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答學佛疑問
【一真】
◎ 一真法界在哪裏?無處不是,無時不是。(950202早餐)
◎ 現代人喜歡講突破,一真就突破得幹幹淨淨。所謂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一直到無限度的空間,實際上就是佛法講的法界。“法界”,大分是十法界,細分則是無量無邊,與多次元的時空說法很接近、類似。這些現象都是從無明、不覺而發生的,若能重重突破,就能見到一真法界;能見到一真法界,就成佛了,就是禅家講的“見性成佛”。一真就是真性、真心。(950202早餐)
【魔障】
◎ 《太上感應篇》講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間得罪了惡人,是會招來不如意的果報的,那我們修行人在修學菩薩道上的魔障就會多了。“魔障”,就是我們得罪的那些人與事,所反彈過來的阻力。不得罪人,魔障就少;得罪的人多,魔障就多。(950509早餐)
【正知正見】
◎ “知見”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見。念佛法門修行的總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正知正見,所以沒有正知正見,縱然做到一向專念,也很難往生,這一點很重要。克實而論,若沒有正知正見,雖然一向專念,也很難成就。因爲一是一心,心有雜念就不是一心,夾雜專念阿彌陀佛,把其他法門都放棄,好像是一心專念,其實不是,你還夾雜著妄想、煩惱,還是不能成就。可知在修行裏,知見非常重要。(950206早餐)
◎ “知見”,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認識”—對佛法的認識,對世間法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正知正見。佛法在世間教化衆生,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一切衆生建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見,修行就好辦了。所以修行在個人,個人修行不能夠克服煩惱,不能夠克服習氣,問題還是在知見上。(950206早餐)
◎ 《法華經》一開頭,世尊就把教學的宗旨說出來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爲我們開示,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是明了,“入”就是真正做到了。也就是將正知正見融化,能與自己的生活合成一體,就叫融化,俗話叫證果,“入”就是證的意思。(950206早餐)
◎ 天臺家講:“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佛在經裏常所說的,破戒的人還能救,破見的人就無救了。(950509早餐)
◎ “能說不能行”,這是破戒。他會講而做不到,但是他說的是真話,沒有說錯,知見上是正的,所以這個人還有救。假如持戒很嚴,做得很好,但知見錯誤,那就沒救了。譬如諸佛如來、曆代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求生淨土,不但念佛的人要求生淨土,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到最後都是回向往生淨土,這個見解就是正知正見。自己能夠一心求生淨土,且能將正法介紹給別人,這樣的人就是國之寶。(950509早餐)
【弘護】
◎ 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萬萬不可以打著佛法的旗號,去欺騙衆生,去求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縱使目前能夠貪得一點小便宜,來生必定墮阿鼻地獄。由此可知,認真修學、勇猛精進是必要的。(950209早餐)
◎ 弘揚佛法必須自己要做一個好榜樣,要認清這個時代,要有智慧、善巧、方便,讓一切衆生容易信受奉行,這一生就沒有白過。(950209早餐)
【養生之道】
◎ 我們平時吃東西要小心謹慎,以免食物中毒。需知解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淨心、大慈悲心。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被這些毒物所感染。(950513早餐)
◎ 我們最近看到一些一心專注的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老人(九十多歲的劉承符老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體能上的變化,精神、相貌上的變化,證明了佛說的一點都不假,這就是叁轉法錀裏的證轉—做證明。所以我們爲了自身的健康,想要少病、少惱,若不修清淨心、慈悲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950513早餐)
【道場】
◎ 建立道場、護持道場一定要解行相應。講經說法是解門,領衆修行是行門,兩者都重要,兩者俱存才是一個完全的道場。但解行俱優的修行人,自古以來就不多見,若兩者不能具備,甯願選行門,不求解門。(950130早餐)
◎ 護持道場最重要的是六和敬,舍棄六和敬就不是佛法的道場,不是佛的道場,那必是魔道場。佛道場是要用來弘法利生的,是指導大衆修行的場所,令一切大衆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向這個目標做就是佛的道場。如果霸占佛道場,不從事教學,而舍本逐末,都是魔事。是佛是魔,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作佛就能往生,作魔來生必定在叁惡道;縱然你行一切善法,還是不免墮落,因爲破壞正法。因此所有一切善行,都抵不了這個罪過。(950204早餐)
◎ 現代的社會,寺院沒有收入、沒有恒産,完全要靠信徒供養。于是就把信徒看作衣食父母,想盡方法攏絡信徒,攀緣的心就重了,于是道心渙散,心不清淨,心被汙染了,這是我們現代修學的環境不如古人的地方。這也是今日爲什麼修行的人多,而成就的人卻很少的原因所在。(950211早餐)
◎ 道場不要大,愈小愈好,開銷小,生活就容易;有多余的力量,就要盡量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950211早餐)
【福慧】
◎ “禍福”,實在是系于大衆的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惡就是災禍。(950208早餐)
◎ 福報當中,尤其難得的叫清福。在清福裏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不造罪業。在世間的福報裏,福報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副作用也大,這是我們要記取的。(950208早餐)
