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見解要純正,不能有偏邪。有偏見邪見,行爲就偏邪了,造作許多過失而不自知。正知正見要靠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才能建立,所以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
今天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知見不正所造成的。第一個不正的知見,是“男女平等”。男女本來是平等的,但現在所講的“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來,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平等的。以佛家的比喻來說,男人弘法,女人護法。但是,現在社會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逼著男人做護法,結果弘、護都敗,兩敗俱傷。今天的社會,沒有聖賢出世,是因爲沒有賢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師說:“要世界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個大權操在女人手上。”女人真能相夫教子,就應該教兒女作偉人,不需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兒女反而不能成才。所以,喊“男女平等”,其實是破壞了真正的男女平等,這是錯誤的知見。
儒家教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國家政治的穩定上,國家政治的穩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滿,而家庭的美滿寄托在夫婦的和合。所以,夫妻若不和,世界就沒有和平。
我常比喻:世界就像人的身體,國家像身體上不同的部位,家庭是身體的細胞,夫妻是細胞的核心。夫妻不和,細胞就壞,如果身上壞的細胞多,人就活不成。現在,離婚率這麼高,社會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說會有“世界末日”。夫妻失和,導致離婚率高,是世界末日的第一個因素。要挽救世界,就要夫妻好合。男女爲什麼會結成夫妻?因爲,結婚前,都看對方的好處,沒看到缺點,樣樣都可愛,結婚後,天天看對方的缺點,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才搞壞了。
佛在此經教導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怎麼落實?夫妻倆每天專看對方的善,專想對方的善,專念對方的善,檢點並改正自己的不善,就永遠和合,白頭偕老。迷與覺、正念與邪念,分別就在此地。一念正覺,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滿,而且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一念錯誤,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造成社會動亂,世界失和。所以,離婚的人都要墮地獄,因爲他們把世界和平破壞了。
結婚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關系到整個世界。古時候,兩個人的結合,講的是道義,不是感情。要顧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對方的好處,並反省自己的過失。別人永遠沒有過失,過失永遠在我自己,你能夠這麼想,就叫“正知正見”,你才懂得常生歡喜心,廣修福田。
佛家講的“福田”,正是從正知正見而生。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叫“福田衣”。去年,在北京曆史博物館,陳列有山東青州出土的一批佛像,是北魏時代所造的,距離現在一千七百多年。我看到毗盧遮那佛身上披的袈裟,有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圖案,上面是佛,下面是地獄。我才明了:“合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爲一身,就是福田。”袈裟上的每個格子大小一樣,代表“平等”。這麼多的格子代表不同的國土、族群、宗教、文化,表示了“合一切衆生之異同在一身”,就是清淨法身。不同的國家、族群、宗教,是一個“我”、一體,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念頭就生無量無邊之福,所以福田從自心生。這件衣服裹在身上,就表示: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我、是清淨法身。了知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與我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由此而生。
有許多同修問我:“法師,你與各個宗教往來,還幫助他們,這個思想從哪來,你爲什麼這樣做?”這個思想是從《華嚴經》來,是佛教我們這樣做的。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應該怎麼做。我們這件衣服,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統統是一家!我不幫助他,誰幫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別、執著,覺悟之後就是一家。我們幫助他們就是幫助自己,不幫助別人就是害自己。宗教中講的愛,如“神愛世人”,是要世人知道:“愛世人才是真正愛自己。”不愛世人,不曉得積德修福,一生不善的行業,來生墮叁塗,是自己毀滅自己。真正自愛的人,一定接受聖賢的教誨,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升到天堂,乃至極樂世界。
佛弟子心地清淨、平等、真實,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平等,個個第一,沒有第二。《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每一位善知識的成就都第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修學法門,個個都說第一,沒有說第二的。個個都第一,這就健康。像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沒有第二的,身體就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叁,這個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別大的話,連命都保不住。個個都第一,如果不是第一的人,我們就要幫助他,成就他第一,好比我們身上有些細胞病了,我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恢複原狀。同一個道理,社會有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別善惡,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他們。
