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的果實是餓鬼(的癡心妄想);時機沒有成熟,而企圖度化衆生實在是徒勞無益。”
博朵瓦也叮囑我們:“修行人應當厲力調服自相續,首要之舉就是如此。以他利爲主的行爲並沒有開許。只須在心裏想著利益他衆,除此之外,身語不一定親自而爲。”
綽普譯師也感慨萬千:“營求自利尚未知,豈受衆托爲首領?實爲無薪之仆從,平庸空名哎呀呀!”
至尊熱達瓦雲:“以八法緣何時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堅定時,除非獨調自相續以外,以行他利損自利莫爲。”
五、割棄利養
看破今生並抛棄恭敬利養十分關鍵。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佛言彌勒,諸菩薩摩诃薩當觀利養,生養貪欲;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當觀利養,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長愚癡;于成自利之親友家悭吝、耽著,生諸诳惑;舍四聖種無慚愧故,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驕逸生高慢故;于師輕慢爲魔黨羽;乃爲放逸散亂之根源;掠奪善根,貪著財物衍生愚癡;搶奪叁善;如電、如輪、宛如霹雳;爲衆多煩惱所染汙;于親友施主家瞻候顔色而生憂惱;擾亂自心;愛物損害心生憂患;于四念處多所忘失;衰損白法;于四正斷多有退失;神變神通多有削損;先得利養日後棄失;與怨相處,親友相棄;引誘他方猶如淫女;失毀禅定及四無量;衆生因是深墮地獄、旁生道及閻羅世界;當觀(貪著)利養,與提婆達多之行徑等同。彌勒,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于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于此過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違緣;在家出家諸衆不生厭煩;諸天及人恒時清淨行持故;安住且堪守護;離諸惡道,不畏墮落;遠離呵責,無能勝伏;而得解脫衆魔境界;無須感蒙一切痛苦;諸天及人亦當愛羨;禅定娴熟,安住清明;無有谄曲诳詐;視五妙欲爲過而不放逸。如說修行,能住聖種,智者及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爲舍一切利養故,當以殊勝意樂依于少欲。”
六、放棄儲蓄資具
加哲仁波切針對諸多過患而懇切囑咐:“(此乃)修行歧途當力舍此生;利養乃縛當斬欲牽連;名聲無義當棄此耽執。若無隨遇而安知足心,積累資財增長罪苦因。若欲增上安樂及善根,依憑知足意樂乃竅訣。是故操持利養名聲等,此生圓滿心行當屏棄。臨終注定具利之勝法,應當無散恒時精進修。”
基巴雲:“若于幻財不知足,精勤積攢終遺留,獨自積累他人享,此乃心語當牢記。不願希求究竟義,暫時所需未舍棄,斷除貪著何等難!願棄耽執祈加持。雖未以名攝徒眷,終究無力棄信衆,抛棄世事何等難!無伴獨居祈加持。”
至尊仁達瓦也雲:“除叁法衣以及缽盂等,自己生存必須資具外,黃金珠寶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許自己亦莫持。”巴瓦也千叮萬囑:“未知積蓄終被何人攜,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一旦斬除貪戀欲妙心,四洲財物爲其所掌管。”“除非無有及斷絕,豐足剩余永時無,強者掠奪弱者盜,濁世財物難留存。”
七、唾棄飲食貪執
總之,積藏財物等行爲,無非是由貪戀飲食、擔心凍餒致死、供養上師等等目的,以及尚未了知妙欲過患的緣故而導致的。其中,對飲食的貪得無厭更是于理不容。
在博多瓦尊者身邊的人,如果對自己的口腹之欲極端重視,修行就會誤入歧途。尊者針對這些人,曾痛心地感歎道:“都是因爲肚皮,而使“蒼天頹塌”(喻指倒黴),所以他們修法也不能成功。”
智者旬呢哲雲:“身語矯詐生長邪命因,過享信財善行減退緣,應當根除美味之貪欲,衣食棄置牆角豈非理?”
