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聽我講經功德不曉得要大多少倍,諸位要記住這個。那麼初發心講經的,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要平等地擁護,現在在家人講經的比出家人多,而且講得非常好。在家人往生的比出家人也多,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像前面講真正離生死的,在家人很多啊!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自己所看到的有五個人,五個都是居士,都是預知時至,佛來接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真正成就了。

  所以要想續佛慧命一定要聽初發心的人講經,我是被大家逼得沒有辦法天天在講經;你看我一不講經了,那個地方有講經,我一定去聽,我回來之後星期二星期四祥雲法師在那邊講經,我沒有講經我一定去聽,我每次都聽。我不聽法師講經,我講經也沒有人聽嘛!這因果關系。我很喜歡聽人家講經,我講經所以法緣很深,就是這麼個道理,很簡單沒有什麼秘訣,我肯做,大家不肯做那沒有法子。所以聽經有好處,與法師結緣,與道場結緣,與信衆結緣,又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法神結緣,好處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心。

  我這一點宣傳在國外起了一點小作用,所以有同修來問我怎麼樣請法師講經,我說你去找他,你們幾個人勸請,找一個法師請他來講經。他說不會講,不會講也沒有關系,我們願意聽,逼他上臺嘛!大家就逼他嘛!那麼人多了,啓請多了,他也不好意思了,碰著頭皮也得上臺,要充分去准備,天天晚上睡不著覺,吃苦頭,逼他了。不這樣逼他,他就懈怠就懶惰了,他就不肯出來了,所以我說你們要去逼。講的不好,枯燥無味,也得坐在那個地方要聽,裝作聚精會神地在聽,那個法師大概我還講得不錯還可以,繼續不斷地往下講。如果聽的講的不好了,第二天你就不來了,那法師一次講了,下次就不再講了,所以一定要靠大衆,要靠大衆勸請,要靠大衆真正發護法的心,這是發護法的心,護持正法。

  那麼我們這個道場歡迎大家發心來講經,願意提供這個道場給你們來練習,你們願意練習的向館長那裏去報名,然後報名人多了就排上順序,所以肯發心的趕快報名,你才能排到第一優先,這樣才會有成就。所以現在國外落杉矶有個法師被我逼出來了,舊金山也有一個逼出來了,每個星期講一次,不中斷。因爲他們自己在那裏有道場,不像我流動性太大到處跑,他們住在那個地方不動的,應當常年不斷地去講經。可是沒有信徒這樣熱烈地擁護不能成功啊!所以佛法之衰,佛法的滅,在家弟子有很大的責任。你們如果樂意聽經,吵這法師我非聽經不可,你不講不行,這佛法一定會興。

  你講的不怎麼好,算了你也不要講了,我懶得來聽了,那佛法怎麼會不滅亡呢?當然會滅亡。講得好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一些老同修聽我講經應當還記得過去。我在講臺上講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是在講臺十年之後,沒有十年的功夫辦不到啊!所以你們培養一個人,古人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慈悲心,所以你們對于初學的人應當要發這個心,佛法才能夠興旺,我們做叁寶弟子才能真正對得起叁寶,這是講到成等正覺轉法錀。“普利一切諸含識。”含識就是有情衆生,識就是情識,含有情識的有情衆生,我們現在講動物,凡是動物都是有情衆生,這是講到究竟果。

  下面這個一首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記熟的。“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就是這一首,這四句是一首,但是科判裏面它是分作兩個段落,這是勸囑受持,勸勉囑咐我們要受持這一部無上的經典。假如有一個人于這一部經裏面所說的普賢菩薩的願行,能讀誦、能受持、能演說,諸位要記住這說了叁個,十種行門裏面說了叁條,叁條就是包括了十條。十種行在我們這個本子第六十四面,科題“顯余衆行德”,底下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明法行”,那麼在這裏面我們曾經詳細地說過,十種行法都講得很詳細,就在這一段經文裏頭講的。此地給我們舉了叁個,第一個是讀誦,讀誦非常重要,唯有讀誦才能夠念念不忘。所以在我們圖書館受叁皈的,我贈送給諸位的皈依證後面都付上行願品。我那裏面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淨行品,一個是行願品,希望諸位常常讀誦這兩品的經文,念念不忘。受持,受是接受,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完全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所以念茲在茲,念念都能與普賢行願相應,這就是修行,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演說是利他,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怎麼個表演法呢?把這十大願做到了就是表演。譬如禮敬諸佛,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地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不是說每天早晚課在佛菩薩面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見到人一點禮貌都沒有,那有什麼用處?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不知慚愧。既然念了我禮敬諸佛,我這一天到晚見到任何人都要有禮貌,不但有禮貌,從內在裏真心起的誠敬,對人要真誠要恭敬,對事對物都要有敬心,我們事業上今天所謂是敬業的精神,在佛法裏第一條就提倡這個。做到就是表演,做給別人看,那麼你能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當然你附近的人見到一定就會問到;他平常對人就沒有禮貌,貢高我慢,看到你這樣,你爲什麼對這些人要恭敬?你就可以給他演說普賢行願一番大道理,這可以給他說明這功德利益,這就是機會教育。

