力害,捐稅難逃尚繁重,受迫無機可喘息。惡世眷戀故鄉極艱難,當萌厭離之心趨深山,已知自境生長貪嗔念,尚且貪戀暫具之順緣,何時趨往相宜寂地修,修樂法者師必慈攝受。”加哲仁波切也雲:“自之親眷恭侍已割舍,當棄期盼他人侍奉念,故鄉親友受用皆棄抛,尚爲求名之念所羁縛,如斷鐐铐反以繩索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即使並非故鄉,只要令自他煩惱有增無減,那麼,不管是何地,都應毫不留情地抛棄,過著行蹤遊移、居所不定的生活。

  博朵瓦尊者也誠摯地教誨:“當以化緣維持生存,寡欲不爲熱惱圍困,恰似日月逍遙自在,不拘一處浪迹天涯,友人施主莫長計議,頸項之肉勿與他人。”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應當坐只留下臀印,行僅印上足迹,除此之外,一無所留。即使前往他方,也無有任何後顧之憂。如果臨行之時,將這樣那樣的瑣碎物品托付他人,又再叁吩咐務必將大包小包的物件裝上馱子。如此大動幹戈,實在于理不容。與正法背道而馳的地方,也頃刻不能停頓。如果所呆之處令自己積攢罪業,就應毫不遲疑地揚長而去。背棄正法的處所若不逃離,必將贻害無窮,無有絲毫利益。

  《月燈經》(即《叁摩地王經》)雲:“于何恒時不執爲我所,一切時日亦不耽執彼,猶如鱗角住于此世間,恰似清風遊蕩于虛空。”《念住經》也雲:“日中之前化緣勝,及至明日不忙奔,僅能果腹已稱心,彼等方爲比丘身。”也就是說,如果能象經中所言的那樣行持,即使何處對正法有稍許危害,也有足夠的能力立即棄絕而去。

  奎怎旬呢哲(創建南森當薩寺,主修那諾六法及妮谷六法,學問深廣,成就卓著)雲:“久居一地繁衍貪嗔因,親眷衆多增長偏袒執,蓄積衆多斷截身語善,何不漂泊遊于生疏地?此乃肺腑之言當銘記。”“來往頻繁後悔因,安住一處善行增。”又雲,“時常遷徙善遭霜凍。”

  因此,無論行走還是停留,衡量何者合宜的標准,就是應當觀察善法是否增上,如此權衡之後,方可如理行事。

  博朵瓦尊者雲:“何爲如意外境及伴侶?菩提妙心所攝之叁學,居于何地增長即彼境,以何爲伴遞增即佳侶,否則即非勝境及良伴。”又雲,“猶如在火上添加柴草,無論遭受何等的痛苦與陷害,如果對正法不但沒有傷害,反而成爲修持正法推波助瀾的助緣,像這樣的環境就不必放棄。”

  二、棄離親友

  無論居于何地,斷絕與親友的牽連也十分關要。藏巴加惹雲:“如果對世間法感到索然沮喪,則是斬斷牽連的標志;如果對世間法有感恩戴德之念,則是沈溺貪嗔泥沼的標志;如果明了世間瑣事皆爲迷亂,則是生出厭離的標志;如果認爲一切皆爲實有,則是善法油子的標志。”

  當然,雖然在行爲上棄離親友,心裏卻不能舍棄衆生,而應當對他們生慈悲心,但必須斷絕身體、受用的牽連。否則,修法就會一敗塗地。要斬斷牽連,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應允最好不過。即便他們百般加以阻撓,大發雷霆、大失所望、怨氣沖天,自己也不能退縮。自往昔的釋迦佛開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親友們的依依不舍、淚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這是一種特定的緣起規律。

  加哲仁波切也說:“親友等以愛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圓滿當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損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爲解脫故當看破今生,精進修習深廣之妙道,爲彼勝義今生皆放棄,前往靜處勤修極關要。富貴之時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卻逃逸。兒子尚會轼殺親生父,至愛親眷何者可賴依?當面喜笑顔開和氣狀,背後種種惡語相中傷。利濟反以損害相回報,凡愚伴侶縱親定相欺。盛時媚笑阿谀且谄曲,權施巧計令自財物離;頹時颦蹙爭鬥無毫利,護養親友悉皆爲魯迷。衆親興盛聯合摧他衆,各自分離內部起貪嗔。緊要關頭弟兄相殘殺,親友能成利樂實罕稀!”