幫助人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薩生活、工作、與大衆接觸,有六個原則,叫“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是圓滿。六種圓滿中,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我們今天做社會福利工作,就是爲社會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最重要的,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如果沒有這一條,所服務的項目再好,都只能救一時之急,不能幫助他們自立更生。一定要幫他們覺悟,他們才能永遠離苦得樂,沒有破迷,他們自己不能離苦得樂,時時刻刻還需要人幫助,就很痛苦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于教學的工作,是在慈悲救世中,做最根本、最徹底、最圓滿、最究竟的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第二個是持戒,即守法。幫助別人也得要有規矩,如果不懂規矩,縱然想幫,人家很難接受,所以一定要懂禮,一定要守法。其他四個圓滿是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都是爲成就布施波羅蜜的。
佛教導我們“四攝法”,是人與人交往時,必須遵守的四種法則。知道四攝法意義的人不多,如何落實就更少了。落實是從夫妻開始。夫妻不和,或家庭破裂,就是不懂得四攝法,若懂得四攝法,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第一、布施。先生有沒有爲太太服務?太太有沒有爲先生服務?以真誠心爲對方服務,就是四攝法的布施。
第二、愛語。出自于內心,真誠、清淨的關懷。
第叁、利行。我們的所作所爲,對于對方決定有好處,沒有危害。
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小而夫妻,大而全世界。
我們與其他宗教交往,就是本著佛陀的教誨。首先行布施,其他宗教若有所需,我們應該幫助。今天,所有的宗教都辦了許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像醫院、養老院、孤兒院、學校。辦這些事業需要錢,我們如果送其他的禮物不見得能適用,但錢最實用,所以我們送錢,贊助他們的社會福利事業。我們曾拜訪每一個宗教,所贈送的都平等。
有許多人來找我麻煩,責備我:“法師!同修們給你的供養,你爲什麼拿去送給外道?”
我說:“我沒有送給外道,我是做佛法的慈悲事業。”
他說:“你明明送給基督教、印度教,怎麼不是外道?”
我說:“你心裏有外,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你的心裏有內、外,自己就是外道,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是外道,看別人都是外道。如果以社會的眼光來看,我們佛教要不要辦養老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孤兒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醫院?”
他說:“要。”
我說:“你拿錢來。”
他拿不出來,不說話了。
我說:“人家辦得好,我去投資,沒有錯。他辦的現成事業,我拿一點錢去投資,就變成我有股份在其中。他辦的就是我辦的,自他不二,何樂而不爲?我不必操一點心,他就已經辦成功了,我投資沒有錯誤。”
心量太小,妄想、分別太嚴重,怎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煩惱也斷不了。天天在生煩惱,天天在苦難中過日子。佛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連個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還能包什麼虛空法界?我們要學佛拓開心量,認知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任何人做的事業,只要是對社會衆生有真實利益,就是我應做的,我必須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要買一個校址。他們辦了一間學校,辦得很不錯,但校址是租的,現在屋主願意賣,他們錢不夠,來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集合九個宗教共同來籌款,結果成績很可觀。他們原本希望我們幫他籌七十幾萬,但這次籌款竟超過了一百萬!九個宗教統統都幫助他們。社會福利事業是我們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國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所有宗教的共同目的,無非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而已。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就叫正知正見。世界所有宗教都是一家,我們佛門的宗派,當然更是一家。《金剛經》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我們贊歎自己的法門,輕視別人的法門,這就犯了“自贊毀他”戒。把這個戒律引伸,把意思擴大,我們要是誹謗別的宗教或族群,也算犯了自贊毀他戒。佛菩薩都是尊重贊歎別人,自己謙虛卑下。佛這樣教,我們應當這樣學才對。如果佛教的是一套,而我們做的又是另一套,我們就背師叛道,就有罪了。
【經】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
這句是本經最重要的開示,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教導一切天人大衆,同時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根本法門。教化的對象,可以說圓圓滿滿地包含了十法界的有情衆生。我們對這段開示要特別認真思惟和學習,果然能把…
《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