綽頗索南桑給(無垢光尊者)的一番話也是妙語如珠:“雖蒙具信諸衆供資具,恭敬侍奉自亦詐現行,爲護他心自受羁縻因,平等而行即是吾忠告。”
從前,種敦巴格西與四位瑜伽士前往熱振。一天,已到驕陽當頭,應當食用午餐之時,他們的食物卻一無所剩。一行人饑餓難耐,正商量如何應對之際。衮巴瓦卻胸有成竹地說:“我將會吃到那個從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帶來的食物。”
當他示現神通的話音剛落,一位施主便攜帶著豐盛的齋食即時而至。(他們終于得以飽餐一頓。)種敦巴格西向來喜歡隱藏功德,(所以對衮巴瓦顯示神通的行爲極爲不快,)聲色俱厲地訓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噶當派的大德們一向就是這樣以隱藏功德爲本,故有“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說。他們從不追求窮奢極靡、紙醉金迷的生活,卻極力推崇清心寡欲的頭陀苦行。
據說,金厄瓦的前半輩子可謂一貧如洗,幾乎是以荨麻等維持生計。沒有可以補綴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故被人們譽爲“皮裙者金厄”。他就是如此多年如一日抛棄一切希圖、忘卻俗世凡塵而修習的。另外,還有米拉日巴在九年中,莫覺巴在十二年中,也都是以荨麻爲生等等舉不勝舉的事例。前輩的善知識們在修行之時,都是這樣曆盡艱辛、排除萬難,以他們高風亮節的行爲,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衆多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
八、不貪受用
即使自己福報現前,各種受用唾手可得,也不能大言不慚地恣意受取。修行人就應當如此毫不吝惜地舍棄一切。若說:“如果受用不尋而至,我也無須製止,(只需名正言順地享用;)如果受用匮乏,我也不會苦心經營。”此等說法純粹是自我開脫、自我放縱的無稽之談。
經(《富樓那請問經》)雲:“自身不謀諸資財,即使獲得亦舍棄,今起唯求深佛法,護持清淨之戒律。”
猶如人們常說的“依靠對治不如棄離惡境”的說法,所以,應當斷除生長煩惱之對境——今生的富貴榮華。此理我們在前面也曾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地加以宣講。
博多瓦尊者雲:“具備不求世間四法,彼等已擇修持解脫。未勘寶藏不可摧損,一經探察爲人開采。縱他獲得利等四法,知彼實質猶若死屍。恰似多康覺臥持蜜(因爲多康覺臥手中持著蜂蜜,首先引來一只蜜蜂,隨後是成千上萬的蜜蜂,終于將蜜吞噬殆盡。同理,利養等也會招來敵魔聚集),當視利等四法爲敵。權勢顯赫苦海翻滾,竅訣如此宣說應知。”
龍樹菩薩也雲:“財富越多苦越多,少欲諸衆非如是,龍王之頭有幾許,同等苦痛由彼生。”博多瓦尊者針對一些人的強詞奪理,毫不容情地駁斥道:“有人恬不知恥地說“如果別人用嘴哺飼,我們也會食用。倘若別人心甘情願地供奉聖者,接受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這種說法實在是自我圓場的荒謬之言。即使是供養聖者,我們也不能厚顔無恥地隨意接受。”
九、休得隨順
象順從他人,顧及情面之事,也理當斬除。普穹瓦格西(1031—1109,法名旬呢加參,叁同門之一,開創噶當派“口訣”一系,一生淡泊名利,未收徒衆,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成就者,與其僅結法緣的信衆遍布四海,曾依止種敦巴11年,金厄瓦依止九年,博多瓦依止七年,故爲叁同門中依止時間最長者,七十六歲時圓寂于多沃寺,叁同門與堪龍巴合稱爲噶當派四大開山祖師)曾說過:“如果孜孜不倦地實修,則如同铠甲上的鱗片,一旦掉落下來,就再也不能拼合複原。(同樣,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與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汙了。如果爲討人歡心而對他人迎合曲從,就會爲世間之魔所牽引。我們就是要讓他人不高興。縱然不滿意,也是他們自己的事。即使他們誹謗譏諷,也決不低眉逢迎。哪怕除了一星半點的口糧之外,別無所剩,在此期間也應安閑從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衆。”
藏巴加惹也說:“貪嗔根源故鄉當遠離;痛苦根源家庭當舍棄;耽執根源財物當屏棄;散亂根源顧情當抛棄。”綽頗索南桑給也雲:“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住家之時致力飾屋等,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克怎巴針對眷屬之過患曾感慨道:“籌謀茶酒種種心機等,白法善行散亂之禍根,營築今生伴侶不追逐,當毀護情之牆旬呢哲(克怎巴名)。”巴瓦也說:“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長官護部下,平等相爭爲積財,曲意迎送無了時。幸福圓滿難得逞,當生厭離趨山中。”
基巴將加紮法王規勸後人的開示,言簡意赅地加以總結:“若未依一高低法,則不能看破今生;一切若未入正法,將爲相似理所欺;觀修證悟之高低,值遇外緣可判定。”
哦那瓦上師說:“聽從他言寂地難久住,心思紛呈籌劃易抹殺,向往修行耽延難究竟,無益蹉跎歲月豈能行?任居何地戒除儲蓄事,前往何方拒絕交熟友,知交雖衆莫與自主權,此乃舍世者之獨立行。任他蜚短流長莫在意,誰人指示亦莫作惡行,無論終趨何處當忍苦,此乃舍世者之斷心行。”
加爾瓦樣功巴也總結道:“以狂風橫掃此生之膽魄乃爲第一;自心不隨他人之主見乃爲第二;別無他求,放棄未來打算的安于現狀之心乃爲第叁;斬除妙欲藤蔓之厭離心乃爲第四,這些都是舍棄今生之先決條件。”
巴瓦也如此自我告戒道:“具備順緣之時修善行,不具之時自在而乞討,何時具足隨遇而安行,護情面者祈師慈悲攝。”
十、厭棄福報散亂
此生的福報散亂也應當放棄。他們所謂“增上福報”的說法,只會令散亂紛然呈現,所以千萬不要欣喜若狂,應將這一切視爲毒藥而斷然抛棄。
喀瓦雲:“名聲乃魔之奉承,利養乃爲束縛繩,福報乃善行違緣,莫視毒爲良藥矣!”熱比旺修尊者也雲:“福報若奸詐老人,自心似愚蒙幼童,行事如遊戲成敗,莫耽實有嘉麻瓦!”
在印度帕單巴(單巴桑及)尊者的衆多弟子中,被譽爲嚴飾的佼佼者——單巴根噶,曾在帕單巴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請加持我成爲沒有故鄉沒有家室的人;請加持我成爲沒有啖食(《毗奈耶經》所說屬于時藥的食物:各種飯、粥、肉、…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