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古人雲:“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對于佛法修學,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對于淨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專弘淨土。我對于講經非常有興趣,對于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老師勉勵我:“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念佛法門,你不妨試試看。縱然不能成就,從前那麼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這番話真是苦口婆心。當年,我對于淨土宗認識不徹底,信心生不起來。直到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麼法門呢?原來這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現,使我非常驚訝。再者,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于淨宗才産生真正的信心。華嚴經對我有很大的恩德。(出自淨空法師著《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諸位同學:今天是我們第十屆冬令大專講座的開始,這一次在時間上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當中要跟諸位介紹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首先要跟諸位介紹的是這一部經的來源,也就是它的出處。諸位有些對佛法是涉獵了一些,但是也有幾位是初學的同修。學佛,我們首先對佛法要有一個概略的認識,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麼?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搞清楚,那我們的修學就從頭錯到底,一直就錯下去了;所以必須先正名,名是名詞。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這錯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這個世間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諸位想一想,如果我們跟人家說,我沒有受過教育,這個很難爲情;我不信宗教,不覺得怎麼難爲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何以曉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義來觀察佛法,的確佛法沒有宗教裏面所說的特質。譬如宗教裏頭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個真神;佛教裏頭沒有,佛教裏頭沒有崇拜神的,佛與菩薩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薩當神來看待,那你完全誤會了。要知道佛這個意思怎麼講法?什麼叫做菩薩?這些定義,名詞的定義要搞清楚。佛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撿別我們一般是愚癡、迷惑,愚癡、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覺悟。一個與具有圓滿智慧覺悟的人,印度的言語名詞就叫做佛陀;那麼在我們中國古時候也稱之爲聖人,稱爲聖人,稱爲賢人,很有我們中國聖人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薩是正在修學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覺悟的人,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稱菩薩。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來供奉,那就錯誤了。

  那麼既然佛是一個智慧覺悟的人,他教給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包括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我們與佛的關系,所以我們稱佛爲本師,剛才在講經之前,我們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禮。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就是建立這個教育,最初的創始人,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爲叁寶弟子。那麼我們跟佛的關系,非常明顯是師生關系。

  所以跟那個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主、奴的關系,是父、子的關系,它不是師生關系,這是我們首先要辨別清楚的。菩薩跟我們是同一個老師,同門的關系;他學習在我們之前,我們在後,等于是我們的前期的學長。像觀音、勢至,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對他禮敬,是他已經有了成就了,我們才初學;所以我們對菩薩,往往也把他當作佛一樣地恭敬。他是我們的老學長,前期學長,可以代佛教化。那麼對于現前的這些出家人,我們稱他作法師,在中國習慣,習慣上稱法師,稱和尚。其實這些稱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裏面的稱呼。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親教師;主持這個教育、這個教學的職稱上的一個稱呼,翻成中國叫親教師,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所以在一個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稱和尚,只有一個和尚。好比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這個教育政策是校長來主持的,那麼所有這些教職員都是執行的人,執行這個政策的。那麼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負完全責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長的功勞,校長從來沒上過一堂課,功勞是他的,爲什麼呢?那些教職員都是聽他命令,執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長是親教師,印度人稱和尚。那麼教員呢?稱阿阇黎,阿阇黎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他是我們的老師,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範,有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中國人習慣,普通稱之爲老師。所以從這些稱呼上看起來呢,佛法確確實實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應該修學,乃至于這些宗教徒們也應該修學。

  所以我常常勸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都應該皈依叁寶,好好地來學佛法,與信仰他的教沒有沖突,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譬如你做學生,你在學校做學生,你求學;同時你也信仰宗教,有沒有沖突?沒有沖突。如果說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這個有沖突;教育教育沖突,宗教與教育沒沖突。我在美國現在有一批基督教的這些牧師,他們對于佛法很有興趣,我勸他們認真來學習,因爲現在在國外講經,翻譯的工作很困難。所以現在就是我的計劃當中,是每一個月與他們舉行一次研究討論會,就是座談會。這個座談會可以舉行一次,我們一次有叁、四個小時來討論,來溝通,使他們對于佛法有正確的理解,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對他那個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幫助,這是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與宗教就對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臺灣,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對于佛法誤會,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麼佛教本身也稱宗教,但是稱宗教是說佛教教學的性質,與一般宗教定義完全不相同。佛教稱宗,專門講禅宗;宗門教下,合起來稱爲宗教,是這個意思。所以與今天一般宗教界裏面這個名詞,完全不相幹,這是講佛教教學兩個大糸統不相同。宗門的教學,著重在悟,著重在開悟,著重在啓發,那麼它少用經典,所以禅宗裏頭,講經少,非常非常之少,是只講開示。這個開示呢?著重各各人的根性的啓發。可是悟了之後呢?一定要讀經,經是最主要的教學教科書,教學的課本,他是悟後再讀經,這是走這個路子。

  那麼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個宗派;在我們中國一共是十個宗派,小乘兩宗,大乘是八個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從漸修,就是從教科書,經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由淺而深,那麼由小而大,逐漸逐漸地來修學。正如同我們世間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屬于漸修,按步就班地來修學。它跟宗門不一樣,宗門是不按步就班地,所以叫頓修、頓悟、頓修、頓證。畢竟在禅宗裏面成就的人是少數,所以那是,這是上根利智,這一門有用處,中下根性的人都不行。今天雖然海內外講禅宗的人很多,那些禅都是口頭禅,不管用的。換一句話說,他修一生,他也不能開悟,這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那麼中下根性的人,從教下手,一定有收獲,所以我們對于教,決定不能夠疏忽。從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來看,他老人家一生從事于教學的工作,所謂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他在世,像我們中國孔子一樣,到處教學。由此可知,佛教最根本最主要的,還是從教科書,用正規的方法來教導,這是我們首先要明了佛教的性質。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無論在國內在國外,諸位所看到的佛教有叁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在世間。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宗教的佛教,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了。你看寺院裏頭,每一天經忏佛事,超度死人,這是宗教,做這些法會,這是宗教,變質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教學當中,你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作過現在這種法會,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法會是教學,像講經,是這種法會,而不是這些經忏佛事的法會,沒有,這個東西在那時候沒有;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沒有,所以這個是後期的,這個是把佛法變成了宗教,很大的不幸;變成宗教,佛法就滅亡了,變質了。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學術的佛法,也錯誤了,把佛法這個教材,就是經典,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這個也錯誤了。佛法的教育不是不可以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當作學術來研究,與我們生活脫節了,不相幹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是生活教育,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息息相關。換一句話說,它確確實實能給我們最圓滿、最美滿、最豐富、最踏實、最幸福地人生生活,這個是佛教的本質。所以佛法不可以不學,你希望能夠得到最幸福、最圓滿的人生,那麼你一定要學佛,否則的話,你得不到。這個是佛教教育的特色,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所以佛法不是玄談,不是空談。

  那麼這個開頭介紹,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那麼再講今天我們所研究的這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在佛法,諸位要翻到後面,後面是我們這一次要講的這一部份,就是普賢行願品輯要疏,翻到這個後半部,這一本裏頭是有兩篇,實際上是兩章,不能算篇,算兩章。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就是示現成佛的時候,第一次講的經。那麼這有很奇特的一個現象,這一部經是佛在定中講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打坐,那一邊有一張畫像,釋迦牟尼佛在菩…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