  喀巴也殷重地告誡弟子:“此生父子及子孫,親屬黨羽皆如同,萍水相逢之過客,心中當無牽挂意。”熱比旺修也雲:“欲妙恰似真仇敵,親眷宛若羁縛繩,驕蠻猶如魔盤踞,切莫貪婪嘉麻瓦(此指嘉麻瓦地區之人,嘉麻瓦爲十叁世紀,八思巴奉命在西藏地區建立的十叁萬戶之一,地址在現今墨竹工卡縣境內,嘉麻赤康爲萬戶府遺址)。”

  基巴曾講過一段精辟的教言:“依靠故鄉長貪嗔,具厭士當速動身;依靠親友萌憂情,修士情意當寡輕;依靠財物貯積生,具離心士當灑脫;依靠甘馐衍貪婪,斷欲之士當苦行。不得餍足此親友,愈護須護者愈衆。斬斷深情方妙勝,此即忠言務镂心。”

  巴瓦也雲:“親友本無親疏分,旺時察言又觀色,貧困潦倒卻相輕,勢卑不見勢盛趨,濁世親朋割舍難。”

  叁、抛卻眷仆

  應當抛卻對眷仆以及徒衆等等的貪戀。正如《入行論》所雲:“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故應遠凡愚。”

  《因緣品》也雲:“一切時日如怨敵,凡愚相伴痛苦生,愚夫莫見亦莫聞,更莫依止方相宜。”

  秋吉瓦的一段話可謂字字珠玑:“過去衆多佛陀未調化,所有大力菩薩亦未調。呵責懷恨稱贊生驕慢,于強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視低卑執持粗暴心,縱宣法語亦作貪嗔行。如此凡夫愚衆于現今,吾無力化故當調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當觀所調化者之根器,知其隨眠多寡前後際,不貪自利能調方調禦。己尚追尋名利及樂贊,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猶如無翅妄想遨藍天,他利未成自利衰敗因。縱言講聞乃爲持勝法,必依淨戒無僞出離心,應爲公正求義聰睿者,智士方宣勝藏乃密意。雖聚追逐今生名利眷,無信無欲縱演殊妙法,亦不實修徒生貪嗔因,此類講聞實乃輪回繩。”

  藏巴加惹也深有體會地說道:“如果想幸福快樂,就應選擇獨處。食物豐盛的時候,就可以盡情饕餮,無須與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擔憂有誰需要養活,當然快樂無比。即使挨凍受餓,也由獨自承擔,所以十分幸福。”這種說法實在是確鑿不虛啊!

  有的人將所有的幸福安立于物質財富的基礎之上,(實在是愚魯之極。我們可以推想,)孑然一身的僧人,卻債臺高築,可謂絕無僅有;而作爲衆人投靠的首領,卻沒有負債累累的,也只能間或覓之。

  喀巴格西感慨地談及這一點:“敬信眷屬之外無寺院,無有苦于惡人首領者。切莫耽執賢善長官位,恒時處于低劣卑位也!”“頑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長有漏眷仆無則妙。吾之眷屬乃智慧精進,成辦一切所需無疲厭。”

  巴瓦也說:“具有財富名望之時,惟命是從隨聲附和;無力損害利益之時,以恩護養也相輕淩。惡時眷屬極難有利,獨自烹調世人皆知,不離親眷乃自妙手,無須欺诳詐現威儀。獨自享樂悠閑舒暢,苦行飲食無窮無盡。獨自生計何處皆覓,獨自衣衫怎樣皆暖,絕地妙火熾熱十分。獨自安住何等亦勝,無我茅棚逸然溫馨。”

  四、屏棄相似利他

  諸如宣講、聽聞、傳承、引導等等的相似利他之舉,也應當毅然屏棄。

  卓衮巴大師也說:“對修行人而言,應當身著綴滿補丁的衣衫,手持诃子(藏青果)念珠,門口印滿清晰的鳥迹(形容足不出戶)。在修行之時,無論是誰爲懈怠懶散之人講經說法,都絕對沒有利益。格西是不會歡喜的,我也會將此人視爲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誡後人:“沒有春天的播種,而希冀獲得秋…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