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P7

  ..续本文上一页终止一切恶行,稳如泰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生。”

  当别人向当巴瓦格西请求窍诀之时,格西说道:“我没有什么窍诀,我是师父的弟子,就应当学习(看破今世的)信念。

  基巴也说:“没有比了无牵挂更快乐的事;也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的事;更没有比唾弃执着还重要的事。”

  萨迦班智达(为遍知一切之圣者,曾亲见文殊菩萨等金颜,在汉藏两地广弘正法,享年七十岁。其门下弟子有讲经说法之顶梁柱额叶巴热比桑给等,其名声传遍康、凝、祥三氏(藏地古代大家族,几乎掌管西藏所有领土);有修法之传承执有者玛秋加以及南部的根亲仁亲;有证法传承之执有者措衮根达华以及大成就者云丹塔依等众多门徒)也云:“一切自主则快乐,为人所役皆痛苦,上乘之乐乃心悦,上乘之财即布施,上乘之伴无奸诈,智者此生当修行。倘若修法乐必临,且观圣贤与盗贼,所求圆满迥不同。”

  香怎羊巴(阿底峡尊者亲传弟子,为超凡卓识之大菩萨,三同门之上师,圆寂之时,诸天奏响美妙乐音,在场之人均得以闻听)说:“如果心存冻死也罢,饿死也罢,视死如归的胆魄而勤恳修行,则既不可能冻死,更不可能饿死。”

  香·那南多杰旺修(加拉康寺创建者,教证功德圆满,为勒美等于藏地兴起弘法中期之中坚力量,也是种敦巴格西之上师,加拉康寺在如今的藏地寺庙中也是以最为古老、最为精美而闻名于世)云:“修行人住于山中数日,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给你送来食物,然后回到村落里告诉大家,人们也会络绎不绝地前来供养。”

  《呵责破戒经》云:“舍利子,吾之教法以罪业无力毁灭,吾之诸声闻将永不乏少法衣、斋食。舍利子,当精勤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资财。舍利子当观,吾云此言,瑜伽行之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凭妙力而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凡人无力如是供养承侍。”“舍利子,何者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此瑜伽行比丘钵盂法衣。”

  《悲华经》中云:“往昔佛陀曾如是发愿:吾之教法中身著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诳如来,故我不得成佛。”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金厄瓦仁波切云:“我等纵然面临衣食无着之窘况,也当心依于贫,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因此,最首要的财物是无有贪执,贪得无厌地储积资财等毫无价值。即使被人们冷嘲热讽,也当无有谄诳地修行,最终,人们会心悦诚服地聚集。因此,名声赞誉的源泉是无咎之行为,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

  格西喀巴(于上藏些瓦、潘叶追地的山岩深处专心致志地修持,格西衮巴瓦大弟子,因在喀黑山洞观修,而被人们尊称为“喀共琼”,其门下有德顿、达玛加等门徒)云:“力筹此生衣食终年迈,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不事稼穑不积诸资具,饥寒致死大修之胜士,前所未闻亦未曾目睹,未来亦无目睹听闻也。”

  博朵瓦尊者也云:“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藏巴加惹(成就者朗日塘巴的大弟子,为持戒清净之比丘,于不丹及龙创建寺院,据说为那诺巴化身,其弟子遍布雪域,在罗热果仓巴、萨迦、加追分别各有两名极具声望的大弟子)云:“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是最殊胜的布施;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是最殊胜的利众;任居何处能知餍足是最殊胜的富豪;前往任何国土能随遇而安是最殊胜的故乡;无论卧居何方能欢畅欣悦是最殊胜的无量宫殿;哀伤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持之以恒是最殊胜的壮士;独立自主是最殊胜的强大;内心不为贪嗔之念所转是最殊胜的悲心;遮止非理作意是最殊胜的持戒;内心具有证悟是最殊胜的摄受空行。”

  加哲仁波切云:“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

  根方扎加尊者的弟子喀格西,一向为人贤达,福泽盖世,却不幸罹患麻风病。想尽一切办法都无力回天。在一天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既然得了这种病,就应当远离人群,真正地飞遁离俗、归隐山林,将自己的一切身财都捐作善法。到节莫山崖的岩石下去过枕山栖谷的隐士生活,向素昧平生的过往行人乞讨口粮,专心专意地念诵观音心咒。他就这样一直思索着,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被一股巨浪冲击着,极其惶恐不安,正当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白人挺身将他从水中救出放到了节莫山崖的岩石之上。自己的身体中流出了大量的液体。当他一觉醒来,床榻之上积满了水,他的麻风病也不治而愈。

