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形容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生活在苦海中。娑竭羅正是形容“五濁惡世”。龍代表變化,在這個世間,人情世故變化無常,我們從早到晚,妄念就是止不住,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你仔細省察一下,在這十二小時中,你産生了多少次的變化?龍代表“苦海中多變的衆生”,佛用這句話警覺我們。如果說“苦難社會裏多變的衆生”,我們聽了會難過,以爲釋迦牟尼佛在罵我們,而佛說“娑竭羅龍王”,我們聽了卻很歡喜。可是,自己要曉得,佛其實是在說我們。我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佛說:
【經】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我們每個人的觀念思想不一樣,因此造業就不相同,六道輪回以及人間種種苦樂果報由此而生。接著,佛再進一步講:
【經】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正是《華嚴經》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很深,但確是真理。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是因爲每個人心裏所想不一樣,假如兩個人的面貌相同,可知這兩人的思想、德行、嗜好都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六道衆生的相貌決定不同,而阿羅漢的相貌也大都不相同。菩薩的相貌很接近,因爲他們煩惱少,心地清淨,但仔細看,也會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細,則好像都相同。到成佛,心裏一個妄想都沒有了,“佛佛道同”,相貌就完全相同。有同學問我:“法師,您說佛的相貌完全相同,可是我看到的很多佛像都不同,這是什麼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佛本來的相,人心不同,所造的佛像面貌自然不同。
【經】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這是很深的道理,是隨真谛而說的事實真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把心法、色法,也就是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真的看破了。“看破”是徹底明白,明白後,當然“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幾個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經的術語,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初學佛法,就從此地入門,學看破和放下。
佛又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合起來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初學的同學聽到,認爲“佛教怎麼這麼消極?”其實,這不消極,這是真正積極,因爲知道一切皆不可得,所以自私自利的根就拔掉了。念頭一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爲衆生服務。爲自己,一樣都得不到,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爲衆生,才能得到圓滿的虛空法界,因爲“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般人都覺得講因果很消極,其實這觀念錯。真正明了因果才會真積極,佛法所謂的真精進。因果之不空,乃因果有叁種現象不空。第一、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刹那刹那在轉變。第二、因果相續不空。第叁、因果循環不空。有智慧的人明了後,就會“應修善業”。這是真精進,積極爲社會大衆造福。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休息過。現在有許多國家,五十幾歲、頂多六十幾歲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歲還沒退休,還天天在講經教學,你若說學佛人消極,那我早該退休了。諸位仔細翻《大藏經》,從頭到尾有沒有“退休”兩個字?佛菩薩教化衆生,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永遠沒有休息,永遠沒有退轉。佛教菩薩修“精進波羅蜜”,哪會退轉?消極或退轉都不是佛法。其次,佛說:
【經】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衆。
這句是教我們細心觀察,佛的大圓滿智慧與福德相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菩薩的“妙色嚴淨”相,也是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乃至于世間國王、大臣、大富長者的端正莊嚴相貌,都是由修集福德所生,一般沒有福德的人,都不能跟他們相比。我們要懂得這個因果道理。我們想過大圓滿的生活,不修福積德,怎能成就?
世間修什麼樣的福報最殊勝?佛告訴我們:舍己爲人、爲社會、爲衆生、爲正法久住,這個功德無比殊勝,福報也就無與倫比。問題是,我們要能相信,要肯幹。
許多同修在經典中讀過這些經文,也聽過這些講解,可是就是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他們懷疑:“如果我辛苦賺來的錢布施掉了,明天誰布施我?我今天供養別人,明天誰供養我?”于是猶豫不決,不敢去做,佛陀的教誨就永遠不能實現。我們看到古書上的記載,古時候有人做,但我們不敢相信,恐怕這些書大概是勸人爲善的,未必真有這樣的果報。
這幾年,我們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做了一個實驗。我們真幹,決定沒有懷疑,沒有畏懼,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照做。做了之後,果然有效,而且殊勝。這兩年來,東南亞遭受經濟風暴,每一個行業的收入都減少了一半,許多還面臨破産,佛門也受了很大的影響,一般寺院道場的收入也少了一半。可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不但沒有受到影響,收入還月月增長。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把佛陀的教誨證實了!只要你認真努力去修因,果報自然來,你修財布施,你一定得財富,錢財自然源源不斷而來。
我們與許多宗教接觸,常在居士林聚會。他們對居士林感到非常驚訝:“你們的錢從哪來,怎會有這麼多?”
