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十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第叁十九頁注解裏面給我們解釋法錀的意義,在佛法裏面,通常表法是以法錀、蓮花用得最爲普遍,代表佛法,好像是佛教的一個標志一樣,那麼這一段就解釋法錀的意義。“法者,軌持義,通教理行果。”這樣的句子我們在佛教經論裏面常常會看到。軌就是軌道,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原則,就是一個原則。持是保持,就是你要守住這一個原理原則,守住這一個軌道,這個就是法的意思,是一切法的生起,它一定有個道理存在,而且生起的時候,它一定有程序、有過程,絕對不會亂的。所謂一粒種子我們種下去之後,它一定先生根,然後再長出芽,再長出枝葉花朵,它一定是有這個程序的,不會說種子接下去是先結果後開花,沒有這個道理,它顛倒了。所以軌道就是有一定的程序,它一定是保持這個程序,那麼它才能成就。
那麼通教理行果,通就是通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但教理行果統統都是有軌持的意思存在。教法就是教科書,我們今天講教科書、教學法,這都是屬在教法裏面。佛陀在世的時候每一天給大家講開示、講經,都是以音聲爲教法。佛滅了之後,大德們結集下來,把它記錄下來稱之爲經典,所以經典變成我們的教法,就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依照這個來修學。教是文字,所以文字也有軌持,它也有一定的次第。你看編成這一本書,它有綱領、有次第,有條不紊,所以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裏面也分章分節分段,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軌持的意思,這個教科書的軌持之義,它不能亂。
理就是教科書裏面所講的原理、原則,不管這個理是淺是深,是大是小,都有軌則;拿現代的話來說合乎邏輯,在佛法裏面講因明,一定符合因明的法則,所以它是一個有條理有層次的思想發展,今天我們講的科學的方法。這是講理,由教,教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要顯理,你才能真正得到東西。我們在這教科書裏面明白裏面所敘述的道理,這個叫開悟;如果不明白經裏面的道理,那個經念得再熟,依照注解講得天花亂墜也沒用處。爲什麼呢?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注解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你全是講別人東西,與自己根本不相幹,那就是依文解義,道聽途說,與自己全不相幹。一定要顯理,你自己在教裏頭要明理,理明了之後,理是自己心裏面的體悟,就是開悟了,悟了以後,這個教怎麼呢?教就變成自己的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見到這個理,我也見到這個理;佛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講的。
換一句話說,把佛的經典就變成自己的經典,佛的言論真正變成自己的了,自己與佛無二無別,到這個時候可以講經了,你也可以給經做注解了,所以研教一定要悟心,心就是理,這是理法。悟了理之後要行,要把教裏頭所顯的這些理論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你才會有受用。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全不離開教理,生活就是教理,教理就是生活,跟我們整個生活融成一體,這個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這個教育與我們生活脫了節了,所學非所用,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學了幹什麼?何必浪費時間去學習?學了一定有用處,學了一定變成實際的生活,使我們一天到晚心之所思、口之所言、身之所動,全是佛法的教理。佛法在那裏?佛法就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自己生活就是大乘佛法,這個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佛法好就好在此地,你學了絕不落空。
果就是心得,教、理、行,合而爲一了,跟自己整個生活合而爲一,那就是果,果是果報,你的收獲啊!這就是證果。隨著你教理行的深淺,你得到的果報不一樣;你要是深一點,你得的果報就殊勝,果位就高。譬如小乘只有四果,那麼大乘菩薩位子裏面有五十一個果,你愈深入,你的果報愈殊勝,實在講果報是享受啊!結果就是享受嘛!你的享受愈殊勝,你的生活愈豐富,果就是如此啊!最圓滿最殊勝的果報當然是佛果,沒有比他更殊勝了,這個叫果。教理行果都是有軌則的,都是有條不紊的,那麼這是法的意思,這是法。
“輪者,所成義”,輪是成就的意思。“大小乘別,且小乘二部,通明五義。”小乘二部就是聲聞跟緣覺,那麼一般小乘講有五個意思。乘有運載的意思,乘是車,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我們坐車去,乘是代表車乘。小乘就是小車,大乘就是大車;大車一次可以能夠運輸很多的人物,小乘或者坐一個人、兩個人,所以用這個來作比喻。比喻的意思是從煩惱之此岸,我們這煩惱,我們乘著車運載到菩提的彼岸;由生死之此岸運到涅槃之彼岸,我們要想了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你就要用這一個車乘,用這個工具,就可以能達到。這個工具就是教理行果的佛法,比喻做車乘,下面就講這個意思。