  总而言之,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前所未生,就当厉力生起。如果已经生起,就应令其越发增盛,历久弥坚。舍弃今生是修行人唯一的出路。

  大成就者叶莫瓦说:“觉受未能得增上,犹如杲日隐月光,彼皆二取贪境致,具缘之士当断执。”藏巴加惹也说:“修士如若乏主人,则如风扫富翁财,雄狮沦落为狗伴,稀世珍宝陷淤泥。当具断贪之主人。”

  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一些觉受及证相,也会倏然退失。这是屡见不鲜、时常耳闻的事实,并且以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卓衮巴大师也云:“如若此生未断除,纵生信觉及禅定,犹如前辈诸大德,刹时一切皆退却。设使此念已坚定,胜法自于相续生,安住并且辗转增,所有卓然之妙慧,恰似高广虚空生。犹如撒播贤妙种,此念固增智超群。”

  有些人从心底里生起了修法之念,似乎信心、出离心也十分高涨,心性安稳、循规蹈矩地修持,却因为没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终于灰心丧气。心想:如我这般之人恐怕是无力胜任修习佛法之重任的吧?然后就退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藏巴加惹所讲的那种缺乏主人,犹如雄狮沦落为狗伴的所谓修行人。

  正如前面大量阐述的一样,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不会有任何的快乐与善妙;如果一旦生起,则一切快乐善妙都会如愿以偿。看破今世之心,诸佛菩萨都众口一词地予以高度评价,一切士夫的相续都极难产生。一旦生起稍许幼苗,都应欣喜非凡、喜出望外。如果不能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并且习以为常,则不但会削减自己的福报,最终连起码的自知之明也不具备了。

  博朵瓦尊者(在《蓝色手册》中)也曾教诲道:“如同人们所说的“没有牙齿用牙龈也要啃”,即使令心趋于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应修持佛法,生起智慧与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此生乃至发愿勤修习,其上仅且播洒善妙种,如是恒时发愿且修持,如获大手印般具大义。”意即此生当勤奋修习出离心及无常心,并与乃至愿菩提心以上的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即使没有生起胜观等,也至少播下了善妙的种子,如果在发愿之中死亡,也如同获得了大手印的果位一般具有极为重大之意义。“福报深浅之差别,不以资财多寡计,自心通达不颠倒,可否生起为准绳。”意指即使此生财力雄厚,也并非具有福报者。如果能生起出离心等了知如何不颠倒之心念,才是真正具有福报之人。”

  加哲仁波切云:“心趋于法是最究竟的积资;忆念死期不定是最究竟的机警;弃恶行善是最究竟的聪慧;顶戴众生是最究竟的高位;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财富;对一切不生贪恋是最究竟的幸福。”我们应当如此思维,舍弃一切贪图此生享乐的念头,如果此念增上,则能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此时,也就真正地踏上了解脱之路。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迈上解脱正道。只有生起此念才算真正趋入了修行人的行列。舍弃今生的功德与未舍今生的过患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该如何舍弃今生呢?正如藏巴加惹所说:“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

  另外,修持舍弃今生之人必须具有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砸碎顽石般斩钉截铁的勇气。如果令其重新追求暂时之欢悦,则犹如强扭老牛的脖子般难于登天;对于愦闹散乱则如临大敌,犹如鹿子般稍有惊动则仓皇逃逸;无有丝毫顾虑,犹如罪人般毫不迟疑地纵入深渊;能吃苦耐劳,犹如嫠妇般含辛茹苦地抚育遗孤。

  换言之,关于舍弃今生的念头,圣者无著菩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事物的贪恋以及对于烦恼的贪恋,此二者出家人都应义无返顾地舍弃。”

  对于事物的贪恋包括对故乡、田地、房舍、父母等亲友、财物以及粮食等等的耽执。应当将此一切彻底斩草除根,当机立断地出家。所谓“摆脱家室而出家”的本意就是如此。舍弃今生的行为,是在佛陀的圣教中,对所有出家人的要求,大家都应遵循这一言教。

  至于具体行持的方式,本来只须加以观察,自己便应心知肚明。但是,如今的世人智慧浅陋,若不一一详尽地加以阐释,他们就不可能了达。

  正如前面藏巴加惹所说的,在看破今生的十一条学处中,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抛舍故乡。因为故乡充斥着衍生贪执的外境——亲友以及良田、舍宅等物质财富,以及滋长嗔恨的对境——怨敌等等。如果自心被贪嗔之念所左右,而企望修行能马到成功,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使自己本身没有贪嗔之念,它们也会自寻上门,让贪恋与嗔恨毫无…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