◎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這個福報真的是無量無邊,智慧也一定是隨著增長。(950208早餐)
◎ 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福,也要勸導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報了,這個地區就不會遭難。假如只有我們個人有福,大家沒有福,我們還是無法躲過共業的,所以勸化衆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950208早餐)
◎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福報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報雖小,但他每一分錢都能修得很大的福報,所謂是“舍財修福”。由此可知,沒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950211早餐)
◎ 以因地上講,智慧比福報更重要,因爲有智慧的人不會造罪業,會將自己的過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沒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業,還以爲在修福。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現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錢,也真正發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業,不是修福,而自以爲是在修福,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惜!(950211早餐)
◎ 世出世間法要曉得,都是福慧因果。福固然重要,慧更重要。有福沒有慧,享福的時候決定造作重罪,這是佛家講的“叁世怨”。福享盡了,墮落在惡道裏面,要想出來,那就不容易,不曉得要經過多少生、多少劫?有慧沒有福,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很艱難,但不造罪業;往往還有往生成佛的可能,因爲他生活太苦了,他對這個世間厭倦,反而生起道心。由此可知,福報不是好事情,佛教導出家弟子要修福決定不享福,依舊過清苦的日子,要以苦爲師,道理就在此地,怕你享福造罪業。(950216早餐)
◎ 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到年老的時候,你就享福了,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年輕不肯修福,到老的時候,沒人照顧你,還是要自己操勞,這因緣果報確實絲毫不爽。(950514早餐)
【出家】
◎ 好心出家,總算是有了相當的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到生死輪回的可怕,立志要在這一生中了生死、出輪回,古大德所謂的“真爲生死出家”。一個人若有了這樣的覺悟,他對人、對事、對物的心態,自然就與別人不一樣,不會再爭名逐利,也不會鈎心鬥角。爲什麼?他知道那是輪回業。一心爲了生死、出叁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實念佛”就能做到。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老實了?(950104早餐)
◎ 出家,真正要講到抱著弘法利生的願望,有沒有障礙?障礙很多。一個道場裏,師兄弟、住衆那麼多,你一個人想出人頭地,別人嫉妒、障礙,總要把你踩下去。這一種嫉妒、障礙的嚴重性,從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開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礙的一群。在《六祖壇經》裏,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隊裏避難,隱藏了十五年,爲什麼?就是爲了避免別人的嫉妒、障礙。他們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950104早餐)
◎ 我們若是內心有這種念頭:別人比我們強,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嫉妒他,我要想辦法整他、阻止他;則自己就是魔王子孫,到佛門裏來專作破壞佛法的工作。若有人真正發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們生歡喜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照顧他,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們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孫?是佛的子孫?自己一反省、一檢點,就知道了。魔王子孫出家,果報將來必定在叁惡道,因爲他是障道,不是弘道。(950104早餐)
◎ 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時,姿態要擺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讓人發現。人家見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見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塵,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順衆生,隨喜功德;當人見不到的地方,自己認真努力。把名聞利養、貪、嗔、癡、慢、嫉妒、障礙統統放下,放下這些,即是放下六道輪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勸人念佛,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950104早餐)
◎ 爲什麼要發心出家?學佛,在家一樣可以成佛;出家就是爲了住持佛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把佛法發揚光大,真實利益衆生,這才是出家人的工作。在這個時代,若不是真正做利…
《淨空法師嘉言錄(一) 八 答學佛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