那麼五個意思第一個是“速疾義”,就是快、速度快,我們走路慢,坐車就快了。在古時候車是馬車,大乘是馬車,小乘是羊車,羊的力氣很小,它拉小車子,車上只能坐一個人。羊車諸位很少見到,在從前是宮廷裏面,你看我們中國曆史有記載,隋炀帝常常在禦花園去玩的時候坐羊車,羊拉的車,小車一個人坐的,現在很像小朋友玩具一樣的小車。那麼從前最大的車子是馬車,馬車可以能做十幾個人;如果更大的馬車,那就看馬匹多少了,通常一匹馬拉的車坐十幾個人。我們過去在南京念書上學的時候,那時候雖然有公共汽車,很少,馬車很多,所以我們學生常常坐馬車上學,一個馬車坐滿了十四個人,一匹馬拉的,那個車很有味道。那麼有大的就是四匹馬拉的,四匹馬拉的車子可以坐二十多個人,那個車身長。所以在那個時候大乘是馬車,現在在我們近代那最大的大車是火車,那載的人就多了,所以它有快速的意思。
車都要靠輪,沒有輪它就不能行動,所以輪在我們人類文明進化裏面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那麼佛法也非常重視。底下就比喻說,“如輪王輪,有速疾轉故。”這是舉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七寶,七寶其中輪寶非常重要,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因爲轉輪聖他的管轄、他的強域很大,那麼照佛經裏面講他的強域是四大部洲,而這個四大部洲,在有很多大德們說,我們地球只是一個洲,只是他四大洲之一;那麼要這樣講的話,他一定是統轄有四個大的星球,那麼當中些小星球還不曉得有多少,這是他的管轄區域。他管轄區域如果他沒有交通工具他達不到,那他就無法統治,所以他一定要能夠達得到,那麼他有輪寶,這個東西是他的交通工具。
佛經裏頭幾千年來都這麼說了,我們現在想想這個輪寶是什麼東西呢?恐怕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飛碟,外太空來的,它是一個輪,速度很大,確實像佛經裏面所講的,他有這樣好的交通工具,所以他才能夠聯系幾個星球,而他所能達到的這些星球,換句話都劃在他統治的範圍之內,所以有這麼好的交通工具。從前很難想像得到,現在我們所發現的一定就是佛經裏面講的輪寶,飛碟。“今聖智起時,有速疾之用也。”這是比喻,因爲修道的人智慧開顯了,他的作用就快了,有輪寶這種速疾的意思,所以把佛法比喻作法錀。那麼第二個意思就是“取舍義。如輪王輪,舍東洲,取南洲。”他在飛行,他一站一站地通過,必須舍第一個站才能到第二個站,舍第二個站才能到第叁個站,這就是說明輪是動的,不是停在一個地方的。
那麼諸位想想,你們如果買個車,車一天到晚要開,買了個車擺在家裏不動,車有什麼用處呢?失去了它的作用了。輪是要它天天轉才行,它不轉就沒用處了,所以是一定要動,輪王的輪寶,它天天也得要動,不能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有取舍之義。“聖智亦爾”,智慧開了也一樣,“舍苦谛,取滅谛”,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也把它比做法錀。第叁“降伏義,如輪王輪,若未伏者,即能伏之。”佛法也是如此,它底下沒有用佛法說,那麼我們也能想到輪王的輪寶不但是飛行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武器。現在美國拚命在發展星際戰爭,星際戰爭裏面將來大概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飛碟,可是我們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發展得出來,但是根據飛行的原論,碟形在太空飛行是最適合的,現在發展才發展到太空梭,距離飛碟還相當遠的距離,可見得我們太空科學比起其他星球還差很遠。所以這是一種很強很重要的、威力很大的武力,有武力就能夠降伏,那麼甚至能夠現前就能夠降伏邪知邪見,對自己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見,也能夠幫助別人改邪歸正,這是降伏的意思。
第四“鎮已伏義”,鎮就是鎮壓,他已經降伏了,還得要常常去巡視、去安撫;如果不常常去巡視,不常常去安撫他,他雖然歸伏了一個時期,過了一個時期他又想叛變,又有妄動,所以必須常常去巡視安撫,有這個意思在。那麼聖智現前,在底下講“今明見道”,見道“雖斷見惑,尚有思在。更起觀智,令思伏斷。”縱然思惑斷了,還有塵沙無明在,所以必須繼續不斷以教理行果,要達到究竟圓滿的無上正覺,這個就是鎮已伏的意思。第五個意思,“上下轉義,王輪有上下轉,聖智亦爾。叁界上下。斷煩惱也。苦法智,斷下界惑。苦類智,斷上界惑也。具此五義,名爲法錀。”那麼什麼叫苦法智,什麼叫苦類智,這個都是佛學專有名詞,諸位可以查佛學字典,佛學字典裏頭有。這個五種講法一般都是小乘說的,大乘講法一般是四種講法,諸位在大乘經典裏常常會看到,小乘這五種講法還不大容易看到,那麼此地他都引用出來了,很好。
就大乘來說有四義,第一個是“圓滿義”,輪的結構非常之圓滿,“具毂輻網叁故”,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工具。毂就是軸心;輻就是柱,軸心到圓周連接的柱子;網就是圓周,它有心,它有外面的邊,它也有中間聯系的,所以這個結構非常之圓滿,那麼佛法也是非常圓滿,所以用這個來代表,“聖智亦爾,一具叁故”。那麼在教法裏面,譬如講經律論,這是圓滿的,理上講教理是戒定慧;行法裏面這個裏面包…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