李木源居士答覆得好:“我們有後臺老板!”
大家就追問:“老板是誰?一定是個大富長者。”
李居士告訴他們:“我們的老板是阿彌陀佛,我們完全聽從阿彌陀佛的教誨。”
阿彌陀佛怎麼教我們?《無量壽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接受佛的理念、教訓、方法,全心全力修財布施,所以財富源源不斷而來,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我們也修法布施,所以居士林上上下下都有智慧,每天至少有一千多人活動,都沒有爭論,歡歡喜喜,見面時都帶笑容,所以到那裏參觀的人皆歎爲稀有!真正做到了“人和”。我們對于貧、老、病、苦的人,都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這叫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康壽叁種果報都非常明顯,這就證明佛陀的教法真實不虛,我們不應再懷疑。這是團體興旺的例子。
至于個人福德的例子,我們看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在十一年前得了癌症,癌細胞擴散到內髒的幾乎每一個部位,醫生說他的壽命僅剩叁個月。他在這個時候勇猛精進,萬緣放下,一心一意爲佛教服務,到居士林做義工,等待往生。他已經等了十二年,還沒往生,再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這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所以他是“乘願再來”身,他的“業報身”十年前早已結束。我年輕的時候,一點福報都沒有,看相算命的人都說我短命。學佛之後,我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結果命運改過來了。
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身叫“業報身”,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是爲了酬償業報而來。但是,聰明人遇到佛法,就應當把業報轉變成願力,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乘願再來”。不是死了以後再來,就在今生,要懂得轉變。如何轉?從前念念爲自己,現在把這個念頭斷掉,念念爲社會、爲佛法、爲衆生,爲別人超過爲自己,以願力超過業力。這個念頭轉過來了,就叫乘願再來。
你們想想,人家能轉,我們爲什麼不能轉?念頭一轉過來,就得大自在,前途一片光明,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把握,多麼快樂!世間人都怕死,但是修行人絕不怕死,因爲他們明白,了脫生死,就不受後有。所以,修行人決定是隨願往生,心中一絲毫的惡念都沒有,念念都與世尊的這一段教誨相應。
千萬不要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若真如此,你所感得的果報是餓鬼、地獄、畜生,因果的轉變、相續、循環會愈變愈差。凡是往下流轉的,都是不懂因果的道理,才造作罪業。真正通達因果,要愈轉愈殊勝的人,沒有不斷惡修善。
具體的教學,無過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流通得很廣,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所提倡。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建立的蘇州“弘化社”,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的份量最多。我看這叁本書的版權頁,每一版至少兩萬冊,多則五、六萬冊,他印了幾十版,概略的統計,印了超過叁百萬冊!老和尚是淨土宗的一代高僧,一生中所有信徒對他的供養,全都用在印經,不做別的事情。爲何不流通佛教經典?“弘化社”佛經數量印得很少,每版一、兩千冊,最多叁千冊,叁千冊以上的很少。這叁本書都不是佛經,爲什麼印的數量這麼大?這引起了我的省思。
我認真反省,才了解祖師的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佛教徒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殊勝利益,應當從“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開始。《了凡四訓》對于因果的理論與事實,說得非常透徹,所以印祖一生大量推動。《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以及《安士全書》前面的“文昌帝君陰骘文”,幫助我們認識“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造惡業肯定有惡報”,勉勵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准就在《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兩本中國古德寫的書都不長,《感應篇》一千多字,《陰骘文》七百多字,沒有佛家的戒律術語,我們讀起來容易理解,而且親切,很有受用。這部《十善業道經》教我們怎樣積德修善,可以做爲《感應篇》的總結。
【經】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不但我們自己常應如是修學,而且要幫助社會大衆了達因果。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了達因果的目的,使人人懂得斷惡修善,不必等人勸勉,自己會發心修學。佛接著囑咐我們:
【經】汝當于此,正見不動。
這句話非常重要。人不能沒有正知、正見,就是你的思…
《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