  你自己不肯做就不能夠影響別人,自己做到再跟別人解釋,人家相信,人家也肯做。所以諸位要記住演說,滿是表演,所以佛門說法是活活潑潑,不是呆呆板板。有些人說法師說法在臺上又有動作,那個不莊嚴,應該閉著眼睛規規矩矩不動這樣說法,那樣去著眼。你打開楞嚴經看看,釋迦牟尼佛一會兒舉手,一會兒振身、擎拳,他不就是帶動作的嗎!楞嚴經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多活潑啊!一會兒舉個拳頭問阿難尊者,我這是什麼?再把它張開,這是什麼?叫阿難尊者答覆。這一問一答都是帶動作的,活活潑潑的。所以要曉得說法的目的是叫人理解,許多動作是幫助人理解,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叫他理解得深刻,他印象深,他常常能想得起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想起來,這就叫觀照。

  所以你經文不熟,沒有深刻的印象怎麼能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的功夫就不能得真實的受用。觀照就是一種警覺,古德常說迷不怕,妄想也不怕,怕的是你覺悟遲了,覺悟要快。覺悟怎麼快呢?必定是經文熟悉,理論透徹,記憶深刻,一觸到境界的時候立刻就能提起警覺心,真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這一段意思就很重要很重要了。後面說它的殊勝功德利益,“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依照普賢行願來修學,所以這一卷經清涼大師特地爲我們說明華嚴關鍵修學的要領,可行可保,整個華嚴經的修行就在這一卷經文裏面。這一卷要真正做到了,整個華嚴經都做到了,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一卷經是華嚴經的精華。八十卷經是這一卷經的解釋,是這一卷經的演義,真正的精華就在這一卷。

  清涼注得好,宗密大師唯恐我們讀清涼的注子還不能夠透徹地理解,所以注解再加上注解,這就變成鈔、疏鈔。我們這次印的這麼厚的一本,跟彌需經疏鈔差不多厚,希望諸位好好地讀誦,不但經要讀,疏也要讀,鈔也要讀。我們一個星期一次永遠不斷地念下來,把它念得很熟很熟,念熟透了,你自然就有受持了,你遇到人也會表演也會說了。你不熟不行啊!做不到啊!果報不可思議啊!只有佛才曉得,等覺菩薩都知道得不清楚,“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菩薩果位,勝菩提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的果位,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

  開經偈就是爲這一部經而作的,當年武則天寫這首偈子,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之後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題了這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年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不好好地修學,當面錯過,這個罪過就太大太大了。那一生沒有機緣遇到的那不怪他,那沒有話說,沒緣分嘛!有緣遇到,你當面錯過,這不可原諒。所以遇到了一定要認真的修學,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求得圓滿的果報,最低限度我們看到那些往生的人預知時至,自自在在走的,我們也不能輸給他,也要表演一下給人家看一看,那是最後一招的表演,這是決定不能欺騙人的。

  所以希望大家要發這個心,你們最後走的時候喜歡怎麼走?站著走,倒過頭來走古大德就有,走的時候問這些徒弟們,你們有沒有看到坐著走的?有。你們有沒有看到站著走的?也聽說。他老人家豎個青蜓,兩個手在地上,腳朝天,這樣走的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他走了,你看多自在,表演哪!得大自在。所以諸位要發大心,我常常勸你們發大心,我當然已經發心了,我不發心不會勸你們發心。好,下次再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